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女人的勋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主席的诗词一发出,给了余河县人民极大的鼓舞,余河县的领导请人给诗词谱了曲,全县上下开始传唱这两首诗,并在县城里修建了送瘟神纪念馆。
馆前面立了一块巨大的照壁,上面刻着伟人的手写体《送瘟神二首》,气势磅礴。领导们也经常在报告中提到余河人民要发扬送瘟神精神。
曾经有位领导,是工农兵干部出身,在全县几百名科级干部大会上念着秘书写的稿子,还因为这首诗而造就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笑话。
当年还没有电脑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都是秘书手写的,那时候流行用钢笔。估计秘书在写稿子的时候可能因为钢笔里的墨水太多,掉了一滴墨水在稿纸上,正好就落在“万千条”的“万”字上。
领导在报告会上念道:春风杨柳六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坐在旁边的副书纪一听,不对啊,怎么成六千条了呢?赶紧侧过脑袋,在他耳朵边说:“书纪,不对,是万千条!”
书纪一听,马上说道:“再加四千条!”
台下一片哄笑!
余河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创举,树立了全国血防战线的“第一面红旗”。
余河县共有三面红旗,另外两面红旗是水利和征兵,当年为消灭血吸虫病而建立起来的水利工程为余河县筑起了水利设施的堡垒,在全国也是一面响当当的旗帜;自从消灭血吸虫病后,余河县人民整体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余河县每年把身体好、思想红的优秀年轻人送到部队,实现了几十年无一退兵的历史奇迹,继树立全国第一面血防红旗之后,又树立了全国征兵工作的一面红旗。
竹园村因为当年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在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却也因祸得福,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垂青。当年县里为了突出送瘟神成绩,把竹园村建设成一个示范村,改水改厕,整个村庄的房屋按规划建成了整齐的一排排,猪栏、厕所也都规划得很整齐,在村庄的一旁,厕所和猪栏的蓄粪池都用盖子罩上,建立沼气池,实现了人畜分离,卫生净化,村民还用上了干净环保的沼气,这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
所以只要有领导来视察关于血防工作的巩固,竹园村是必看的一个点,如此这个村庄就得到了许多额外的补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远高于其他村庄。
可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周边的一些村庄走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竹园村却依然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慢慢就不如其他村庄了。
进入九十年代,县里也曾经探索过如何帮扶这个村,但是经常是挂点的干部无功而返,原因是没有一个得力的村支书。
后来村里有一位从外面经商回来的年轻人张海兵,看到了村里的地理优势,离县城很近,土地资源丰富,很适合搞蔬菜大棚种植,于是带头在村里办起了大棚种植,几年下来收获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看到了收益,于是纷纷效仿,并且推举张海兵当了村支书,这样竹园村的发展才开始了新的篇章。
邓年荣获悉了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新闻,写得好不仅能上省报的头条,说不定还能上中央级报纸,并且很有可能获奖。
于是带着朱大云前去采访。
朱大云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去采访,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余河最有名的村庄。两人走进村口,张海兵早就在路口等着了。
朱大云看到这儿的房子建得很整齐,一排排的,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后面有几幢高楼,估计是先富起来的村民改建后的房子,远处的田野里,一大片白色的塑料大棚,光是这样看,就觉得这个村子与其他村有着决然的不同,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那个“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穷地方。
张海兵看上去三十来岁,黑黑胖胖的,圆圆的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就像个弥勒佛。张海兵本想把他们俩带到家里去坐,没想到邓年荣说,先到蔬菜大棚去看看。
三个人便向田野走去。
早春三月,余河的天气经常还是春寒料峭的,伴着濛濛细雨,田野里就湿漉漉的。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就会滑出去摔个嘴啃泥。
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主席的诗词一发出,给了余河县人民极大的鼓舞,余河县的领导请人给诗词谱了曲,全县上下开始传唱这两首诗,并在县城里修建了送瘟神纪念馆。
馆前面立了一块巨大的照壁,上面刻着伟人的手写体《送瘟神二首》,气势磅礴。领导们也经常在报告中提到余河人民要发扬送瘟神精神。
曾经有位领导,是工农兵干部出身,在全县几百名科级干部大会上念着秘书写的稿子,还因为这首诗而造就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笑话。
当年还没有电脑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都是秘书手写的,那时候流行用钢笔。估计秘书在写稿子的时候可能因为钢笔里的墨水太多,掉了一滴墨水在稿纸上,正好就落在“万千条”的“万”字上。
领导在报告会上念道:春风杨柳六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坐在旁边的副书纪一听,不对啊,怎么成六千条了呢?赶紧侧过脑袋,在他耳朵边说:“书纪,不对,是万千条!”
书纪一听,马上说道:“再加四千条!”
台下一片哄笑!
余河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创举,树立了全国血防战线的“第一面红旗”。
余河县共有三面红旗,另外两面红旗是水利和征兵,当年为消灭血吸虫病而建立起来的水利工程为余河县筑起了水利设施的堡垒,在全国也是一面响当当的旗帜;自从消灭血吸虫病后,余河县人民整体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余河县每年把身体好、思想红的优秀年轻人送到部队,实现了几十年无一退兵的历史奇迹,继树立全国第一面血防红旗之后,又树立了全国征兵工作的一面红旗。
竹园村因为当年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在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却也因祸得福,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垂青。当年县里为了突出送瘟神成绩,把竹园村建设成一个示范村,改水改厕,整个村庄的房屋按规划建成了整齐的一排排,猪栏、厕所也都规划得很整齐,在村庄的一旁,厕所和猪栏的蓄粪池都用盖子罩上,建立沼气池,实现了人畜分离,卫生净化,村民还用上了干净环保的沼气,这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
所以只要有领导来视察关于血防工作的巩固,竹园村是必看的一个点,如此这个村庄就得到了许多额外的补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远高于其他村庄。
可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周边的一些村庄走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竹园村却依然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慢慢就不如其他村庄了。
进入九十年代,县里也曾经探索过如何帮扶这个村,但是经常是挂点的干部无功而返,原因是没有一个得力的村支书。
后来村里有一位从外面经商回来的年轻人张海兵,看到了村里的地理优势,离县城很近,土地资源丰富,很适合搞蔬菜大棚种植,于是带头在村里办起了大棚种植,几年下来收获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看到了收益,于是纷纷效仿,并且推举张海兵当了村支书,这样竹园村的发展才开始了新的篇章。
邓年荣获悉了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新闻,写得好不仅能上省报的头条,说不定还能上中央级报纸,并且很有可能获奖。
于是带着朱大云前去采访。
朱大云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去采访,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余河最有名的村庄。两人走进村口,张海兵早就在路口等着了。
朱大云看到这儿的房子建得很整齐,一排排的,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后面有几幢高楼,估计是先富起来的村民改建后的房子,远处的田野里,一大片白色的塑料大棚,光是这样看,就觉得这个村子与其他村有着决然的不同,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那个“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穷地方。
张海兵看上去三十来岁,黑黑胖胖的,圆圆的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就像个弥勒佛。张海兵本想把他们俩带到家里去坐,没想到邓年荣说,先到蔬菜大棚去看看。
三个人便向田野走去。
早春三月,余河的天气经常还是春寒料峭的,伴着濛濛细雨,田野里就湿漉漉的。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就会滑出去摔个嘴啃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