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俄国战略 (1/2)
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蒙山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薛晓才少将一个月前正式被任命为远征军副参谋长。但他第一集团军参谋长的职务并未被免去。实际上,自王明远到来后,他干的就是参谋长的差事。
1917年的头三个月,各大战场都没有严重的流血事件,基本沉寂着。直到3月下旬,中国远征军第1集团军负责的战线上发生了几次较为激烈的战斗,逐渐发展到战役规模,第5军的三个师和9军的一个师都卷进去了。德国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没有选择俄国人的地段,反而找上了中国人。郭海昌指挥的第5军在航空兵和重炮兵的支援下守住了战线,经过第二阶段的反击,将第一阶段丢失的大约40平方公里的失地夺了回来。远征军总部根据北京的指令,没有继续向德国人的阵地发展进攻。至4月初,战线终于平静了下来。
这是远征军第一次依托既设阵地抗击德军的攻击。算是领教了欧战爆发以来主流模式的战争,熊勋上将是这次战役的前敌指挥官,运用了总参提倡的“弹性防御”战术,在摆兵较少的第一线阵地失守后没有让部队反击失地,而是退守第二线阵地,用既设阵地逐次消耗德军,减弱德军的攻击强度,积攒力量做最后的反击。战役的结果证明“弹性防御”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第一阶段,战损比是惊人的一比三,华|万||吧| ..m军的伤亡主要产生于反击阶段。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在大炮和机枪的条件下,用步兵攻击夺取敌人既设阵地是不明智的行为。熊勋上将在战役检讨会上坦承,根本就没有必要做战役规模的反击,那些夺回来的土地跟我们有屁的关系?别说退上十几公里,便是上百上千公里也退得起。 英法美和俄国临时政府还是对罗兹以东的这次战役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因为自尼韦勒取代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后,一直策划的西线进攻战役就要开始了。罗马会议确定了1917年西线进攻的基本原则后,这次承载了尼韦勒希望的进攻因各种因素一直被拖延,其中主要是俄国局势干扰了协约国领袖们的决心。德军在罗兹以东的突击自然引起了英法美等国的高度关注。他们担心华军挡不住德军会引发连锁反应。根本的担心是东线整体的崩塌。那样将“解放”出六七十个师的德军,在美军尚未抵达西欧前,这股力量是决定性的。
但华军再次表现出色。证明他们在传统的阵地战中完全可以和德军抗衡。所以。在罗兹战役结束后的4月6日,英法两国军事领袖们在巴黎附近的贡比涅森林里,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终于确定了在舍曼代达姆发起攻击。战役的发起时间确定在4月9号。 薛晓才受命撰写给总参的战役总结,这是参谋长的分内之事,但稿子却不好写,蒙山军的传统,战后总结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各级均对此极为重视。战后总结必须是以查找问题为主,而不是表功。败仗不必说了,胜仗也须将失败的环节一丝不苟地找出来。比如波东战役,事后的战役总结几易其稿,王明远上将那一关就很难过。而这一次的战役总结还要阐述俄军的问题,令薛晓才很难措手。
一直到西线英法对德国展开了进攻,薛晓才的战役总结报告仍是草稿状态,一些琐事缠绕着他,一些事情是他主动关注的,牵扯了他的精力。
薛少将关注着仍住在文尼察的沙皇。从3月份起,不断有保皇派人物跑到文尼察“投靠”已退位的尼古拉二世,形成了以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陆军中将阿尔杰米耶夫为首的一个军事小集团,据说他们已经说服尼古拉二世前往远东了,地点是鄂木斯克,不过尚未动身。战役进行期间,跟华军诸将多有来往的阿尔杰米耶夫中将曾到卢布林询问战况,大概是考虑文尼察的安全吧。
另一件事就是西线的尼韦勒攻势。这次投入上百万军队的大进攻再次被证明是一场灾难,鲁登道夫新的防御体系的优越性得到了证明,短短十几天,英法已经伤亡了20余万人,其中阵亡超过了10万,但所得甚少,更不要谈什么将威廉皇太子集团军连根拔起了。战役不仅导致了尼韦勒的下台,还出现了法军拒绝执行军令的现象,令新任法军总司令贝当将军大为惊恐。
总结尚未写完,薛晓才便接到了代表王明远回国述职的命令。王明远对他说,“把总结草稿带上路上完成吧,我的意见你已经完全明了了。总的经验就是尽可能不要做阵地进攻。有关步炮协同,空地协同方面的问题,要重点汇报,以利总参总结教训,改进部队训练。另外,关于建议组织基层军官实习团应加紧进行,这样的机会不抓住可惜了。”
薛晓才第一站先到了文尼察,在这里他遇见了驻俄大使陆征祥和国安总局国际局局长李三才准将。他们是来拜会退位的俄皇的。已经来了好几天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事,薛晓才不去关心,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是肩负重要的使命。他对李三才比较好奇,不晓得国安总局在彼得堡搞什么名堂。薛晓才有些瞧不上国安总局的工作,总觉得有些鬼鬼祟祟的见不得人。不过,薛晓才回国算是有了伴。要不然,漫长枯燥的旅途实在是乏味。身为高级将领,又不能跟随性的副官警卫过多地交谈,多了个驻俄大使和情报准将。聊天总是方便了许多。
他们三人用了一个包厢。李三才闭口不谈自己的业务。薛晓才也不能更多地讲军务机密,倒是陆大使这位“系统外”官员口若悬河地讲述二月革命以来彼得堡的闻见,令薛晓才颇感兴趣,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尤其是陆征祥讲述的彼得堡的建城史。让薛晓才萌生了去一趟彼得堡亲自浏览这个俄国首都的欲望。白昼的风光只是听说。亲眼见一见肯定美妙无比。至于陆大使讲述的那些建筑和名人。薛晓才反而不大在意了。据说俄国的皇宫气派无比,就建筑的精美和藏品的丰富,怕是已经辟为博物院的故宫也比不上。也勾起了薛晓才的向往。
薛晓才承认,俄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在于其幅员辽阔,更在于其近代辉煌的历史。自从来到俄国,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绪就干扰着他。打仗的时候顾不上,但还是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得以了解这个国度。就薛晓才看来,俄国有许多地方是中国所难以比拟的,比如自然资源。乌克兰一望无际的草原、森林、河流令他羡慕,俄国人豁达乐观的心态也给了他好感。他接触了很多俄国人,有军人,有地方官员,也有平民商人,尽管在战争中物资极度匮乏,但俄国人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吃穿用度仍在中国之上。而普通俄国人都好客热情,特别是对帮助他们打仗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他们喜爱音乐舞蹈,即使在战争中,总能见到居民拉琴跳舞,充满了乐观喜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 -->>
薛晓才少将一个月前正式被任命为远征军副参谋长。但他第一集团军参谋长的职务并未被免去。实际上,自王明远到来后,他干的就是参谋长的差事。
1917年的头三个月,各大战场都没有严重的流血事件,基本沉寂着。直到3月下旬,中国远征军第1集团军负责的战线上发生了几次较为激烈的战斗,逐渐发展到战役规模,第5军的三个师和9军的一个师都卷进去了。德国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没有选择俄国人的地段,反而找上了中国人。郭海昌指挥的第5军在航空兵和重炮兵的支援下守住了战线,经过第二阶段的反击,将第一阶段丢失的大约40平方公里的失地夺了回来。远征军总部根据北京的指令,没有继续向德国人的阵地发展进攻。至4月初,战线终于平静了下来。
这是远征军第一次依托既设阵地抗击德军的攻击。算是领教了欧战爆发以来主流模式的战争,熊勋上将是这次战役的前敌指挥官,运用了总参提倡的“弹性防御”战术,在摆兵较少的第一线阵地失守后没有让部队反击失地,而是退守第二线阵地,用既设阵地逐次消耗德军,减弱德军的攻击强度,积攒力量做最后的反击。战役的结果证明“弹性防御”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第一阶段,战损比是惊人的一比三,华|万||吧| ..m军的伤亡主要产生于反击阶段。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在大炮和机枪的条件下,用步兵攻击夺取敌人既设阵地是不明智的行为。熊勋上将在战役检讨会上坦承,根本就没有必要做战役规模的反击,那些夺回来的土地跟我们有屁的关系?别说退上十几公里,便是上百上千公里也退得起。 英法美和俄国临时政府还是对罗兹以东的这次战役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因为自尼韦勒取代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后,一直策划的西线进攻战役就要开始了。罗马会议确定了1917年西线进攻的基本原则后,这次承载了尼韦勒希望的进攻因各种因素一直被拖延,其中主要是俄国局势干扰了协约国领袖们的决心。德军在罗兹以东的突击自然引起了英法美等国的高度关注。他们担心华军挡不住德军会引发连锁反应。根本的担心是东线整体的崩塌。那样将“解放”出六七十个师的德军,在美军尚未抵达西欧前,这股力量是决定性的。
但华军再次表现出色。证明他们在传统的阵地战中完全可以和德军抗衡。所以。在罗兹战役结束后的4月6日,英法两国军事领袖们在巴黎附近的贡比涅森林里,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终于确定了在舍曼代达姆发起攻击。战役的发起时间确定在4月9号。 薛晓才受命撰写给总参的战役总结,这是参谋长的分内之事,但稿子却不好写,蒙山军的传统,战后总结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各级均对此极为重视。战后总结必须是以查找问题为主,而不是表功。败仗不必说了,胜仗也须将失败的环节一丝不苟地找出来。比如波东战役,事后的战役总结几易其稿,王明远上将那一关就很难过。而这一次的战役总结还要阐述俄军的问题,令薛晓才很难措手。
一直到西线英法对德国展开了进攻,薛晓才的战役总结报告仍是草稿状态,一些琐事缠绕着他,一些事情是他主动关注的,牵扯了他的精力。
薛少将关注着仍住在文尼察的沙皇。从3月份起,不断有保皇派人物跑到文尼察“投靠”已退位的尼古拉二世,形成了以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陆军中将阿尔杰米耶夫为首的一个军事小集团,据说他们已经说服尼古拉二世前往远东了,地点是鄂木斯克,不过尚未动身。战役进行期间,跟华军诸将多有来往的阿尔杰米耶夫中将曾到卢布林询问战况,大概是考虑文尼察的安全吧。
另一件事就是西线的尼韦勒攻势。这次投入上百万军队的大进攻再次被证明是一场灾难,鲁登道夫新的防御体系的优越性得到了证明,短短十几天,英法已经伤亡了20余万人,其中阵亡超过了10万,但所得甚少,更不要谈什么将威廉皇太子集团军连根拔起了。战役不仅导致了尼韦勒的下台,还出现了法军拒绝执行军令的现象,令新任法军总司令贝当将军大为惊恐。
总结尚未写完,薛晓才便接到了代表王明远回国述职的命令。王明远对他说,“把总结草稿带上路上完成吧,我的意见你已经完全明了了。总的经验就是尽可能不要做阵地进攻。有关步炮协同,空地协同方面的问题,要重点汇报,以利总参总结教训,改进部队训练。另外,关于建议组织基层军官实习团应加紧进行,这样的机会不抓住可惜了。”
薛晓才第一站先到了文尼察,在这里他遇见了驻俄大使陆征祥和国安总局国际局局长李三才准将。他们是来拜会退位的俄皇的。已经来了好几天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事,薛晓才不去关心,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是肩负重要的使命。他对李三才比较好奇,不晓得国安总局在彼得堡搞什么名堂。薛晓才有些瞧不上国安总局的工作,总觉得有些鬼鬼祟祟的见不得人。不过,薛晓才回国算是有了伴。要不然,漫长枯燥的旅途实在是乏味。身为高级将领,又不能跟随性的副官警卫过多地交谈,多了个驻俄大使和情报准将。聊天总是方便了许多。
他们三人用了一个包厢。李三才闭口不谈自己的业务。薛晓才也不能更多地讲军务机密,倒是陆大使这位“系统外”官员口若悬河地讲述二月革命以来彼得堡的闻见,令薛晓才颇感兴趣,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尤其是陆征祥讲述的彼得堡的建城史。让薛晓才萌生了去一趟彼得堡亲自浏览这个俄国首都的欲望。白昼的风光只是听说。亲眼见一见肯定美妙无比。至于陆大使讲述的那些建筑和名人。薛晓才反而不大在意了。据说俄国的皇宫气派无比,就建筑的精美和藏品的丰富,怕是已经辟为博物院的故宫也比不上。也勾起了薛晓才的向往。
薛晓才承认,俄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在于其幅员辽阔,更在于其近代辉煌的历史。自从来到俄国,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绪就干扰着他。打仗的时候顾不上,但还是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得以了解这个国度。就薛晓才看来,俄国有许多地方是中国所难以比拟的,比如自然资源。乌克兰一望无际的草原、森林、河流令他羡慕,俄国人豁达乐观的心态也给了他好感。他接触了很多俄国人,有军人,有地方官员,也有平民商人,尽管在战争中物资极度匮乏,但俄国人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吃穿用度仍在中国之上。而普通俄国人都好客热情,特别是对帮助他们打仗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他们喜爱音乐舞蹈,即使在战争中,总能见到居民拉琴跳舞,充满了乐观喜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