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初至赵国 (1/2)
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战国大司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S:今天码字晚了,因为作者把一只手剁掉了……』
————以下正文————
从宋国前往赵国,就势必要经过魏国或者卫国,从景亳出发也是一样。
魏国与宋国目前仍是敌对状态,是故,宋国使者李史便带着蒙仲等人走穿越卫国的这条路,即「景亳--曹县--定陶--菏泽--濮阳--阳晋」这条路线。
事实上,卫国与宋国的关系也不怎么样,因为在宋王偃与赵王雍的“私盟”中,卫国是赵王雍默许可以由宋国攻取的国家,只不过是因为齐国的威胁太大,宋王偃暂时搁置着「攻伐卫国」的这桩事而已——既然宋卫战争还未打响,因此卫国与宋国的关系倒也没有差到极点。
大约是在五月份,蒙仲等人护送着士大夫李史来到了卫国的「阳晋(邑)」,阳晋属卫国的邑城,但又与赵、魏两国接壤——往西是魏国,往东北方向则就是赵国的领地。
从阳晋往东北方向,不远处即是赵国的边境要塞「刚平城」,这是昔日赵国君主「赵敬侯赵章」为了攻略卫国时而修建的,此后不久,魏齐两国便因为「赵国伐卫」一事而对赵国宣战,且刚平城亦被齐魏联军攻陷。
但在两年后,趁着齐国攻伐燕国之际,赵敬侯又联合魏韩两国讨伐齐国,一年后又败兵攻伐魏国与卫国,再过一年,再打齐国,一步步稳固了当时赵国的新都「邯郸」的地位。
世人都说,赵敬侯不修德行,尽情享乐,起居饮食没有节制,处罚杀戮也没有标准,可偏偏在赵敬侯在位的十几年里,赵国军队胜多败少,外无邻国侵略之患,内无群臣作乱之忧,这都是因为赵敬侯知人善用。
五月初九,李史抵达刚平,手持宋国的符节,带着蒙仲等人顺利通过了刚平城,旋即继续往北,在刚平城北的渡口渡过了大河(黄河),抵达了河北之地。
此后折转方向朝西北而行,又用了近二十日的光景跨越洹水、漳水,最终抵达了赵国的都邑,邯郸。
关于邯郸的命名,历来有诸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最有气势——即日出日落之地。
不难猜测,当年赵敬侯将赵国的都城迁到邯郸时,他心中是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的,只可惜这份雄心壮志最终被中山国所阻——中山国这个嵌入赵国版图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阻碍历代赵国君主实现霸业的拦路石,也难怪历代赵国君主都将中山视为必须除掉的对象,哪怕是当今的赵国君主赵雍。
五月三十日,在一队赵卒的护送下,李史领着蒙仲等人进入了邯郸邑。
不得不说,此前蒙仲亦见识过「陶邑」、「商丘」、「彭城」等他宋国的大城邑,但这些城邑都无法与邯郸相提并论,邯郸邑的规模,仿佛有两个商丘那么大,纵使是陶邑、彭城,亦有所不及。
“难道这里居住着上万户人么?”
在得知了邯郸的规模后,蒙虎吃惊地叫道。
而事实上,邯郸的居民远远不止上万户,而是有着几万户的规模,因为它是当今世上与齐国都城「临淄」并称的两个全中原最大的都邑。
记得曾经齐国的名相「晏子(晏婴)」出使楚国时,因被楚王笑称“齐国无人”而笑着说了几句用来形容临淄的词,比如“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等等。
而这些词,用来形容邯郸也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为邯郸的规模就如同齐国的临淄。
蒙仲、蒙虎等人刚进邯郸城时,却瞧见街道上人水马龙、人来人往,简直堪称人无立锥之地。
别说蒙仲、蒙虎、蒙遂这些小辈,就连蒙氏一族的少宗主蒙鹜,亦不禁感到有些紧张——仿佛是来到了世外之地。
好在一行人举着宋国的旗帜,且又有护送的赵卒为他们开道,一行人这才顺利地来到了城内的驿馆。
驿馆的驿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据说也以赵为姓氏,这位赵驿长出面接待了李史,将他与蒙仲等卫士都安顿在驿馆内。
期间李史对这位赵驿长说道:“请尊驾代为上禀,在下李史,奉我宋国君主之命,请见赵王。”
“赵王?”那位赵驿长哈哈笑着说道:“我国并无‘赵王’,唯有赵君与‘主父’,不知尊驾想见哪位?”
是的,虽然宋王偃与惠盎,包括入宋国为相的仇赫,皆口口声声称呼“赵王”,但事实上,赵国却是当世唯一一个还未称王的强国。
原因在于当年魏国国相公孙衍促成「五国相王」时,赵国以及其君主赵雍虽然受到了魏国的邀请,但赵雍本人却表示赵国还未有称王的资格,甚至于,他非但没有称王,反而自降一级,自称为「赵君」,同时也命国人称呼他为「君上」——虽然像魏、秦、齐等国家皆称呼“赵王”,但事实上,赵雍是自称为君的。
『这位赵国君主,看来野心极大啊……』
在听到赵驿长与李史的对话后,蒙仲心下暗暗想道。
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蒙仲曾经想劝说宋王偃的原话,但由于当时宋王偃早已自称为王,于是他便省下了“缓称王”这一句,没想到,国力远比宋国强盛的赵国,其君主赵雍却能忍住“称... -->>
『PS:今天码字晚了,因为作者把一只手剁掉了……』
————以下正文————
从宋国前往赵国,就势必要经过魏国或者卫国,从景亳出发也是一样。
魏国与宋国目前仍是敌对状态,是故,宋国使者李史便带着蒙仲等人走穿越卫国的这条路,即「景亳--曹县--定陶--菏泽--濮阳--阳晋」这条路线。
事实上,卫国与宋国的关系也不怎么样,因为在宋王偃与赵王雍的“私盟”中,卫国是赵王雍默许可以由宋国攻取的国家,只不过是因为齐国的威胁太大,宋王偃暂时搁置着「攻伐卫国」的这桩事而已——既然宋卫战争还未打响,因此卫国与宋国的关系倒也没有差到极点。
大约是在五月份,蒙仲等人护送着士大夫李史来到了卫国的「阳晋(邑)」,阳晋属卫国的邑城,但又与赵、魏两国接壤——往西是魏国,往东北方向则就是赵国的领地。
从阳晋往东北方向,不远处即是赵国的边境要塞「刚平城」,这是昔日赵国君主「赵敬侯赵章」为了攻略卫国时而修建的,此后不久,魏齐两国便因为「赵国伐卫」一事而对赵国宣战,且刚平城亦被齐魏联军攻陷。
但在两年后,趁着齐国攻伐燕国之际,赵敬侯又联合魏韩两国讨伐齐国,一年后又败兵攻伐魏国与卫国,再过一年,再打齐国,一步步稳固了当时赵国的新都「邯郸」的地位。
世人都说,赵敬侯不修德行,尽情享乐,起居饮食没有节制,处罚杀戮也没有标准,可偏偏在赵敬侯在位的十几年里,赵国军队胜多败少,外无邻国侵略之患,内无群臣作乱之忧,这都是因为赵敬侯知人善用。
五月初九,李史抵达刚平,手持宋国的符节,带着蒙仲等人顺利通过了刚平城,旋即继续往北,在刚平城北的渡口渡过了大河(黄河),抵达了河北之地。
此后折转方向朝西北而行,又用了近二十日的光景跨越洹水、漳水,最终抵达了赵国的都邑,邯郸。
关于邯郸的命名,历来有诸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最有气势——即日出日落之地。
不难猜测,当年赵敬侯将赵国的都城迁到邯郸时,他心中是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的,只可惜这份雄心壮志最终被中山国所阻——中山国这个嵌入赵国版图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阻碍历代赵国君主实现霸业的拦路石,也难怪历代赵国君主都将中山视为必须除掉的对象,哪怕是当今的赵国君主赵雍。
五月三十日,在一队赵卒的护送下,李史领着蒙仲等人进入了邯郸邑。
不得不说,此前蒙仲亦见识过「陶邑」、「商丘」、「彭城」等他宋国的大城邑,但这些城邑都无法与邯郸相提并论,邯郸邑的规模,仿佛有两个商丘那么大,纵使是陶邑、彭城,亦有所不及。
“难道这里居住着上万户人么?”
在得知了邯郸的规模后,蒙虎吃惊地叫道。
而事实上,邯郸的居民远远不止上万户,而是有着几万户的规模,因为它是当今世上与齐国都城「临淄」并称的两个全中原最大的都邑。
记得曾经齐国的名相「晏子(晏婴)」出使楚国时,因被楚王笑称“齐国无人”而笑着说了几句用来形容临淄的词,比如“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等等。
而这些词,用来形容邯郸也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为邯郸的规模就如同齐国的临淄。
蒙仲、蒙虎等人刚进邯郸城时,却瞧见街道上人水马龙、人来人往,简直堪称人无立锥之地。
别说蒙仲、蒙虎、蒙遂这些小辈,就连蒙氏一族的少宗主蒙鹜,亦不禁感到有些紧张——仿佛是来到了世外之地。
好在一行人举着宋国的旗帜,且又有护送的赵卒为他们开道,一行人这才顺利地来到了城内的驿馆。
驿馆的驿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据说也以赵为姓氏,这位赵驿长出面接待了李史,将他与蒙仲等卫士都安顿在驿馆内。
期间李史对这位赵驿长说道:“请尊驾代为上禀,在下李史,奉我宋国君主之命,请见赵王。”
“赵王?”那位赵驿长哈哈笑着说道:“我国并无‘赵王’,唯有赵君与‘主父’,不知尊驾想见哪位?”
是的,虽然宋王偃与惠盎,包括入宋国为相的仇赫,皆口口声声称呼“赵王”,但事实上,赵国却是当世唯一一个还未称王的强国。
原因在于当年魏国国相公孙衍促成「五国相王」时,赵国以及其君主赵雍虽然受到了魏国的邀请,但赵雍本人却表示赵国还未有称王的资格,甚至于,他非但没有称王,反而自降一级,自称为「赵君」,同时也命国人称呼他为「君上」——虽然像魏、秦、齐等国家皆称呼“赵王”,但事实上,赵雍是自称为君的。
『这位赵国君主,看来野心极大啊……』
在听到赵驿长与李史的对话后,蒙仲心下暗暗想道。
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蒙仲曾经想劝说宋王偃的原话,但由于当时宋王偃早已自称为王,于是他便省下了“缓称王”这一句,没想到,国力远比宋国强盛的赵国,其君主赵雍却能忍住“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