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电影人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许望秋的印象里国外大规模采用气爆技术的电影是《拯救大兵瑞恩》,这种技术利气体膨胀的原理,模拟爆炸,在拍摄时人可以在炸点上呆着,会感觉疼,但绝对不会受伤;而且气爆会产生尘土飞扬的效果,更接近真实的爆炸感觉。
国产电影最早采用气爆技术的是《集结号》,在此之前国产电影战争片中的烟火和爆炸大多是表演式的,炸得很漂亮;但这种爆炸戏缺乏局部和细节的刻画,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国产战争片万炮齐鸣,场面非常宏大;但爆炸的时候却经常炸的是空地,看不到人被炮弹炸飞、炸残的惨烈场面。
许望秋记得《集结号》出来的时候,冯小刚得意洋洋的宣称,电影中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集结号》最终出来的效果也确实好,电影中的战争戏打破了过去国产战争片对死亡的回避与遮掩,有大量战士被打死打残的场面,甚至一度被观众置疑太过血腥。
许望秋一直以为中国是在《集结号》后向国外学习气爆技术,然后逐渐掌握的,万万没想到在70年代八一厂就掌握这种技术了。他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样?第二反应是,这不在开玩笑吧?最后脱口而出的是:“这怎么可能?”
戈咏良见许望秋如此大惊小怪,便道:“为什么不可能,1974年北影厂重拍《南征北战》的时候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技术。不过射流爆破技术使用的是压缩空气模拟爆炸,成本比较高,而且爆炸之后没有火焰,看起来不够漂亮,很少有电影使用这种技术。”
许望秋彻底傻了,他做梦都没想到八一厂在70年代真的掌握了这种技术。想想冯小刚当初得意洋洋的宣布,《集结号》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许望秋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明明30多年前八一厂就掌握了这项技术;中国电影人却不知道自己掌握了这种技术,只能从国外请烟火团队,这是何等的窝草啊!
许望秋没看过74版的《南征北战》,电影出来后很多人都说拍得特别糟糕,比老版《南征北战》差远了,他就没有去看这部片子。他跟这个时代的电影厂接触也不多,真正接触的只有秀影厂,而秀影厂虽然号称建厂二十年,但实际上到现在拍了不到十部电影;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他一直以为其他电影厂比秀影厂好不了多少,在特效上都非常薄弱。
现在听到八一厂竟然掌握了气爆技术,许望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中国特效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当即向戈咏良请教中国特效的情况。
戈咏良见许望秋对特效感兴趣,便讲了起来。作为电影特效方面的大师,戈咏良对国内各家电影厂的特效技术非常了解,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
从戈咏良的讲述中许望秋得知,原来中国电影特效在70 年代之前,在亚洲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跟美国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在60年代初期,北影特技部门经多年努力,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国产的红外线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的研制工作,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北影厂特技车间甚至有专门拍海洋戏的大水池,装备有飞机头吹风和造浪器,可以做各种海洋的效果。
1963年魔影厂拍摄战争片《红日》时,影片的特技设计姜亦素特别设计制作一座高达60英尺的长臂升降机,可以把摄影机装在升降机的顶端,通过人工制控,拍摄飞机上俯冲或拉起时的镜头。在电影中还有大量模型和部队合成的镜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从特技车间出来,许望秋心情极其复杂,为中国电影人在特效方面的成就感到高兴,这意味着他拍电影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会少很多,连拍科幻片都有可能了;但同时心情又极其沉重,他不知道当八一厂的老烟火师们听到冯小刚得意洋洋地宣布《集结号》使用了国外最新的气爆技术,会是什么感受,但他相信老烟火师一定很难受,一定会问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啊?我们的烟火团队明明在三十多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但在三十年后拍战争戏却必须请韩国团队来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整个下午,许望秋都在想这个问题,甚至晚上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都还在思考。一直想到半夜,他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说到底还是统购统销政策导致的。
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电影实行统购统销,彩色电影70万一部;直到79年的198号文件才把收购价提到90万。1980年北影厂厂长王洋向中央上书,要求电影发行进行改革。最终国家调整了政策,按拷贝结算,一个拷贝9000元。不过在结算的时候只算35毫米拷贝,16毫米拷贝和8毫米拷贝主要是面向农村,是免费播放,这些拷贝都不算钱... -->>
在许望秋的印象里国外大规模采用气爆技术的电影是《拯救大兵瑞恩》,这种技术利气体膨胀的原理,模拟爆炸,在拍摄时人可以在炸点上呆着,会感觉疼,但绝对不会受伤;而且气爆会产生尘土飞扬的效果,更接近真实的爆炸感觉。
国产电影最早采用气爆技术的是《集结号》,在此之前国产电影战争片中的烟火和爆炸大多是表演式的,炸得很漂亮;但这种爆炸戏缺乏局部和细节的刻画,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国产战争片万炮齐鸣,场面非常宏大;但爆炸的时候却经常炸的是空地,看不到人被炮弹炸飞、炸残的惨烈场面。
许望秋记得《集结号》出来的时候,冯小刚得意洋洋的宣称,电影中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集结号》最终出来的效果也确实好,电影中的战争戏打破了过去国产战争片对死亡的回避与遮掩,有大量战士被打死打残的场面,甚至一度被观众置疑太过血腥。
许望秋一直以为中国是在《集结号》后向国外学习气爆技术,然后逐渐掌握的,万万没想到在70年代八一厂就掌握这种技术了。他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样?第二反应是,这不在开玩笑吧?最后脱口而出的是:“这怎么可能?”
戈咏良见许望秋如此大惊小怪,便道:“为什么不可能,1974年北影厂重拍《南征北战》的时候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技术。不过射流爆破技术使用的是压缩空气模拟爆炸,成本比较高,而且爆炸之后没有火焰,看起来不够漂亮,很少有电影使用这种技术。”
许望秋彻底傻了,他做梦都没想到八一厂在70年代真的掌握了这种技术。想想冯小刚当初得意洋洋的宣布,《集结号》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许望秋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明明30多年前八一厂就掌握了这项技术;中国电影人却不知道自己掌握了这种技术,只能从国外请烟火团队,这是何等的窝草啊!
许望秋没看过74版的《南征北战》,电影出来后很多人都说拍得特别糟糕,比老版《南征北战》差远了,他就没有去看这部片子。他跟这个时代的电影厂接触也不多,真正接触的只有秀影厂,而秀影厂虽然号称建厂二十年,但实际上到现在拍了不到十部电影;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他一直以为其他电影厂比秀影厂好不了多少,在特效上都非常薄弱。
现在听到八一厂竟然掌握了气爆技术,许望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中国特效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当即向戈咏良请教中国特效的情况。
戈咏良见许望秋对特效感兴趣,便讲了起来。作为电影特效方面的大师,戈咏良对国内各家电影厂的特效技术非常了解,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
从戈咏良的讲述中许望秋得知,原来中国电影特效在70 年代之前,在亚洲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跟美国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在60年代初期,北影特技部门经多年努力,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国产的红外线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的研制工作,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北影厂特技车间甚至有专门拍海洋戏的大水池,装备有飞机头吹风和造浪器,可以做各种海洋的效果。
1963年魔影厂拍摄战争片《红日》时,影片的特技设计姜亦素特别设计制作一座高达60英尺的长臂升降机,可以把摄影机装在升降机的顶端,通过人工制控,拍摄飞机上俯冲或拉起时的镜头。在电影中还有大量模型和部队合成的镜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从特技车间出来,许望秋心情极其复杂,为中国电影人在特效方面的成就感到高兴,这意味着他拍电影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会少很多,连拍科幻片都有可能了;但同时心情又极其沉重,他不知道当八一厂的老烟火师们听到冯小刚得意洋洋地宣布《集结号》使用了国外最新的气爆技术,会是什么感受,但他相信老烟火师一定很难受,一定会问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啊?我们的烟火团队明明在三十多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但在三十年后拍战争戏却必须请韩国团队来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整个下午,许望秋都在想这个问题,甚至晚上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都还在思考。一直想到半夜,他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说到底还是统购统销政策导致的。
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电影实行统购统销,彩色电影70万一部;直到79年的198号文件才把收购价提到90万。1980年北影厂厂长王洋向中央上书,要求电影发行进行改革。最终国家调整了政策,按拷贝结算,一个拷贝9000元。不过在结算的时候只算35毫米拷贝,16毫米拷贝和8毫米拷贝主要是面向农村,是免费播放,这些拷贝都不算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