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复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荣好几次都准备踢打太医,每次刚要出脚的时候,林荣克制地摸了摸挂在腰上的一块形制古朴地玉佩,这块玉佩是逝去的赵皇后遗物。林荣称帝前一直带兵打仗,带兵将领火气都不小,称帝后,赵皇后就送了一块玉佩给林荣,玉佩上有两个字“制怒”,林荣得到此玉后,自然明白赵皇后的心意,所以,每当要发怒之时,他就会摸摸这块古玉,平息自己地怒火。
太医李词听到此语,脸色一下变得煞白,他大着胆子道:“以臣愚见,枢密使似是中毒。”
三公主生病,李词在心里也认定是“中毒”,只是在皇宫之中,“中毒”一事颇为敏感,说出来有可能无数人头就要落地,因此李词宁愿被人责骂为无用,也不敢轻易说出这两个字,目前陛下已是怒火攻心,既然如此,李词就豁了出去,讲出了心中所想。
所有在场的大臣均脸色一变。
三公主生病之时,林荣也守在床边。经李词提醒,林荣马上意识到三公主和王朴的病症几乎一样,李词之言极有可能是事实。
林荣脸色数变,突然勃然大怒,“李词妖言惑众,给我拿下。”
李词如小鸡一样,被几位如狼似虎的禁军提在半空之中,他的下颌被迅速地摘了下来。再也发不出一丝言语,其余几位太医见此情景,浑身发抖地跪在地上。
林荣对一位侍立一旁的禁军供奉官道:“李词妖言惑众,斩首。”供奉官面色沉静,虽是武将却颇有文气,举止间甚为干练,接令后,带着禁军走出了屋门。不一会,供奉官就提着李词的人头走了进来,人头上地鲜血不断地滴在地面。
供奉官手中地人头不断地滴着鲜血,一股血腥气和臭味扑鼻而来,一名头发花白的太医已被李词的人头吓得大小便失禁。
验李词的人头。禁军军士就拿着人头出去,而供奉官就挺胸侍立在一旁,验人头,原是军中规矩。林荣就把军中规矩也搬到朝中。
侯云策心头一片雪亮:太医李词当众揭穿了真相,因而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杀李词,林荣骑虎难下,必然要明着追究下毒一事,而北伐在即,万万不能在大本营大开杀戒,这样做要动摇军心,所以李词必死。
处罚了太医李词,林荣又变得心平气和,他对侯云策道:“听到王郎病重,一时糊涂,竟然忘记了医术高超的智能大师,侯郎赶快命人去请大师过来。”
“智能大师治好了三公主之后,就向东云游,现不知在何处。”当日和智能大师一别。智能大师就向东而行。侯云策也没有找到他的把握。说到这,侯云策心中突地一跳。“智能大师能治好三公主,自然知道三公主乃是中毒,林荣聪明绝顶,定然已经想通了这一个关节。”
林荣没有继续追究太医们的责任,又对侯云策道:“侯相和智能大师相熟,就由你来寻找智能大师。”又对那名手提人头地供奉官道:“杨匡义,你带一百精骑,随时听从侯相指挥。”
原来供奉官就是杨匡义,侯云策不由得使劲看了一眼,暗道:“真没有想到,这位面相冷静地年轻人就是杨光义的亲弟弟。
侯云策在数年前的高平之战就已经见过杨光义,而杨匡义则阴差阳错没有见过面。侯云策回到大梁后,已是禁军中级军官的杨匡义一直在泽州防御北汉,今天是侯云策和杨匡义第一次见面。
杨匡义从泽州调回大梁,是枢密院命令。新禁军成立之后,禁军中下级军官的调动由枢密院负责,并不需要报经中书门下,因此,作为宰相的侯云策并不知道杨匡义从泽州回到大梁。
大武以来,枢密使一直在与宰相争权,枢密使是直接通过“宣”、“头子”来行使其权力,中书门下是用“敕”、“帖”发文来行使权力。枢密院地“宣”和“头子”的威力不小,大武明宗时,枢密使安重诲曾用“宣”驱走河中节度使、同平章事王从珂;隐帝时,枢密使即以“头子”命保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替“位兼将相”的西京留守王守恩。
林荣称帝之后,枢密院的“宣”、“头子”和中书门下的“敕”、“堂”各行其是,有分工也有冲突,两方权力各有侧重,谁也不能完全压倒另一方。
虎捷等禁军六军是大林中央军精华,为了有效控制六军,杨光义等六大将都挂着枢密副使名号,禁军中级官员的调动都必须经过枢密院,而六军主副将的调动则要经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
杨匡义是禁军的中级军官,就由枢密院直接用“宣”调动。
侯云策特意安排飞鹰堂收集杨氏兄弟的故事,对两人也算了解,今日见到从未谋面的杨匡义,更是和以前得到的观点印证了起来。
杨匡义的性格气质和杨光义完全不相同。
杨光义从小就不喜读书,却是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怎样的烈马他都不在话下。有一次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地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杨光义远远地甩了出去,杨光义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杨光义肯定脑袋都要撞碎,正在为杨家长子难过之时。谁知杨光义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摸了摸脑袋,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最终制服了烈马。
杨氏兄弟地母亲杜氏,对于野性十足的杨光义很是担心,于是决定尽早给他完婚成家。这是古代拴野马办法。大侯开运初年(公元944),十七岁的杨光义与护圣营的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为结发之妻。
杨光义成婚这年,三弟杨匡义还不满六岁,刚是启蒙年龄。杨匡义年龄虽小,脾性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这个小孩子都与他的哥哥大相迳庭,杨光义好武善骑射,性情豁达,能交朋友,颇有江湖习气。
杨匡义嗜好读书,和同龄的孩子游戏时,其它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之情,不敢对他呼呼喝喝。出身行伍地杨弘殷对于自己竟也能生出个会读书的儿子,感到很是高兴,两个儿子,一武一文,也是美事。杨弘殷外出征战时,分毫不取金银财宝,专心搜求各类古籍善本带给杨匡义,在父母的严格督促和关心之下,杨匡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很有智谋。
此时,供奉官杨匡义言语不多,行过礼后,就恭恭敬敬地跟在侯云策身后。
出了王朴府弟,侯云策猛地停住脚步,杨匡义紧跟在侯云策身后,没有想到他会突然停下,差一点就撞到侯云策后背。侯云策看着相貌斯文、身材匀称的杨匡义,若有所思地问道:“杨将军,智能大师是世外高人,行踪不定,不知如何才能找到他?”
杨匡义面对着大林朝宰相,表情甚为恭敬,拱手道:“末将听从侯相调遣,但有所使,万死不辞。”
侯云策不客气地道:“别说其他,我问你有何良策?”
杨匡义虽然官职较低,但是他哥哥是大名鼎鼎的杨光义,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朝中重臣大多都对他颇为客气,杨匡义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威震西北的宰相侯云策,杨匡义在侯云策面前并不敢造次,一直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他隐隐感到侯云策看他的眼光有些异样,这让他感到有些奇怪:宰相的眼光是什么意思?
此时听到侯云策口气有些不耐烦,连忙道:“既然智能大师是向东而行,我可派禁军分别到澶州、曹州、宋州、滑州、济州、陈州等地,知会当地衙门,全力寻找智能大师,若在这几个州的范围内,定然能找到,若出了这几个州的范围,因为距离太远,即使找到估计也没有多大用处。”
杨匡义分析得极为透彻,侯云策也是暗自赞扬,点点头,“就按照这个方法办,找到智能大师随时报告我,去吧。”
杨匡义挺直胸脯,行罢礼,不紧不慢地向禁军兵营走去。
(第二百五十三章)
荣好几次都准备踢打太医,每次刚要出脚的时候,林荣克制地摸了摸挂在腰上的一块形制古朴地玉佩,这块玉佩是逝去的赵皇后遗物。林荣称帝前一直带兵打仗,带兵将领火气都不小,称帝后,赵皇后就送了一块玉佩给林荣,玉佩上有两个字“制怒”,林荣得到此玉后,自然明白赵皇后的心意,所以,每当要发怒之时,他就会摸摸这块古玉,平息自己地怒火。
太医李词听到此语,脸色一下变得煞白,他大着胆子道:“以臣愚见,枢密使似是中毒。”
三公主生病,李词在心里也认定是“中毒”,只是在皇宫之中,“中毒”一事颇为敏感,说出来有可能无数人头就要落地,因此李词宁愿被人责骂为无用,也不敢轻易说出这两个字,目前陛下已是怒火攻心,既然如此,李词就豁了出去,讲出了心中所想。
所有在场的大臣均脸色一变。
三公主生病之时,林荣也守在床边。经李词提醒,林荣马上意识到三公主和王朴的病症几乎一样,李词之言极有可能是事实。
林荣脸色数变,突然勃然大怒,“李词妖言惑众,给我拿下。”
李词如小鸡一样,被几位如狼似虎的禁军提在半空之中,他的下颌被迅速地摘了下来。再也发不出一丝言语,其余几位太医见此情景,浑身发抖地跪在地上。
林荣对一位侍立一旁的禁军供奉官道:“李词妖言惑众,斩首。”供奉官面色沉静,虽是武将却颇有文气,举止间甚为干练,接令后,带着禁军走出了屋门。不一会,供奉官就提着李词的人头走了进来,人头上地鲜血不断地滴在地面。
供奉官手中地人头不断地滴着鲜血,一股血腥气和臭味扑鼻而来,一名头发花白的太医已被李词的人头吓得大小便失禁。
验李词的人头。禁军军士就拿着人头出去,而供奉官就挺胸侍立在一旁,验人头,原是军中规矩。林荣就把军中规矩也搬到朝中。
侯云策心头一片雪亮:太医李词当众揭穿了真相,因而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杀李词,林荣骑虎难下,必然要明着追究下毒一事,而北伐在即,万万不能在大本营大开杀戒,这样做要动摇军心,所以李词必死。
处罚了太医李词,林荣又变得心平气和,他对侯云策道:“听到王郎病重,一时糊涂,竟然忘记了医术高超的智能大师,侯郎赶快命人去请大师过来。”
“智能大师治好了三公主之后,就向东云游,现不知在何处。”当日和智能大师一别。智能大师就向东而行。侯云策也没有找到他的把握。说到这,侯云策心中突地一跳。“智能大师能治好三公主,自然知道三公主乃是中毒,林荣聪明绝顶,定然已经想通了这一个关节。”
林荣没有继续追究太医们的责任,又对侯云策道:“侯相和智能大师相熟,就由你来寻找智能大师。”又对那名手提人头地供奉官道:“杨匡义,你带一百精骑,随时听从侯相指挥。”
原来供奉官就是杨匡义,侯云策不由得使劲看了一眼,暗道:“真没有想到,这位面相冷静地年轻人就是杨光义的亲弟弟。
侯云策在数年前的高平之战就已经见过杨光义,而杨匡义则阴差阳错没有见过面。侯云策回到大梁后,已是禁军中级军官的杨匡义一直在泽州防御北汉,今天是侯云策和杨匡义第一次见面。
杨匡义从泽州调回大梁,是枢密院命令。新禁军成立之后,禁军中下级军官的调动由枢密院负责,并不需要报经中书门下,因此,作为宰相的侯云策并不知道杨匡义从泽州回到大梁。
大武以来,枢密使一直在与宰相争权,枢密使是直接通过“宣”、“头子”来行使其权力,中书门下是用“敕”、“帖”发文来行使权力。枢密院地“宣”和“头子”的威力不小,大武明宗时,枢密使安重诲曾用“宣”驱走河中节度使、同平章事王从珂;隐帝时,枢密使即以“头子”命保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白文珂代替“位兼将相”的西京留守王守恩。
林荣称帝之后,枢密院的“宣”、“头子”和中书门下的“敕”、“堂”各行其是,有分工也有冲突,两方权力各有侧重,谁也不能完全压倒另一方。
虎捷等禁军六军是大林中央军精华,为了有效控制六军,杨光义等六大将都挂着枢密副使名号,禁军中级官员的调动都必须经过枢密院,而六军主副将的调动则要经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
杨匡义是禁军的中级军官,就由枢密院直接用“宣”调动。
侯云策特意安排飞鹰堂收集杨氏兄弟的故事,对两人也算了解,今日见到从未谋面的杨匡义,更是和以前得到的观点印证了起来。
杨匡义的性格气质和杨光义完全不相同。
杨光义从小就不喜读书,却是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怎样的烈马他都不在话下。有一次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地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杨光义远远地甩了出去,杨光义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杨光义肯定脑袋都要撞碎,正在为杨家长子难过之时。谁知杨光义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摸了摸脑袋,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最终制服了烈马。
杨氏兄弟地母亲杜氏,对于野性十足的杨光义很是担心,于是决定尽早给他完婚成家。这是古代拴野马办法。大侯开运初年(公元944),十七岁的杨光义与护圣营的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为结发之妻。
杨光义成婚这年,三弟杨匡义还不满六岁,刚是启蒙年龄。杨匡义年龄虽小,脾性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这个小孩子都与他的哥哥大相迳庭,杨光义好武善骑射,性情豁达,能交朋友,颇有江湖习气。
杨匡义嗜好读书,和同龄的孩子游戏时,其它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之情,不敢对他呼呼喝喝。出身行伍地杨弘殷对于自己竟也能生出个会读书的儿子,感到很是高兴,两个儿子,一武一文,也是美事。杨弘殷外出征战时,分毫不取金银财宝,专心搜求各类古籍善本带给杨匡义,在父母的严格督促和关心之下,杨匡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很有智谋。
此时,供奉官杨匡义言语不多,行过礼后,就恭恭敬敬地跟在侯云策身后。
出了王朴府弟,侯云策猛地停住脚步,杨匡义紧跟在侯云策身后,没有想到他会突然停下,差一点就撞到侯云策后背。侯云策看着相貌斯文、身材匀称的杨匡义,若有所思地问道:“杨将军,智能大师是世外高人,行踪不定,不知如何才能找到他?”
杨匡义面对着大林朝宰相,表情甚为恭敬,拱手道:“末将听从侯相调遣,但有所使,万死不辞。”
侯云策不客气地道:“别说其他,我问你有何良策?”
杨匡义虽然官职较低,但是他哥哥是大名鼎鼎的杨光义,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朝中重臣大多都对他颇为客气,杨匡义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威震西北的宰相侯云策,杨匡义在侯云策面前并不敢造次,一直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他隐隐感到侯云策看他的眼光有些异样,这让他感到有些奇怪:宰相的眼光是什么意思?
此时听到侯云策口气有些不耐烦,连忙道:“既然智能大师是向东而行,我可派禁军分别到澶州、曹州、宋州、滑州、济州、陈州等地,知会当地衙门,全力寻找智能大师,若在这几个州的范围内,定然能找到,若出了这几个州的范围,因为距离太远,即使找到估计也没有多大用处。”
杨匡义分析得极为透彻,侯云策也是暗自赞扬,点点头,“就按照这个方法办,找到智能大师随时报告我,去吧。”
杨匡义挺直胸脯,行罢礼,不紧不慢地向禁军兵营走去。
(第二百五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