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重生音乐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鼓槌,递给了刘宇凡道:“小凡呐,给你!”
“华头,这是哪家的孩子啊。”一个打擦的跛子问道。
“建军家的大小子,可灵着呢,前晌午听我打鼓,听两遍就学会了。”二大爷马华说道。
“哦?真的?来打两下试试,我给你堵镲!”那个跛子笑着看着刘宇凡说道。
打镲也是有讲究的,要想和鼓配合起来,必须要有节奏感。因为大多数时候,镲是要在一小节的后半拍响起,所以按照民间艺人的习惯叫法,打镲也叫“堵空儿”。
“好咧!”刘宇凡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扬起鼓槌儿,就开始打了起来。
他打的正是刚刚二大爷马华打的“开门鼓”。“开门鼓”是秧歌鼓的一种,一般是在正式演出之前用作“热场”的,当然,不同地域的“开门鼓”,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大体的骨架还是差不多的。
“冬不龙冬冬!冬不龙冬冬!咕儿龙冬龙冬乙不龙冬……”刘宇凡出手“不凡”,除了灵活度因为手腕的关系和刚刚二大爷差了一些外,在速度上竟然是一般无二,几个“加花儿”的地方也是规规矩矩,没有走一点板。
“哟,这小孩儿还真有两下子!”这下,其他几个在旁边看热闹的打擦的乐师,也纷纷感叹起来。这个刚十多岁的小孩儿,此刻的表现就像是一个老手一样,打得满是那么回事。刚刚心里还有些看热闹的想法,现在一点也没有了。而且,被刘宇凡的鼓声勾起了瘾,纷纷给刘宇凡堵起了镲。
几个四、五十岁的大人围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打镲,这样的情景显然引起了围观人们的注意。看刘宇凡打得精神,不时有好事的喊一句“好”,围观的人愈加的多了。
刘宇凡双腿微曲,稳住上身。一边打着一边感受着手腕、小臂、大臂的配合,感受着从鼓面上传来的反馈的力度,感受着刚刚二大爷打鼓时的神韵。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鼓声,正在一点点的发生着变化,变得更加流畅,更加熟练。
二大爷马华眯着眼看着刘宇凡,掩饰不住眼底那抹喜爱之色。
说起来,这二大爷马华也是村里一个“传奇”人物。自小聪明,学什么通什么,只是时运不佳,读书的时候顶撞先生,断了学业,在社会上闯荡又因为性格太强屡被排挤陷害,自视“清高”的他又不屑于和那些人一般见识,所以一生潦倒,而且终生未娶,无儿无女,说起来也是个可怜人。
二大爷马华和村里人闲聊的时候,最喜欢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迹,什么“上课的时候一个问题问住了先生”,什么“村里某某有出息的人,原来就是跟在我屁股后面转悠,是我一条妙计指点,才有今日之成就”之类的。二大爷还爱讲古,而且动不动“指点江山”,冒出一句“我笑刘备不知天时”之类的话。有时,刘宇凡觉得二大爷很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当然,二大爷比孔乙已强些,起码他会种地,不会被饿死。
虽然二大爷这等人物,在村里的地位不高,但二大爷是个“能人”,却是大伙儿承认的。他棋下得好,鼓又打得好,而且,又会讲古,在没多少文化的村里人面前,也是受些“敬重”的。
眼下,二大爷看着刘宇凡对打鼓“一点就通”,心下也很有那种得遇“知音”的感慨,大概也觉得刘宇凡这种“天才”,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吧。
就这样,在寒假没开学的这段日子里,除了写那些无聊的寒假作业外,刘宇凡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和二大爷学打鼓上。秧歌队正式演出的时候,他就在二大爷边上看着,等没人的时候,他就“抢”过鼓槌练了起来。到后来,偶尔也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场合和简单的段子,二大爷也放手让刘宇凡去打。就这样,到了快结束的那几日,这支秧歌队居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支秧歌队有一个打鼓的小孩儿,很有意思。而且,刘宇凡打鼓也很有“范儿”,不时会让围观的人拍手叫好。到了后来,秧歌头儿居然也认可了刘宇凡,每天接的“彩头”居然也分给了刘宇凡一份。重生到现在,刘宇凡第一次,靠着自己的音乐“天份”赚到了一笔小收入。虽然不多只有六十多块,可也让刘宇凡偷着乐了好几天。
当然,最让刘宇凡开心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收获。
这十几天下来,刘宇凡最少学了七、八个段子,除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段子外,基本上秧歌鼓已经可以从头打下来了。而且手腕也比之前灵活了许多。
这日,照例又是一天的“演出”结束后,二大爷把刘宇凡叫到了家里。
二大爷住的是一间破瓦房,房子上面长满了茅草。一扇破破烂烂的木头门,连把锁都没有,上面还有几个洞。如果是外人看了,第一反应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住人的。当然,二大爷是不会在意这个的,每当人家拿这个开他玩笑的时候,总会说上几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之类的。
进得门来,一股霉味扑鼻而来。二大爷一个人,自然在卫生方面不是那么讲究。不过好在还在刘宇凡的忍受范围之内。
进得屋内,光线更加昏暗,二大爷上了炕,打开炕头一个黑乎乎的小柜子,翻了许久,才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线装书,转身对刘宇凡说道:“小凡呐,二大爷这儿有本书,是当初跟打鼓的师傅学的时候,他给我的,我是不懂,这书就给你吧,有空的时候琢磨琢磨。”二大爷说着,将那本书放在了刘宇凡面前。
鼓槌,递给了刘宇凡道:“小凡呐,给你!”
“华头,这是哪家的孩子啊。”一个打擦的跛子问道。
“建军家的大小子,可灵着呢,前晌午听我打鼓,听两遍就学会了。”二大爷马华说道。
“哦?真的?来打两下试试,我给你堵镲!”那个跛子笑着看着刘宇凡说道。
打镲也是有讲究的,要想和鼓配合起来,必须要有节奏感。因为大多数时候,镲是要在一小节的后半拍响起,所以按照民间艺人的习惯叫法,打镲也叫“堵空儿”。
“好咧!”刘宇凡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扬起鼓槌儿,就开始打了起来。
他打的正是刚刚二大爷马华打的“开门鼓”。“开门鼓”是秧歌鼓的一种,一般是在正式演出之前用作“热场”的,当然,不同地域的“开门鼓”,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大体的骨架还是差不多的。
“冬不龙冬冬!冬不龙冬冬!咕儿龙冬龙冬乙不龙冬……”刘宇凡出手“不凡”,除了灵活度因为手腕的关系和刚刚二大爷差了一些外,在速度上竟然是一般无二,几个“加花儿”的地方也是规规矩矩,没有走一点板。
“哟,这小孩儿还真有两下子!”这下,其他几个在旁边看热闹的打擦的乐师,也纷纷感叹起来。这个刚十多岁的小孩儿,此刻的表现就像是一个老手一样,打得满是那么回事。刚刚心里还有些看热闹的想法,现在一点也没有了。而且,被刘宇凡的鼓声勾起了瘾,纷纷给刘宇凡堵起了镲。
几个四、五十岁的大人围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打镲,这样的情景显然引起了围观人们的注意。看刘宇凡打得精神,不时有好事的喊一句“好”,围观的人愈加的多了。
刘宇凡双腿微曲,稳住上身。一边打着一边感受着手腕、小臂、大臂的配合,感受着从鼓面上传来的反馈的力度,感受着刚刚二大爷打鼓时的神韵。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鼓声,正在一点点的发生着变化,变得更加流畅,更加熟练。
二大爷马华眯着眼看着刘宇凡,掩饰不住眼底那抹喜爱之色。
说起来,这二大爷马华也是村里一个“传奇”人物。自小聪明,学什么通什么,只是时运不佳,读书的时候顶撞先生,断了学业,在社会上闯荡又因为性格太强屡被排挤陷害,自视“清高”的他又不屑于和那些人一般见识,所以一生潦倒,而且终生未娶,无儿无女,说起来也是个可怜人。
二大爷马华和村里人闲聊的时候,最喜欢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迹,什么“上课的时候一个问题问住了先生”,什么“村里某某有出息的人,原来就是跟在我屁股后面转悠,是我一条妙计指点,才有今日之成就”之类的。二大爷还爱讲古,而且动不动“指点江山”,冒出一句“我笑刘备不知天时”之类的话。有时,刘宇凡觉得二大爷很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当然,二大爷比孔乙已强些,起码他会种地,不会被饿死。
虽然二大爷这等人物,在村里的地位不高,但二大爷是个“能人”,却是大伙儿承认的。他棋下得好,鼓又打得好,而且,又会讲古,在没多少文化的村里人面前,也是受些“敬重”的。
眼下,二大爷看着刘宇凡对打鼓“一点就通”,心下也很有那种得遇“知音”的感慨,大概也觉得刘宇凡这种“天才”,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吧。
就这样,在寒假没开学的这段日子里,除了写那些无聊的寒假作业外,刘宇凡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和二大爷学打鼓上。秧歌队正式演出的时候,他就在二大爷边上看着,等没人的时候,他就“抢”过鼓槌练了起来。到后来,偶尔也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场合和简单的段子,二大爷也放手让刘宇凡去打。就这样,到了快结束的那几日,这支秧歌队居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支秧歌队有一个打鼓的小孩儿,很有意思。而且,刘宇凡打鼓也很有“范儿”,不时会让围观的人拍手叫好。到了后来,秧歌头儿居然也认可了刘宇凡,每天接的“彩头”居然也分给了刘宇凡一份。重生到现在,刘宇凡第一次,靠着自己的音乐“天份”赚到了一笔小收入。虽然不多只有六十多块,可也让刘宇凡偷着乐了好几天。
当然,最让刘宇凡开心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收获。
这十几天下来,刘宇凡最少学了七、八个段子,除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段子外,基本上秧歌鼓已经可以从头打下来了。而且手腕也比之前灵活了许多。
这日,照例又是一天的“演出”结束后,二大爷把刘宇凡叫到了家里。
二大爷住的是一间破瓦房,房子上面长满了茅草。一扇破破烂烂的木头门,连把锁都没有,上面还有几个洞。如果是外人看了,第一反应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住人的。当然,二大爷是不会在意这个的,每当人家拿这个开他玩笑的时候,总会说上几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之类的。
进得门来,一股霉味扑鼻而来。二大爷一个人,自然在卫生方面不是那么讲究。不过好在还在刘宇凡的忍受范围之内。
进得屋内,光线更加昏暗,二大爷上了炕,打开炕头一个黑乎乎的小柜子,翻了许久,才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线装书,转身对刘宇凡说道:“小凡呐,二大爷这儿有本书,是当初跟打鼓的师傅学的时候,他给我的,我是不懂,这书就给你吧,有空的时候琢磨琢磨。”二大爷说着,将那本书放在了刘宇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