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苏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一十九章俩花熊
然而考官不会因此就放过考生,否则会显得自己水平不行。
毕竟大家基本都是官场中人,过于放水也会引来公议,一般都从严。
因此六题还有明数、暗数之分。
直引书之一二句,或稍变换句之一二字为题者为明数;
颠倒书之句读,窜伏首尾而为题者为暗数。
按惯例明暗相参,暗数一般不过半。
比如刚刚的第四题,原文就是:“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掐头去尾,不搞事不舒服斯基。
好了,题看到了,可以开始做题了。
要求很简单:一天一夜,全部完成,每篇三千字以上,合计两万字左右。
要知道这是古文。
终于开始评卷了,有个基本要求:文中必须指出论题的出处,并须全部引用论题的上下原文,此为——“通”。
不知论题出处者,不得为“通”,直接淘汰;
知道出处而不全引上下文者,也不得为“通”——只能叫“粗”。
六论四通二粗以上,方为合格,过了这关才聊得到文采上来。
引论正确,见解精辟,逻辑严谨,文采斐然,可以入第四等。
做不到其中三条以上,只好入第五等。
实在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可以入第三等。
不过这个第三等实在难拿,有宋三百年,苏轼后来拿过一个,他之前,吴育拿过一个,然后,就这俩,没别人了。
制科三等,视同进士第一,即状元,这是仁宗的原话。
第三第四等,恭喜你们,有资格参加御试了。
至于第五等那些,感谢参与,下次再来。
真要过了这关,皇帝那里,反而好办,基本就是个过场。
因此时人都以秘阁六论为难,把阁试称为“过阁”。
除了要专心准备,应付这漫无范围、又无所不问的阁试,还要去考官那里托请打听,拜托他们手下留点情,出题不要太偏太难太搞事。
两宋三百多年间,两三年一次科举,进士一共两万多人。
而制科御试,仅仅举行了二十二次,几乎十五年才举行一次,而且只有四十余人入等。
平均下来,一次也就一两人。
这门考试之所以如此精贵,是因为它是改变很多底层官员仕途的捷径,可以从地方一步跳进中央——当然,首先你得有这份本事儿。
然而,可怕的张方平张变态张天选,这样的考试,他过了两回。
第一次是景祐元年,制科中茂才异等,立刻有了知谏院的职衔,做了大县昆山县的知县。
宋代县级干部有两种——知县和县令。
县令属于地方官员,而知县,则是中央派到地方去的任职的,属于中央官员序列。
中间的差别大了去了,总之就是,老张通过这次考试,从地方官员摇身一变成了中央下派干部。
第二次,中了贤良方正科,这回有了知制诰的身份,也就是皇帝秘书衔,迁睦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
接下来就是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仕途和当年同榜的那些同进士苦逼们相比,就成了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张方平历史上并不以文章见长,因此苏油可以断定,老头绝对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力金手指,多拿了几个通,弥补了进士试上的低等,连来两次咸鱼大翻身,啊不,鲤鱼跃龙门。
苏洵当然非常高兴:“还不赶紧感谢侍郎提携!”
苏油只好躬身行礼,表示服从,心里却在嘀咕:“总觉得哪里没对……”
果然没对,等到大家告辞出来,苏油和大小苏嘀咕起考试情况,他们俩也觉得匪... -->>
第二百一十九章俩花熊
然而考官不会因此就放过考生,否则会显得自己水平不行。
毕竟大家基本都是官场中人,过于放水也会引来公议,一般都从严。
因此六题还有明数、暗数之分。
直引书之一二句,或稍变换句之一二字为题者为明数;
颠倒书之句读,窜伏首尾而为题者为暗数。
按惯例明暗相参,暗数一般不过半。
比如刚刚的第四题,原文就是:“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掐头去尾,不搞事不舒服斯基。
好了,题看到了,可以开始做题了。
要求很简单:一天一夜,全部完成,每篇三千字以上,合计两万字左右。
要知道这是古文。
终于开始评卷了,有个基本要求:文中必须指出论题的出处,并须全部引用论题的上下原文,此为——“通”。
不知论题出处者,不得为“通”,直接淘汰;
知道出处而不全引上下文者,也不得为“通”——只能叫“粗”。
六论四通二粗以上,方为合格,过了这关才聊得到文采上来。
引论正确,见解精辟,逻辑严谨,文采斐然,可以入第四等。
做不到其中三条以上,只好入第五等。
实在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可以入第三等。
不过这个第三等实在难拿,有宋三百年,苏轼后来拿过一个,他之前,吴育拿过一个,然后,就这俩,没别人了。
制科三等,视同进士第一,即状元,这是仁宗的原话。
第三第四等,恭喜你们,有资格参加御试了。
至于第五等那些,感谢参与,下次再来。
真要过了这关,皇帝那里,反而好办,基本就是个过场。
因此时人都以秘阁六论为难,把阁试称为“过阁”。
除了要专心准备,应付这漫无范围、又无所不问的阁试,还要去考官那里托请打听,拜托他们手下留点情,出题不要太偏太难太搞事。
两宋三百多年间,两三年一次科举,进士一共两万多人。
而制科御试,仅仅举行了二十二次,几乎十五年才举行一次,而且只有四十余人入等。
平均下来,一次也就一两人。
这门考试之所以如此精贵,是因为它是改变很多底层官员仕途的捷径,可以从地方一步跳进中央——当然,首先你得有这份本事儿。
然而,可怕的张方平张变态张天选,这样的考试,他过了两回。
第一次是景祐元年,制科中茂才异等,立刻有了知谏院的职衔,做了大县昆山县的知县。
宋代县级干部有两种——知县和县令。
县令属于地方官员,而知县,则是中央派到地方去的任职的,属于中央官员序列。
中间的差别大了去了,总之就是,老张通过这次考试,从地方官员摇身一变成了中央下派干部。
第二次,中了贤良方正科,这回有了知制诰的身份,也就是皇帝秘书衔,迁睦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
接下来就是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仕途和当年同榜的那些同进士苦逼们相比,就成了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张方平历史上并不以文章见长,因此苏油可以断定,老头绝对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力金手指,多拿了几个通,弥补了进士试上的低等,连来两次咸鱼大翻身,啊不,鲤鱼跃龙门。
苏洵当然非常高兴:“还不赶紧感谢侍郎提携!”
苏油只好躬身行礼,表示服从,心里却在嘀咕:“总觉得哪里没对……”
果然没对,等到大家告辞出来,苏油和大小苏嘀咕起考试情况,他们俩也觉得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