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罗维明抢先凑过来,看了看,说道:“采访许可证?”
“是啊。”沈冲得意的显摆,指着下面的公章,说道:“这可是文化部颁发的许可证,允许《电影时代》和《第一电影评论》,采访内地所有电影制片厂。”
“沈总,给我看看。”林年同立刻伸手,拿了过去。
罗维明不太懂内地的规矩,不过看沈冲的得意,还有林年同的急切,也知道这张许可证非同小可,问道:“这个有什么用?”
“就因为没有这个东西,我在上海呆了几个月,连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大门都没进去。”林年同拿着许可证,说道:“内地不同香港,想要采访,必须得有这玩意。”
“内地没有对海外记者开放采访权。”沈冲说道:“所以我这个,是头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
“那这可真是个好东西。”陈柏生眯着眼睛,说道:“我们杂志出的消息,都是独家新闻,销量肯定看涨。”
“那可未必,香港人对内地的电影,不太感兴趣。”罗维明做总编这么久,已经摸清楚了读者的喜好,说道:“内地的电影,在香港上映,票房都惨淡的很,像观塘的银都戏院,上座率还不到4成。”
“事情总会变化的,这事不急,需要从长计议。”沈冲对此不置可否,他严肃的说道:“去内地的记者,要好好挑选,这个许可证只允许采访电影厂,千万不能找些愣头青,去了内地乱碰别的东西,当时候被当做间谍,杂志就麻烦大了。”
这几个人都是有阅历的,闻言默默点头,会议室气氛凝重。
过了一会,林年同看着许可证下面鲜红的文化部大印,问道:“沈总这次回内地,还去了北京?”
“是啊,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沈冲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照片,示意给众人看,半唱半说道:“我爱北京*,*上太阳升。怎么样,帅不帅?”
照片是宝丽来相机拍的,沈冲背对*,单手握拳,神气十足。
三人都挺有兴趣,轮流看了一番,罗维明最后看,他用手指弹着照片,说道:“沈老板,你说去黄山拍戏,一转眼,又去了北京,看来在内地有奇遇啊。”
“因缘际会而已。”沈冲不欲深谈,轻描淡写的应了一句,然后拿回照片,说道:“好了,谈正事吧,把杂志社的情况都说说。”
罗维明先汇报,他详细说了一下《电影时代》的近况。
在《疯劫》最火的时候,只有《电影时代》采访到了许鞍华,用她做封面,在香港销量成功突破6万,一战成名,虽然中间几期略有起伏,但很快就维持住了6万的底线,开始朝7万迈进,除此之外,海外的订阅客户,也超过了一万大关。
邵氏电影风光不再,此消彼长之下,《电影时代》虽然销量还不如《南国电影》,但势头凶猛,已经有香港最流行最权威电影杂志的美誉。
销量高了,名气大了,来做广告的商家也多了,《电影时代》已经可以维持收支平衡了,不再需要沈冲继续大规模输血。
而《电影时代》台湾版,创刊号也出来了,不过还没打开局面,才卖了一千多册,只在小圈子里流行。
沈冲对台湾版并不上心,只是特殊时期聚拢人才的工具罢了,日后肯定要和香港总社合并的,能不能盈利,完全不在乎。
林年同汇报《第一电影评论》,则让沈冲很是惊喜了一番。
《第一电影评论》免费邮寄创刊号打知名度的策略起了作用,第二期销量超过了一万册,其中香港之外占了六成。
而第三期,用黑泽明做封面,销量翻了一番都不止,直接飙升到3万多本。
第三期沈冲还指手画脚了一番,而第四期从策划到发行,他都在内地,完全任由林年同发挥。
林年同也玩了个大招,他居然请动了邵氏两大王牌李翰祥和张彻,把他们俩凑一块做专访,然后拍了一张面对面,充满“王牌对王牌”味道的照片做封面。
李翰祥是邵氏六十年代的头牌,《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席卷整个东南亚,风头无限。
张彻是邵氏七十年代的老大,《独臂刀》,《马永贞》,《刺马》等,都是邵氏经典,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时代。
李翰祥以柔美著称,张彻以阳刚闻名,两人名气大,又都是说一不二的大佬脾气,加上门生弟子众多,是电影界公认的两大宗师。
两人当年不合,天天在报纸上打笔仗,斗的不亦乐乎,闹的满城风雨,现在他们两人都老了,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杂志用这两人做封面,不仅极具纪念意义,而且噱头十足,所以发行还没几天,光香港本埠就卖了两万多本,超越第三期的销量,指日可待。
“销量是没有问题的。”林年同汇报完了之后,说道:“但是高质量的稿子仍然不够,杂志每一期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我们编辑写的,这不利于杂志的内容多样化。”
“是啊。”沈冲拿钢笔轻轻敲着笔记本,皱着眉头说道:“我也很头疼这个问题,约的稿子总是跳票,投来的稿子水平又参差不齐,不符合杂志的要求。”
“阿冲。”陈柏生说道:“我有个想法,可能有用,不过得花钱。”
罗维明打个哈哈,说道;“沈老板还缺钱吗?”
“陈大哥你说来看看。”沈冲也笑,说道:“钱不是问题。”
“我觉得稿子少,主要还是信息太封闭,缺乏交流,杂志社可以办个国际影评人节嘛,用这个名目,把各地的影评人凑一块,做个研讨会,互相沟通沟通,如此一来,不仅方便约稿,还能扩大杂志的影响力。”
“这个方法不错。”林年同赞同道:“而且可以出个会刊。”
“确实不错。”沈冲放下钢笔,说道:“这事就让陈大哥负责筹备吧。”
————————————————————
注1:1979年,中国内地观影人次293亿。
注2:1979年,美元兑人民币1。55,对港币4。6。
注3:这是1979年,列孚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映画》杂志可以进内地销售的通知。
罗维明抢先凑过来,看了看,说道:“采访许可证?”
“是啊。”沈冲得意的显摆,指着下面的公章,说道:“这可是文化部颁发的许可证,允许《电影时代》和《第一电影评论》,采访内地所有电影制片厂。”
“沈总,给我看看。”林年同立刻伸手,拿了过去。
罗维明不太懂内地的规矩,不过看沈冲的得意,还有林年同的急切,也知道这张许可证非同小可,问道:“这个有什么用?”
“就因为没有这个东西,我在上海呆了几个月,连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大门都没进去。”林年同拿着许可证,说道:“内地不同香港,想要采访,必须得有这玩意。”
“内地没有对海外记者开放采访权。”沈冲说道:“所以我这个,是头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
“那这可真是个好东西。”陈柏生眯着眼睛,说道:“我们杂志出的消息,都是独家新闻,销量肯定看涨。”
“那可未必,香港人对内地的电影,不太感兴趣。”罗维明做总编这么久,已经摸清楚了读者的喜好,说道:“内地的电影,在香港上映,票房都惨淡的很,像观塘的银都戏院,上座率还不到4成。”
“事情总会变化的,这事不急,需要从长计议。”沈冲对此不置可否,他严肃的说道:“去内地的记者,要好好挑选,这个许可证只允许采访电影厂,千万不能找些愣头青,去了内地乱碰别的东西,当时候被当做间谍,杂志就麻烦大了。”
这几个人都是有阅历的,闻言默默点头,会议室气氛凝重。
过了一会,林年同看着许可证下面鲜红的文化部大印,问道:“沈总这次回内地,还去了北京?”
“是啊,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沈冲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照片,示意给众人看,半唱半说道:“我爱北京*,*上太阳升。怎么样,帅不帅?”
照片是宝丽来相机拍的,沈冲背对*,单手握拳,神气十足。
三人都挺有兴趣,轮流看了一番,罗维明最后看,他用手指弹着照片,说道:“沈老板,你说去黄山拍戏,一转眼,又去了北京,看来在内地有奇遇啊。”
“因缘际会而已。”沈冲不欲深谈,轻描淡写的应了一句,然后拿回照片,说道:“好了,谈正事吧,把杂志社的情况都说说。”
罗维明先汇报,他详细说了一下《电影时代》的近况。
在《疯劫》最火的时候,只有《电影时代》采访到了许鞍华,用她做封面,在香港销量成功突破6万,一战成名,虽然中间几期略有起伏,但很快就维持住了6万的底线,开始朝7万迈进,除此之外,海外的订阅客户,也超过了一万大关。
邵氏电影风光不再,此消彼长之下,《电影时代》虽然销量还不如《南国电影》,但势头凶猛,已经有香港最流行最权威电影杂志的美誉。
销量高了,名气大了,来做广告的商家也多了,《电影时代》已经可以维持收支平衡了,不再需要沈冲继续大规模输血。
而《电影时代》台湾版,创刊号也出来了,不过还没打开局面,才卖了一千多册,只在小圈子里流行。
沈冲对台湾版并不上心,只是特殊时期聚拢人才的工具罢了,日后肯定要和香港总社合并的,能不能盈利,完全不在乎。
林年同汇报《第一电影评论》,则让沈冲很是惊喜了一番。
《第一电影评论》免费邮寄创刊号打知名度的策略起了作用,第二期销量超过了一万册,其中香港之外占了六成。
而第三期,用黑泽明做封面,销量翻了一番都不止,直接飙升到3万多本。
第三期沈冲还指手画脚了一番,而第四期从策划到发行,他都在内地,完全任由林年同发挥。
林年同也玩了个大招,他居然请动了邵氏两大王牌李翰祥和张彻,把他们俩凑一块做专访,然后拍了一张面对面,充满“王牌对王牌”味道的照片做封面。
李翰祥是邵氏六十年代的头牌,《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席卷整个东南亚,风头无限。
张彻是邵氏七十年代的老大,《独臂刀》,《马永贞》,《刺马》等,都是邵氏经典,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时代。
李翰祥以柔美著称,张彻以阳刚闻名,两人名气大,又都是说一不二的大佬脾气,加上门生弟子众多,是电影界公认的两大宗师。
两人当年不合,天天在报纸上打笔仗,斗的不亦乐乎,闹的满城风雨,现在他们两人都老了,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杂志用这两人做封面,不仅极具纪念意义,而且噱头十足,所以发行还没几天,光香港本埠就卖了两万多本,超越第三期的销量,指日可待。
“销量是没有问题的。”林年同汇报完了之后,说道:“但是高质量的稿子仍然不够,杂志每一期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我们编辑写的,这不利于杂志的内容多样化。”
“是啊。”沈冲拿钢笔轻轻敲着笔记本,皱着眉头说道:“我也很头疼这个问题,约的稿子总是跳票,投来的稿子水平又参差不齐,不符合杂志的要求。”
“阿冲。”陈柏生说道:“我有个想法,可能有用,不过得花钱。”
罗维明打个哈哈,说道;“沈老板还缺钱吗?”
“陈大哥你说来看看。”沈冲也笑,说道:“钱不是问题。”
“我觉得稿子少,主要还是信息太封闭,缺乏交流,杂志社可以办个国际影评人节嘛,用这个名目,把各地的影评人凑一块,做个研讨会,互相沟通沟通,如此一来,不仅方便约稿,还能扩大杂志的影响力。”
“这个方法不错。”林年同赞同道:“而且可以出个会刊。”
“确实不错。”沈冲放下钢笔,说道:“这事就让陈大哥负责筹备吧。”
————————————————————
注1:1979年,中国内地观影人次293亿。
注2:1979年,美元兑人民币1。55,对港币4。6。
注3:这是1979年,列孚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映画》杂志可以进内地销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