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八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文之法,简而言之,在于写什么像什么。譬如,画马不能像驴,绘恐怖气氛不能使人倍感愉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好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某个生动形象的细节,某个栩栩如生的场面,甚至某个细致的动作,某种特殊的心灵感应。这些耐人寻味的、难于磨灭的叙述符号,就是我们常言的“内容”文章内容要充实而深刻,说的是它在读者心中的印象;这一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灵活多样的形式。内容如灵魂,形式好比骨架和血肉。灵魂纯洁高尚,骨架端正完整,血肉坚实丰满,才能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身心健康的人。为人要有血有肉,文章亦然。因此,作文讲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
先讲内容。文章的内容该是充实的,栩栩如生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需要立意方面的努力外,更应注意选材的“活”与“新”文章的立意,向来有几种说法:一要正确;二要统一;三要创新。前两个较易明白,也常注意得到。至于创新,韩愈说“陈言务去”意思也是要求创新吧。不仅前人的思想,流传到现在算是旧的,就是自己的想法,现在看过去,也是有差别的。那么如何处理创新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有一句话是可以借鉴过来的:想人之未想的,关注人之未关注的。
一、美丽的寓言——从现实事物到想像花园。米兰昆德拉把写作的动因归结于“四个召唤”即“游戏”、“梦”、“思想”和“时间”他追求“梦与真实的混合”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已实现了这一雄心,即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事实上,卡夫卡的城堡、审判等作品早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梦魔世界,那里充斥着“现代社会中人的焦虑、烦闷、压抑、孤独、迷惘、荒诞”他们的创作告诉人们文学作品如在梦中行走一样,它是使想像爆发的地方,文学艺术可以从看上去不可逆转的对逼真的要求下解放出来。这对于一般写作者而言,从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身上,我们首先较直观地得到童话般想像的翅膀。因此,我们看到一棵古榕倒下,躺在溪坑底里,我们会怀想着那流逝的时光里最壮烈激昂的时刻:-
那一刻一定美妙异常,恐怖异常,在一个大风暴卷袭大地的夜里,在一片令人毛孔悚然的寂静之中,闪电,这突然而来的闪电,像一把把长剑划过天空,紫光刹时将暗淡的,铜一般的田野山川逐渐昏暗的反照投在苍茫的古镇上和阴郁的树叶丛中,大地像冰冷的嘴唇一样的颜色。风雨顿时大作,在古榕的附近,显然有一阵黑色的旋风应着空中的雷电,纠结了力量,铺天盖地地刮着,向原野冲着,向古榕冲来了,枝叶哗啦啦地响动,把冲上来的旋风击成千片万片。那一刻天空由于暴风雨的恐怖变得脸色发青,雨水滴在古榕上,溪水很快翻着泡,并涨红了脸,水百合花在尖叫着。芭蕉树被吹倒,电闪雷鸣,岩石松动。只有一棵古榕在风雨中顶天立地。旋风在它的叶丛里呻吟,在枝又间唿哨,碰到纵横交错的枝叶织成一层一层的御风墙就发出狰狞的声音。古榕使足劲对抗着暴风雨,好像觉得世界上就只剩下这最后一棵树。旋风扭断了它的几条枝干,它只是微微抖动了一下,仿佛终于摆脱了某种多余的负担。枝叉刮尽了,我至少还有根,还有泥土,还有影子,那些看不见的影子,古榕在黑暗中微笑着。就在那时,一声断裂的声音响切原野,响切古镇,这是一种怎样的震颤——雷声消失了,闪电没有了,雨停了,云一动不动,溪水归于原状,水百合也沉默了——一棵树轰然倒下,它枕着两边的溪岸,又把躯干伸入更深的泥土里。那是生命怎样的挣扎?(见2002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的把根留住篇,韦秀观文)
一棵树倒下的情景,何其悲壮,像梦一样翻滚过我们的脑海,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撼动不已。这里树的倒下是属于生活所见,但其倒下的过程尽是作者的追加想象和推测,这种艺术努力使生活现实赋予灵性,变平凡为雄奇。这就是常言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我们合理运用想像的翅膀去驾驭生活,就会发现隐藏在生活内部的质美之光。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最初只是一篇不足2000字的通讯,海明威则把它发扬光大,想像着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鱼苦斗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故事更深的内涵——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歌颂了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同样是一篇小通讯,说的是一趟公共汽车在路上忽然停了,司机从车上查出了一个骨灰盒,便迷信地认定这东西是车子出毛病的原因,于是揪着盒子的主人索“红包”我们要求学生就这个小通讯大胆发挥,运用想象的魅力,重新编排故事使之赋予新的内涵。结果不乏出现许多佳作,其中一篇我们的骨灰叙述得特别妙:文章说的是一个酒鬼,受人所托,从广东带回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一个打工仔的骨灰。可是在火车站混乱的人群里骨灰盒不幸被小偷劫走了。他慌得不知所措,最后竟然在垃圾堆里翻到一条死狗。他高兴地端着酒,烤着狗肉吃起来。第二天,把吃不完的狗肉带在身上,一路地吃过来;那些吃剩的骨头则烧成灰烬,装进一个坛子里,冒充着人的骨灰带回来交差。后来主人公每每醉酒,都讲同一句话:“人算什么东西,跟一条狗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人类在困境面前的自嘲心理和自我解脱?在小说中,作者以极为轻松的叙述方式,用荒诞、夸张、黑色幽默等手法,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人在自身的蜕变中失去了什么?人与狗孰轻孰重?小说用荒诞与幽默拉开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的同时,更为严肃地去思考入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意味。
二、永恒的人性——关注被遗忘的角落,向往俗眼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常常为某个故事中人物的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为不公正的待遇而异常愤怒;甚至,我们会为一株小草的枯萎而深感青春苦短。这是因为我们都通着人的情感(喜、怒、哀、乐),常言“通人性”就是这个道理。从这点说来,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人都有,不可抗拒,因而每个人都关心。在作文中,若着力表现真实的人性,选择最佳的材料来塑造人性之美,那我们的作品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弓起更多的共鸣。我们会痛恨莫里哀伪君子里的奥尔贡,会同情祥林嫂;我们会在郁达夫的沉沦里看到自己的年轻这痛恨,这同情,这对年轻的向往,乃人之常情,谁能保证它们不能在人类自个儿的身上动过心呢?新生代作家鬼子的小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在((人民文学)刊出后反响激烈,张艺谋立即与作者签约,将其改编为电影。这种社会效应,缘于“通人性”的人类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小说叙述着面对从天而降的苦难,父亲选择了逃离,母亲选择了死,而小女孩为了寻找父亲,放学之余走街窜巷,当过发廊女,当过酒楼三陪女,受尽折腾,竟然不轻易问怀孕了。一个五年级学生有着这样的遭遇,谁不同情呢?在我们现代工业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卡夫卡早在近100年前,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忧郁、孤独、绝望这样的作品,难道没有勾起人们更多的目光吗?从卡夫卡死后被追认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小说艺术的奠基者”看来,我们可以得到有力的证记。
三、题材的聚焦——把主题逼到一个极点上。文章的主题,贵在塑造人性之美。怎样把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退路?向来的做法是围绕着人性的一个点(如颓废的,职业病的),找许多题材(或事件)包围着它。这些材料(或事件)往往所表达的人性相通,并且对中心人性的塑造呈递进关系。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剧,并没有完整的事故内容。它只是通过这个美国空军基地四十余个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境遇来反映、揭示人们在战争中的不安和混乱。整部小说由42个章节组成,几乎每个章节都侧重写一个人物。这些人能够干很多坏事,或不能做什么,似乎都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的。正如小说中所言:“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不能阻拦”这里,多个人物围着战争背后的不安和混乱转,并把这一状态逼到极致,使人喘不过气来。同样的,我们作文,为了表达父爱,我们可以举多个关于父爱的例子;我们叙述某种职业病,可以多种场合多个事件去思考他的生存状态。有这样一个故事,我觉得对理解上述问题很帮助:下岗工人a某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沙路才能到达集市。时势不好,他身上带着100元钱,连续被劫了6次。第一批劫匪是下岗工人,逼他拿出钱,说什么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有钱分给兄弟一点,于是拿去了50元钱;其余的50元钱,也依次被四批劫匪用同样的手段瓜分。直至最后,只剩下6元钱,无奈买了两块烧饼充饥,不料却被一个饥饿的小孩猎走了一块。这个故事中的劫匪似乎是善意的,他们和主人公一样,都一层一层地被冥冥之中某种无形的东西逼向绝路,使本身尴尬的处境显得更加不堪一击。人的生存状态在这里变得如此痛苦和无奈。
&n... -->>
作文之法,简而言之,在于写什么像什么。譬如,画马不能像驴,绘恐怖气氛不能使人倍感愉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好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某个生动形象的细节,某个栩栩如生的场面,甚至某个细致的动作,某种特殊的心灵感应。这些耐人寻味的、难于磨灭的叙述符号,就是我们常言的“内容”文章内容要充实而深刻,说的是它在读者心中的印象;这一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灵活多样的形式。内容如灵魂,形式好比骨架和血肉。灵魂纯洁高尚,骨架端正完整,血肉坚实丰满,才能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身心健康的人。为人要有血有肉,文章亦然。因此,作文讲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
先讲内容。文章的内容该是充实的,栩栩如生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需要立意方面的努力外,更应注意选材的“活”与“新”文章的立意,向来有几种说法:一要正确;二要统一;三要创新。前两个较易明白,也常注意得到。至于创新,韩愈说“陈言务去”意思也是要求创新吧。不仅前人的思想,流传到现在算是旧的,就是自己的想法,现在看过去,也是有差别的。那么如何处理创新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有一句话是可以借鉴过来的:想人之未想的,关注人之未关注的。
一、美丽的寓言——从现实事物到想像花园。米兰昆德拉把写作的动因归结于“四个召唤”即“游戏”、“梦”、“思想”和“时间”他追求“梦与真实的混合”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已实现了这一雄心,即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事实上,卡夫卡的城堡、审判等作品早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梦魔世界,那里充斥着“现代社会中人的焦虑、烦闷、压抑、孤独、迷惘、荒诞”他们的创作告诉人们文学作品如在梦中行走一样,它是使想像爆发的地方,文学艺术可以从看上去不可逆转的对逼真的要求下解放出来。这对于一般写作者而言,从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身上,我们首先较直观地得到童话般想像的翅膀。因此,我们看到一棵古榕倒下,躺在溪坑底里,我们会怀想着那流逝的时光里最壮烈激昂的时刻:-
那一刻一定美妙异常,恐怖异常,在一个大风暴卷袭大地的夜里,在一片令人毛孔悚然的寂静之中,闪电,这突然而来的闪电,像一把把长剑划过天空,紫光刹时将暗淡的,铜一般的田野山川逐渐昏暗的反照投在苍茫的古镇上和阴郁的树叶丛中,大地像冰冷的嘴唇一样的颜色。风雨顿时大作,在古榕的附近,显然有一阵黑色的旋风应着空中的雷电,纠结了力量,铺天盖地地刮着,向原野冲着,向古榕冲来了,枝叶哗啦啦地响动,把冲上来的旋风击成千片万片。那一刻天空由于暴风雨的恐怖变得脸色发青,雨水滴在古榕上,溪水很快翻着泡,并涨红了脸,水百合花在尖叫着。芭蕉树被吹倒,电闪雷鸣,岩石松动。只有一棵古榕在风雨中顶天立地。旋风在它的叶丛里呻吟,在枝又间唿哨,碰到纵横交错的枝叶织成一层一层的御风墙就发出狰狞的声音。古榕使足劲对抗着暴风雨,好像觉得世界上就只剩下这最后一棵树。旋风扭断了它的几条枝干,它只是微微抖动了一下,仿佛终于摆脱了某种多余的负担。枝叉刮尽了,我至少还有根,还有泥土,还有影子,那些看不见的影子,古榕在黑暗中微笑着。就在那时,一声断裂的声音响切原野,响切古镇,这是一种怎样的震颤——雷声消失了,闪电没有了,雨停了,云一动不动,溪水归于原状,水百合也沉默了——一棵树轰然倒下,它枕着两边的溪岸,又把躯干伸入更深的泥土里。那是生命怎样的挣扎?(见2002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的把根留住篇,韦秀观文)
一棵树倒下的情景,何其悲壮,像梦一样翻滚过我们的脑海,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撼动不已。这里树的倒下是属于生活所见,但其倒下的过程尽是作者的追加想象和推测,这种艺术努力使生活现实赋予灵性,变平凡为雄奇。这就是常言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我们合理运用想像的翅膀去驾驭生活,就会发现隐藏在生活内部的质美之光。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最初只是一篇不足2000字的通讯,海明威则把它发扬光大,想像着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鱼苦斗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故事更深的内涵——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歌颂了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同样是一篇小通讯,说的是一趟公共汽车在路上忽然停了,司机从车上查出了一个骨灰盒,便迷信地认定这东西是车子出毛病的原因,于是揪着盒子的主人索“红包”我们要求学生就这个小通讯大胆发挥,运用想象的魅力,重新编排故事使之赋予新的内涵。结果不乏出现许多佳作,其中一篇我们的骨灰叙述得特别妙:文章说的是一个酒鬼,受人所托,从广东带回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一个打工仔的骨灰。可是在火车站混乱的人群里骨灰盒不幸被小偷劫走了。他慌得不知所措,最后竟然在垃圾堆里翻到一条死狗。他高兴地端着酒,烤着狗肉吃起来。第二天,把吃不完的狗肉带在身上,一路地吃过来;那些吃剩的骨头则烧成灰烬,装进一个坛子里,冒充着人的骨灰带回来交差。后来主人公每每醉酒,都讲同一句话:“人算什么东西,跟一条狗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人类在困境面前的自嘲心理和自我解脱?在小说中,作者以极为轻松的叙述方式,用荒诞、夸张、黑色幽默等手法,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人在自身的蜕变中失去了什么?人与狗孰轻孰重?小说用荒诞与幽默拉开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的同时,更为严肃地去思考入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意味。
二、永恒的人性——关注被遗忘的角落,向往俗眼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常常为某个故事中人物的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为不公正的待遇而异常愤怒;甚至,我们会为一株小草的枯萎而深感青春苦短。这是因为我们都通着人的情感(喜、怒、哀、乐),常言“通人性”就是这个道理。从这点说来,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人都有,不可抗拒,因而每个人都关心。在作文中,若着力表现真实的人性,选择最佳的材料来塑造人性之美,那我们的作品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弓起更多的共鸣。我们会痛恨莫里哀伪君子里的奥尔贡,会同情祥林嫂;我们会在郁达夫的沉沦里看到自己的年轻这痛恨,这同情,这对年轻的向往,乃人之常情,谁能保证它们不能在人类自个儿的身上动过心呢?新生代作家鬼子的小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在((人民文学)刊出后反响激烈,张艺谋立即与作者签约,将其改编为电影。这种社会效应,缘于“通人性”的人类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小说叙述着面对从天而降的苦难,父亲选择了逃离,母亲选择了死,而小女孩为了寻找父亲,放学之余走街窜巷,当过发廊女,当过酒楼三陪女,受尽折腾,竟然不轻易问怀孕了。一个五年级学生有着这样的遭遇,谁不同情呢?在我们现代工业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卡夫卡早在近100年前,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忧郁、孤独、绝望这样的作品,难道没有勾起人们更多的目光吗?从卡夫卡死后被追认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小说艺术的奠基者”看来,我们可以得到有力的证记。
三、题材的聚焦——把主题逼到一个极点上。文章的主题,贵在塑造人性之美。怎样把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退路?向来的做法是围绕着人性的一个点(如颓废的,职业病的),找许多题材(或事件)包围着它。这些材料(或事件)往往所表达的人性相通,并且对中心人性的塑造呈递进关系。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剧,并没有完整的事故内容。它只是通过这个美国空军基地四十余个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境遇来反映、揭示人们在战争中的不安和混乱。整部小说由42个章节组成,几乎每个章节都侧重写一个人物。这些人能够干很多坏事,或不能做什么,似乎都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的。正如小说中所言:“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不能阻拦”这里,多个人物围着战争背后的不安和混乱转,并把这一状态逼到极致,使人喘不过气来。同样的,我们作文,为了表达父爱,我们可以举多个关于父爱的例子;我们叙述某种职业病,可以多种场合多个事件去思考他的生存状态。有这样一个故事,我觉得对理解上述问题很帮助:下岗工人a某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沙路才能到达集市。时势不好,他身上带着100元钱,连续被劫了6次。第一批劫匪是下岗工人,逼他拿出钱,说什么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有钱分给兄弟一点,于是拿去了50元钱;其余的50元钱,也依次被四批劫匪用同样的手段瓜分。直至最后,只剩下6元钱,无奈买了两块烧饼充饥,不料却被一个饥饿的小孩猎走了一块。这个故事中的劫匪似乎是善意的,他们和主人公一样,都一层一层地被冥冥之中某种无形的东西逼向绝路,使本身尴尬的处境显得更加不堪一击。人的生存状态在这里变得如此痛苦和无奈。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