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残不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泷江是我的母亲河。我总是怀着十分景仰的心情投注给她虔诚的目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老实说现在的泷江已大不如从前了,水流量大幅减少,拦河大坝增多,沿河各地分级开发,已无能力通船。罗定市区那段河道,水面的确是平缓,但它是用拦河坝囤积起来的,是绿藻繁殖的死水潭。泷江的确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它不再汹涌澎湃,不再有雄浑的涛声,它再也掀不起波涛了。不管怎样,它是我的母亲河,再差再羞也是它滋润着我长大,何况它的河床本身没有变,风采不再不是它的错。我站在河边,看着它老态龙钟的样,百般无奈。
解放初,还可以看到货船溯江而上,或到西部的泗纶,或到东南的罗镜。泷江的上游称双床水,从西边来的溪水黄色,从东边来的溪水白色,俗称为金银二河,二河交汇后经素龙汇入泷江。上游分叉的二河都能通船,你可以估计合流后的泷江水势有多猛。
古泷水人远行,都是在县城码头乘船沿江流东去,过了宋桂滩才改北行,出了西江又改东行。给远行的人饯行,称东江远饯。县城的大埠头是一个深水湾,也是码头,有客船通往南江口到达西江,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还有小型机船载客穿梭来往,送别为码头的一大景观。过去的泷江,河湾绕过古城墙,到达罗城,在省立八中(罗定中学)围墙外的河段有造船厂,那里泊满了载重五十吨左右的机帆船,站在罗中的古城墙,看着汹涌的江水、走动的船只及一排排停泊的帆船,再远眺对岸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塔高47米的文塔,以及江畔葱郁的小树林,动静分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也振奋人心。可是现在,不见了船影,河水静得发慌,渔湾那段河道还漂满了水浮莲,呜呼哀哉,现在的泷江令人心痛。
泷江,也称南江,全长201公里,为西江一级支流,并以弯多而著名。“泷”是急流之意,故泷水有九泷十八滩之说,水流湍急。流经建水古城河段,尤多弯曲,多处一边河岸峭壁如削,另一边河滩开阔,竹林与芦花丛中,村舍隐现。古时,支流多水坝和水车,主流货船往来,间或竹筏相逐,一派繁忙景象,蔚为壮观。可是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建造的多个拦河大坝,镇级的小型发电站把泷江腰斩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船只可以由船闸托起随水起落平稳通过,但是河道的水时涨时旱,已明显的感觉到通航的吃力,泷江繁忙不再,泷江瘫痪了,我可以斗胆的说泷江航运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罗定位于泷江流域,广东省的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靠信宜,泷江的一条支流就发源于此二山脉。泷江之水见证着罗定的祖先,无私的滋养着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的人类,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定就发现有人类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的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泷江流域,上游的罗镜河、太平河、泗纶河各支流,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在陆路交通运输极其落后的古代,水路运输首先得到发展,人类溯江而上,依山傍水择地而居,泷江沿岸因此而繁华。考古发现,从罗镜水摆鹤咀山南朝墓出土文物看,铜镜、金器、青釉瓷器十分精美,这些都是从西江输入的外来物品,说明当时的商业流通已逐渐繁荣。
罗定历史最大的变化,是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陈法念的进入。家乡泷洲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梁朝刺史陈法念祖籍鄢陵(今河南省),他举族徙居罗定“以孝义训溪峒,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给泷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特别是僚族带来了中原文化与道德规范,得到了土著民族的拥戴,并推举为“酋长”并子孙世袭。
陈法念定居京贯岭是罗定历史进入第一个兴盛时期的重要界碑,梁武帝萧衍委派陈法念任新石二州刺史,管理西江以南的泷江(南江)大片地区(西到苍梧、东至新兴),陈法念对梁朝来说他是刺史,对当地土族来说他是酋长。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当地的民族融合过程加快,社会迅速发展。二百年的兴盛,功高至钜,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
到明代,中原的炼铁技术被带入,在泷江上游的罗镜、船步等地,官方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建立了几个相当规模的冶铁基地。史料记载,罗定州日产铁18吨,年产达六千吨,从业人员一万多人。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诸冶惟罗定大塘基炉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拨之为线”明未罗定所产的铁,以广东的名义北输,可见当时泷江水路运输的繁忙。
泷江也有血腥的历史。宋以后,湖南五溪瑶南迁,进入泷江源头云开山脉和云雾山脉居住,两山之间的泷水古县亦处于瑶族社会范畴。明万历三年(1575年),聚居于泷江下游罗旁山区的瑶、壮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攻城夺地,拦截西江过往的商船。到明万历四年,明政权派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督领10余万大军,从东西两翼开进大云山和云雾大山,进剿起义军。经过4个多月的激战,官军俘斩了4?3万多名起义反抗的瑶、壮族人民,将瑶壮人民赶出家园,血腥镇压了起义运动。那时的泷江,血红的水,一路的咆哮,一路的哀嚎,发怒的左冲右突汹涌着东去北上。此役后,明政权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意思为:罗旁已经平定,东西山也得到了安宁。此后,罗定实行了长达百年的军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钦差整饬兵备道作为州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两县。
明政权镇压了瑶壮起义后,在长达百年的军事管制中罗定直隶州的官员对农民实施怀柔政策,减免税收,不摊派,以稳定民心,使泷江两岸人民聊养生息。在建造文塔(三元宝塔)的过程中只在土豪以上官宦捐资及政府出资,不向农民摊收,以表父母官爱民为民的诚意。特别相信风水的那个时代,政府也充分利用风水笼络人心,认为泷江源头的云霁山(是泷水县最高山峰之一),高峰象削成的笔尖,山下有云沙温泉,风景秀丽,山顶云雾缭绕,山脚下热气腾腾,正合乎风水学的“象文笔似的山峰,象砚台似的案首”泷江沿岸一定能够诞生天才俊杰,直达朝廷的显贵,培育出象翰林一样的文人,希望在这泷江边建造的文塔与云霁山一起发迹文人,连中三元。
百年的管治,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泷江两岸的人民也纷纷在自己的村寨、乡镇建庙宇、学宫书院、祠堂、社坛,每逢节期、庙会期民众自发汇集到庙前唱山歌、烧铁炮、放烟花、跳禾楼舞等民间活动,一来祭祀二来庆丰收求风调雨顺。那时的“山歌擂台”已十分活跃,对歌此起彼伏,听歌者赞声啧啧。罗定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考证有刘三姐的遗迹,因为在明清时代罗定八景中就有两个景是与山歌有关的,一是“径口樵歌”就是径口的樵夫在唱山歌;二是“大湾渔唱”就是水上人家唱蛋家歌。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起,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农闲时载歌载舞,这就是明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泷江流域难得的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罗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清朝乾嘉时代,罗定产的生铁、生漆和蓝靛继续成为大宗主要出口商品,还有茶叶、铁锅、竹、... -->>
泷江是我的母亲河。我总是怀着十分景仰的心情投注给她虔诚的目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老实说现在的泷江已大不如从前了,水流量大幅减少,拦河大坝增多,沿河各地分级开发,已无能力通船。罗定市区那段河道,水面的确是平缓,但它是用拦河坝囤积起来的,是绿藻繁殖的死水潭。泷江的确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它不再汹涌澎湃,不再有雄浑的涛声,它再也掀不起波涛了。不管怎样,它是我的母亲河,再差再羞也是它滋润着我长大,何况它的河床本身没有变,风采不再不是它的错。我站在河边,看着它老态龙钟的样,百般无奈。
解放初,还可以看到货船溯江而上,或到西部的泗纶,或到东南的罗镜。泷江的上游称双床水,从西边来的溪水黄色,从东边来的溪水白色,俗称为金银二河,二河交汇后经素龙汇入泷江。上游分叉的二河都能通船,你可以估计合流后的泷江水势有多猛。
古泷水人远行,都是在县城码头乘船沿江流东去,过了宋桂滩才改北行,出了西江又改东行。给远行的人饯行,称东江远饯。县城的大埠头是一个深水湾,也是码头,有客船通往南江口到达西江,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还有小型机船载客穿梭来往,送别为码头的一大景观。过去的泷江,河湾绕过古城墙,到达罗城,在省立八中(罗定中学)围墙外的河段有造船厂,那里泊满了载重五十吨左右的机帆船,站在罗中的古城墙,看着汹涌的江水、走动的船只及一排排停泊的帆船,再远眺对岸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塔高47米的文塔,以及江畔葱郁的小树林,动静分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也振奋人心。可是现在,不见了船影,河水静得发慌,渔湾那段河道还漂满了水浮莲,呜呼哀哉,现在的泷江令人心痛。
泷江,也称南江,全长201公里,为西江一级支流,并以弯多而著名。“泷”是急流之意,故泷水有九泷十八滩之说,水流湍急。流经建水古城河段,尤多弯曲,多处一边河岸峭壁如削,另一边河滩开阔,竹林与芦花丛中,村舍隐现。古时,支流多水坝和水车,主流货船往来,间或竹筏相逐,一派繁忙景象,蔚为壮观。可是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建造的多个拦河大坝,镇级的小型发电站把泷江腰斩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虽然船只可以由船闸托起随水起落平稳通过,但是河道的水时涨时旱,已明显的感觉到通航的吃力,泷江繁忙不再,泷江瘫痪了,我可以斗胆的说泷江航运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罗定位于泷江流域,广东省的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靠信宜,泷江的一条支流就发源于此二山脉。泷江之水见证着罗定的祖先,无私的滋养着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的人类,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罗定就发现有人类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的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泷江流域,上游的罗镜河、太平河、泗纶河各支流,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在陆路交通运输极其落后的古代,水路运输首先得到发展,人类溯江而上,依山傍水择地而居,泷江沿岸因此而繁华。考古发现,从罗镜水摆鹤咀山南朝墓出土文物看,铜镜、金器、青釉瓷器十分精美,这些都是从西江输入的外来物品,说明当时的商业流通已逐渐繁荣。
罗定历史最大的变化,是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陈法念的进入。家乡泷洲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梁朝刺史陈法念祖籍鄢陵(今河南省),他举族徙居罗定“以孝义训溪峒,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给泷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特别是僚族带来了中原文化与道德规范,得到了土著民族的拥戴,并推举为“酋长”并子孙世袭。
陈法念定居京贯岭是罗定历史进入第一个兴盛时期的重要界碑,梁武帝萧衍委派陈法念任新石二州刺史,管理西江以南的泷江(南江)大片地区(西到苍梧、东至新兴),陈法念对梁朝来说他是刺史,对当地土族来说他是酋长。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当地的民族融合过程加快,社会迅速发展。二百年的兴盛,功高至钜,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
到明代,中原的炼铁技术被带入,在泷江上游的罗镜、船步等地,官方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建立了几个相当规模的冶铁基地。史料记载,罗定州日产铁18吨,年产达六千吨,从业人员一万多人。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诸冶惟罗定大塘基炉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拨之为线”明未罗定所产的铁,以广东的名义北输,可见当时泷江水路运输的繁忙。
泷江也有血腥的历史。宋以后,湖南五溪瑶南迁,进入泷江源头云开山脉和云雾山脉居住,两山之间的泷水古县亦处于瑶族社会范畴。明万历三年(1575年),聚居于泷江下游罗旁山区的瑶、壮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攻城夺地,拦截西江过往的商船。到明万历四年,明政权派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督领10余万大军,从东西两翼开进大云山和云雾大山,进剿起义军。经过4个多月的激战,官军俘斩了4?3万多名起义反抗的瑶、壮族人民,将瑶壮人民赶出家园,血腥镇压了起义运动。那时的泷江,血红的水,一路的咆哮,一路的哀嚎,发怒的左冲右突汹涌着东去北上。此役后,明政权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意思为:罗旁已经平定,东西山也得到了安宁。此后,罗定实行了长达百年的军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钦差整饬兵备道作为州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两县。
明政权镇压了瑶壮起义后,在长达百年的军事管制中罗定直隶州的官员对农民实施怀柔政策,减免税收,不摊派,以稳定民心,使泷江两岸人民聊养生息。在建造文塔(三元宝塔)的过程中只在土豪以上官宦捐资及政府出资,不向农民摊收,以表父母官爱民为民的诚意。特别相信风水的那个时代,政府也充分利用风水笼络人心,认为泷江源头的云霁山(是泷水县最高山峰之一),高峰象削成的笔尖,山下有云沙温泉,风景秀丽,山顶云雾缭绕,山脚下热气腾腾,正合乎风水学的“象文笔似的山峰,象砚台似的案首”泷江沿岸一定能够诞生天才俊杰,直达朝廷的显贵,培育出象翰林一样的文人,希望在这泷江边建造的文塔与云霁山一起发迹文人,连中三元。
百年的管治,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泷江两岸的人民也纷纷在自己的村寨、乡镇建庙宇、学宫书院、祠堂、社坛,每逢节期、庙会期民众自发汇集到庙前唱山歌、烧铁炮、放烟花、跳禾楼舞等民间活动,一来祭祀二来庆丰收求风调雨顺。那时的“山歌擂台”已十分活跃,对歌此起彼伏,听歌者赞声啧啧。罗定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考证有刘三姐的遗迹,因为在明清时代罗定八景中就有两个景是与山歌有关的,一是“径口樵歌”就是径口的樵夫在唱山歌;二是“大湾渔唱”就是水上人家唱蛋家歌。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起,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农闲时载歌载舞,这就是明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泷江流域难得的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罗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清朝乾嘉时代,罗定产的生铁、生漆和蓝靛继续成为大宗主要出口商品,还有茶叶、铁锅、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