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人说,城市就是建筑,每一点气味声息以至迹象都在建筑里投影;建筑就是人的故事,人的游离状态恰恰对应了建筑的永恒静态。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资源极为丰富。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或者优秀历史保护之列的,多数得以保存;有的也已破败,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尚有大量优秀历史建筑至今仍在保护名册的“编外”其历史正渐被遗忘,其艺术价值也因破损而被忽略。汉网网友出入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对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文化的热爱,对老房子、老街区等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
自汉网成立以来的10多年时间里,他们前期以汉网?武汉建设版块为阵地,组建武汉人文地理俱乐部(后因故撤销);后以汉网?人文武汉版块为阵地,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作灵魂和旗帜,形成“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旗帜鲜明地从事着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仅就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对老建筑保护的情况概述如下:
保护汉口永清街片区。汉口永清街片区原是属日租界范围,是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批拆迁改造项目。该片区有辛亥志士徐源泉公馆和李石樵公馆等优秀历史建筑。2002年冬,长江日报?黄鹤楼副刊编辑、网友丫丫(实名韩玉晔)得到报料后,多次请有关专家一起踏访,写出数篇报道,报社因考虑到拆迁问题的敏感性,没有刊登。但总编室主任根据丫丫的报道写信给时任市长李宪生,反映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已经或将被拆除。在永清街片随后大面积的拆迁行动中,有7栋历史建筑由专家认定并保留下来,遗憾的是仍有10多栋有价值的建筑没有留住。网友丫丫任汉网版主后,致力于文保的宣传工作,对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保护武昌昙华林片区。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东北角的一片街区,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早期的江夏民居及欧式风格的历史建筑,曾留下过大批历史名人的足迹。武昌起义的第一面十八星旗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公共图书馆诞生地。自2000年起,以实名注册的网友刘谦定开始对昙华林地区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因民国第一清官石瑛故居突然遭拆而被刘谦定出面制止一事,让刘谦定意识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紧迫感,在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通过“扫街”等活动的配合下,为保护昙华林片区做了大量工作,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经专家论证,2004年,被武汉市政府正式纳入武汉城市文化发展“十五年规划”使之成为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闪亮的名片。网友豆米担任汉网?人文武汉版主期间,为宣传优秀历史街区,出资出力组织网友文保志愿者成功举办的“悠悠昙华林”摄影展。
保护白沙洲江夏民居。2004年3月份,一位网友在汉网论坛上将他在白沙洲街一带发现的老民居照片以及自己对江夏民居的认识发了一个长帖,立即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纷纷跟贴,希望能亲眼看看这些神秘的武汉老民居。在随后的一次探访活动中,这群网友喜地发现,在武昌白沙洲上保存着包括卢家老宅在内的20多栋明清时期的“江夏民居”在明清时期,武昌白沙洲是著名的竹木集散地和商贸码头,一些竹木富商在此筑房而居,形成近千米的白沙洲竹木商贸街。而该地区已规划从当年3月份开始拆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自此,汉网网友开始进入保护老建筑的序列。他们请老专家作优秀历史建筑的评估。集体上访,要求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责任单位“行政作为”甚至到武汉市政府大门前拉起横幅,向市政府信访办递交文件。最终,这片地区,包括卢家老宅还是被拆。但通过这件事,却使汉网逐渐形成为凝聚文保志愿者的平台。
保护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在武汉大学珞珈山有一组特殊的老房子人称“十八栋”他们曾与历史名人、学界名流联系在一起,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置疑。2004年起,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或个人曾多次“扫街”于斯。在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庆典之时,以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为代表的珞珈山“十八栋”老建筑群全部修葺一新,周边环境优化,整体打造成武大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保护武昌蛇山南区建筑。2007年,随着武汉蛇山显山透绿工程的推进,网友甄荣(实名陈勇,市政府“布衣参事”)多次对蛇山南的寻访,发现一段长约400米的明代城墙的夯土基及一个方形的烽火台遗址。同时,通过刘谦定等众网友的努力,名人李书诚和高亚鹏的两栋旧宅得到保护。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创的武昌老城内最大的寺院得以保留,斋舍得到重建。
保护冯玉祥将军故居。2007年,武昌千家街福音堂旧址被人揭开屋顶,汉网文保群体得到消息后,在民俗专家刘谦定到此“扫街”并在故居门前拉起一道横幅,上面赫然写着“冯玉祥故居”等字样。千家街福音堂解放前属教会房产,解放后为武汉化工研究所办公用房。当天,那些急于拆旧房建新房的职工说,这么个破房子,从来没听说啊?刘谦定在现场作宣传:“1937年11月,冯玉祥、老舍、楼适夷、李烈钧等人就是住在这里,宣传抗日,共赴国难”这让那些邻居们十分惊奇。这事被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反响,经武汉社科院、文物、房产等相关单位、部门论证,2010年8月,冯玉祥故居得到完好的修缮和保存,此事被认为是网友与媒体、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保护老建筑的一次良性互动,是网友最成功的一次“扫街”
保护汉口蓬字守望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可能到来的对日作战,我军在岱家山张公堤陆续构筑碉堡群。其主堡“武汉警备汉口区蓬字守望台”颇具规模,堡分4层,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可供数十人作战使用。蓬字守望台则是“武汉会战”期间唯一在市内发生过激战的战场遗址。为保护蓬字守望台,早在2003年,宋俭等8位市政协委员就曾联名向市政协提交提案。终因蓬字守望台没列入文物保护目录,不属于文... -->>
有人说,城市就是建筑,每一点气味声息以至迹象都在建筑里投影;建筑就是人的故事,人的游离状态恰恰对应了建筑的永恒静态。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资源极为丰富。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或者优秀历史保护之列的,多数得以保存;有的也已破败,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尚有大量优秀历史建筑至今仍在保护名册的“编外”其历史正渐被遗忘,其艺术价值也因破损而被忽略。汉网网友出入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对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文化的热爱,对老房子、老街区等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
自汉网成立以来的10多年时间里,他们前期以汉网?武汉建设版块为阵地,组建武汉人文地理俱乐部(后因故撤销);后以汉网?人文武汉版块为阵地,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作灵魂和旗帜,形成“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旗帜鲜明地从事着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仅就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对老建筑保护的情况概述如下:
保护汉口永清街片区。汉口永清街片区原是属日租界范围,是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批拆迁改造项目。该片区有辛亥志士徐源泉公馆和李石樵公馆等优秀历史建筑。2002年冬,长江日报?黄鹤楼副刊编辑、网友丫丫(实名韩玉晔)得到报料后,多次请有关专家一起踏访,写出数篇报道,报社因考虑到拆迁问题的敏感性,没有刊登。但总编室主任根据丫丫的报道写信给时任市长李宪生,反映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已经或将被拆除。在永清街片随后大面积的拆迁行动中,有7栋历史建筑由专家认定并保留下来,遗憾的是仍有10多栋有价值的建筑没有留住。网友丫丫任汉网版主后,致力于文保的宣传工作,对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保护武昌昙华林片区。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东北角的一片街区,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早期的江夏民居及欧式风格的历史建筑,曾留下过大批历史名人的足迹。武昌起义的第一面十八星旗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公共图书馆诞生地。自2000年起,以实名注册的网友刘谦定开始对昙华林地区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因民国第一清官石瑛故居突然遭拆而被刘谦定出面制止一事,让刘谦定意识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紧迫感,在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通过“扫街”等活动的配合下,为保护昙华林片区做了大量工作,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经专家论证,2004年,被武汉市政府正式纳入武汉城市文化发展“十五年规划”使之成为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闪亮的名片。网友豆米担任汉网?人文武汉版主期间,为宣传优秀历史街区,出资出力组织网友文保志愿者成功举办的“悠悠昙华林”摄影展。
保护白沙洲江夏民居。2004年3月份,一位网友在汉网论坛上将他在白沙洲街一带发现的老民居照片以及自己对江夏民居的认识发了一个长帖,立即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纷纷跟贴,希望能亲眼看看这些神秘的武汉老民居。在随后的一次探访活动中,这群网友喜地发现,在武昌白沙洲上保存着包括卢家老宅在内的20多栋明清时期的“江夏民居”在明清时期,武昌白沙洲是著名的竹木集散地和商贸码头,一些竹木富商在此筑房而居,形成近千米的白沙洲竹木商贸街。而该地区已规划从当年3月份开始拆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自此,汉网网友开始进入保护老建筑的序列。他们请老专家作优秀历史建筑的评估。集体上访,要求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责任单位“行政作为”甚至到武汉市政府大门前拉起横幅,向市政府信访办递交文件。最终,这片地区,包括卢家老宅还是被拆。但通过这件事,却使汉网逐渐形成为凝聚文保志愿者的平台。
保护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在武汉大学珞珈山有一组特殊的老房子人称“十八栋”他们曾与历史名人、学界名流联系在一起,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置疑。2004年起,汉网文保志愿者群体或个人曾多次“扫街”于斯。在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庆典之时,以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为代表的珞珈山“十八栋”老建筑群全部修葺一新,周边环境优化,整体打造成武大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保护武昌蛇山南区建筑。2007年,随着武汉蛇山显山透绿工程的推进,网友甄荣(实名陈勇,市政府“布衣参事”)多次对蛇山南的寻访,发现一段长约400米的明代城墙的夯土基及一个方形的烽火台遗址。同时,通过刘谦定等众网友的努力,名人李书诚和高亚鹏的两栋旧宅得到保护。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创的武昌老城内最大的寺院得以保留,斋舍得到重建。
保护冯玉祥将军故居。2007年,武昌千家街福音堂旧址被人揭开屋顶,汉网文保群体得到消息后,在民俗专家刘谦定到此“扫街”并在故居门前拉起一道横幅,上面赫然写着“冯玉祥故居”等字样。千家街福音堂解放前属教会房产,解放后为武汉化工研究所办公用房。当天,那些急于拆旧房建新房的职工说,这么个破房子,从来没听说啊?刘谦定在现场作宣传:“1937年11月,冯玉祥、老舍、楼适夷、李烈钧等人就是住在这里,宣传抗日,共赴国难”这让那些邻居们十分惊奇。这事被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反响,经武汉社科院、文物、房产等相关单位、部门论证,2010年8月,冯玉祥故居得到完好的修缮和保存,此事被认为是网友与媒体、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在城市改造建设中保护老建筑的一次良性互动,是网友最成功的一次“扫街”
保护汉口蓬字守望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可能到来的对日作战,我军在岱家山张公堤陆续构筑碉堡群。其主堡“武汉警备汉口区蓬字守望台”颇具规模,堡分4层,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可供数十人作战使用。蓬字守望台则是“武汉会战”期间唯一在市内发生过激战的战场遗址。为保护蓬字守望台,早在2003年,宋俭等8位市政协委员就曾联名向市政协提交提案。终因蓬字守望台没列入文物保护目录,不属于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