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行业如何革命 (1/2)
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集团公司工程技术2012年中工作会议上,廖总指出:工程技术各单位继续深化内部重组和业务整合,严格按照“三控制一规范”要求,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持续“瘦身、减肥、消肿”;要减低端、稳中端、加高端,实行扁平化、集约化、一体化管理,通过压物探、控钻井、减测井、削录井、瘦井下、增服务,调整队伍结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两年前的年中工作会上,蒋总提出的“工程技术必须来一场革命!”命题。蒋总说“别人变,我们不变,就会落后,我们就会失去竞争力,最终就会被抛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这一事实面前,承担“保障、服务”职责、作为石油产业链“龙头”的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必须知易行难,也就是孙中山诠释的“革命”!
应该说,自2002年年底开始新一轮的重组以来,工程技术行业下足了功夫并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从“低成本战略”到走向海外,再到大规模重组改制;从“磨溪速度”到“狼群效应”;从“一提”(提速)到“三提”(提速、提效、提素)经过10余年的持续重组改革,已经见到了明显成效,用廖总的话来讲“业务不断整合、产业链不断完善、企业不断做强的情况下,用工总量比2008年减少近4万人,队伍数量得到较好控制,机构数、干部职数和三级单位都在减少,基本实现三级管理和扁平化管理。”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客观原因,工程技术业机制体制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自主研发举步维艰、科研资源重复、内部市场竞争无序,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在工程技术板块里,物探被誉为找油找气先锋,近几年中油物探也叫东方物探,通过合资或者兼并等形式在国际上颇成气候,但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大展身手也让东方物探机构臃肿,摊子庞杂,在国内国外市场、海上陆地业务上如何权衡利弊这一棘手问题上,这就要求对物探业要“压”——压缩机构、精编人员。
钻井在油气勘探开发服务业中一直稳居龙头老大地位,重组后钻井按照“地区性、产业链”模式整体并入钻探集团,随着“西部大庆”、“新疆大庆”、“海外大庆”的蓬勃建设,超大工作量给钻井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利益面前钻井队伍鱼龙混杂、见缝插针,低效率、高隐患,超深井与低浅井钻机比例失调等因素,严重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步伐,这就要求对钻井业要“控”——控制钻机数量与质量,保持“千台钻机”目标不动摇。
录井与钻井是一根绳上的两个蚂蚱,相互作用,相互提高,录井通过实时监测的参数,起到油气发现的眼睛、安全钻井的参谋的作用。问题是,目前录井地位尴尬、编制混乱,因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这让录井队伍技术质量、工作热情大打扣折,大量的私营录井队涌入,加之随钻测井的兴起可以部分代替录井的作用,这就要求对录井要“削”——削数量,提精度。
井下作业业务肩负勘探开发前锋、油气生产主力、应急抢险尖兵的职责,历来人员、机构庞杂,尤其随着储层品位劣质化加剧,勘探开发对象更加复杂,油水井维修、油水井大修、油层改造和试油任务越发艰巨,压裂活不好干、储改饭不吃好,面对这种考验就井下业需要“瘦”——瘦冗余,抓尖端。
那么,如何对于石油测井业呢?作为地质家的“眼睛”、油田工程师的“医生”站在整个产业链来看测井业本身的产值不值一提,但却又是技术密集型的分支。对于这么一棵很小的“摇钱树”在改革浪潮中该何去何从?
廖总已经给出了答案——“减”减少作业队伍,控制用工总量,研发核心技术,抢占高端市场,这不仅针对测井,对所有的工程技术业都是必选的道路。
站在行业角度来看,我觉得测井业革命要做好三件事:资源、技术、市场。测井行业的资源没有达到高度统一,这是业界共知的弊病。如今的“5+1”模式,即五大钻探外加中油测井,这种局面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测井人才、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浪费,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测井公司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小修小补、小打小闹,测井系统、井下仪器、解释软件乃至行业标准种类繁多、极度混乱。我国的测井业(1939年)原本起步只晚于西方国家(1927年)12年,但差距却越来越大。当我们还在用小数控测四五趟才能完成一次测井任务时,别人已经能够使用成像测井装备一串测完;当我们费尽周折引进西... -->>
八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集团公司工程技术2012年中工作会议上,廖总指出:工程技术各单位继续深化内部重组和业务整合,严格按照“三控制一规范”要求,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持续“瘦身、减肥、消肿”;要减低端、稳中端、加高端,实行扁平化、集约化、一体化管理,通过压物探、控钻井、减测井、削录井、瘦井下、增服务,调整队伍结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两年前的年中工作会上,蒋总提出的“工程技术必须来一场革命!”命题。蒋总说“别人变,我们不变,就会落后,我们就会失去竞争力,最终就会被抛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这一事实面前,承担“保障、服务”职责、作为石油产业链“龙头”的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必须知易行难,也就是孙中山诠释的“革命”!
应该说,自2002年年底开始新一轮的重组以来,工程技术行业下足了功夫并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从“低成本战略”到走向海外,再到大规模重组改制;从“磨溪速度”到“狼群效应”;从“一提”(提速)到“三提”(提速、提效、提素)经过10余年的持续重组改革,已经见到了明显成效,用廖总的话来讲“业务不断整合、产业链不断完善、企业不断做强的情况下,用工总量比2008年减少近4万人,队伍数量得到较好控制,机构数、干部职数和三级单位都在减少,基本实现三级管理和扁平化管理。”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客观原因,工程技术业机制体制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自主研发举步维艰、科研资源重复、内部市场竞争无序,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在工程技术板块里,物探被誉为找油找气先锋,近几年中油物探也叫东方物探,通过合资或者兼并等形式在国际上颇成气候,但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大展身手也让东方物探机构臃肿,摊子庞杂,在国内国外市场、海上陆地业务上如何权衡利弊这一棘手问题上,这就要求对物探业要“压”——压缩机构、精编人员。
钻井在油气勘探开发服务业中一直稳居龙头老大地位,重组后钻井按照“地区性、产业链”模式整体并入钻探集团,随着“西部大庆”、“新疆大庆”、“海外大庆”的蓬勃建设,超大工作量给钻井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利益面前钻井队伍鱼龙混杂、见缝插针,低效率、高隐患,超深井与低浅井钻机比例失调等因素,严重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步伐,这就要求对钻井业要“控”——控制钻机数量与质量,保持“千台钻机”目标不动摇。
录井与钻井是一根绳上的两个蚂蚱,相互作用,相互提高,录井通过实时监测的参数,起到油气发现的眼睛、安全钻井的参谋的作用。问题是,目前录井地位尴尬、编制混乱,因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这让录井队伍技术质量、工作热情大打扣折,大量的私营录井队涌入,加之随钻测井的兴起可以部分代替录井的作用,这就要求对录井要“削”——削数量,提精度。
井下作业业务肩负勘探开发前锋、油气生产主力、应急抢险尖兵的职责,历来人员、机构庞杂,尤其随着储层品位劣质化加剧,勘探开发对象更加复杂,油水井维修、油水井大修、油层改造和试油任务越发艰巨,压裂活不好干、储改饭不吃好,面对这种考验就井下业需要“瘦”——瘦冗余,抓尖端。
那么,如何对于石油测井业呢?作为地质家的“眼睛”、油田工程师的“医生”站在整个产业链来看测井业本身的产值不值一提,但却又是技术密集型的分支。对于这么一棵很小的“摇钱树”在改革浪潮中该何去何从?
廖总已经给出了答案——“减”减少作业队伍,控制用工总量,研发核心技术,抢占高端市场,这不仅针对测井,对所有的工程技术业都是必选的道路。
站在行业角度来看,我觉得测井业革命要做好三件事:资源、技术、市场。测井行业的资源没有达到高度统一,这是业界共知的弊病。如今的“5+1”模式,即五大钻探外加中油测井,这种局面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测井人才、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浪费,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测井公司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小修小补、小打小闹,测井系统、井下仪器、解释软件乃至行业标准种类繁多、极度混乱。我国的测井业(1939年)原本起步只晚于西方国家(1927年)12年,但差距却越来越大。当我们还在用小数控测四五趟才能完成一次测井任务时,别人已经能够使用成像测井装备一串测完;当我们费尽周折引进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