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比如说,世界整体如果是向变冷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人为地排出热气不就行了?”
当然,实际上工业废气导致全球变暖,肯定不是排热气什么热气到了空中都凉了,而是工业废气会阻挡太阳对地面的辐射,以及大量长波热辐射线给大气增温。
前者以最简单的常识举例,在夏天烈日之下,如果站在树下会感到很凉快,这是由于树木被太阳照射产生的蒸腾作用会对地面温度有一个降低的作用,而如果太阳照射地面的辐射量减低,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将大幅度降低,带来的效应就是温度上升。
后者则是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如果大明提前开启工业变革,那么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如果不考虑温室效应让冰雪融化的太多,反吸收热量暂时产生降温,以及温室效应并不总是升温,在某些地方反而是降温的话。
总之,小冰河期降温,工业变革升温,一升一降,以毒攻毒,这不就解决了吗?
多完美。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姜星火大概给他们解释清楚了原理,又说道:“就像是给你们炼化肥时候用的焦炉一样,如果走这条路,以机器形成又一次的‘铁犁牛耕’式的制造力变革,那么给机器提供动力的煤炭或者是其他资源,就一定会排放出大量让天空里空气升温的废气,两者一中和,不升不降,小冰河期的影响不就给抵消掉了嘛。”
空气变得有些安静。
朱高煦开口:“所以.怎么听起来像是一边每天被迫服用慢性毒药,一边每天往身体里塞蛊虫,让蛊虫去吸收毒素的感觉?”
“差不多,我也有类似感觉。”李景隆扇了扇扇子说道。
“姜先生,还是讲中策吧。”朱高煦劝道。
姜星火也不磨叽,干脆说道。
“中策便是内外两副药。”
两个人的“哦”还没有发出来,姜星火从怀里摸出两张纸。
“给大明农业开的两副药,都在这两张上呢,一名为《土化肥的五种简易制法》,二名为《轮作套种的二十八种组合》。”
显然,这都是姜星火事先写好了的。
这两张,第一个是他前世就知道的,农村娃念了本硕博才算跨越阶层,可父辈大生产时候就人手一本的东西,他小时候背的滚瓜烂熟,并没有因为当了大学讲师就忘记掉。
第二个,则是盛世饥民那一世,在获得了银钱后返乡的路上买了几本了解的。
“我大清”别的不说,统统都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但唯有一件事情,姜星火觉得做得还算当了一回人。
——推广农书。
虽然这件事情的本质,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田地,混口饭吃不至于揭竿造反威胁统治。
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一定正面价值的。
那时候在大城市的市面上能买得到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不同的地区,还有因地制宜专门讨论一个小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和技术,而由私人著作的小型农书。
譬如专论河北泽地农业的吴邦庆的《泽农要录》,山西祁寯藻的《马首农言》,陕西杨屾的《知本提纲》和《修齐直指》等,都是根据地区需要和特点写成的,在当地有较大的生产指导意义。
而那些农书上,几乎无一例外地记载了如何轮作套种。
轮作的意思就是几种作物轮流种植,这可以是因为地域或种植时间不同而定,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
套种是为了节约田地,提高阳光利用率而设计的一种种植方式,例如是在树苗底下种花生或玉米地里种豆角。
虽然轮作这件事,据说早在西汉就实行了休闲轮作,而在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但确实是在清代得到了大规模普及的。
利用麦、豆等秋作物的轮作复种,继而较广泛地应用轮作套种技术,清代雍正朝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如关中地区收获冬小麦和豌豆、扁豆、菜籽等后,经过夏闲,秋季再种小麦,组成三年四熟耕作制。
南方多熟制耕作制度更为普遍,清代雍正朝以后,稻麦两熟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制。如江苏苏州‘终岁树艺,一麦一稻’,安徽来安‘种则夏麦稻,岁本两收’,部分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还形成了麦、稻、稻,或油菜、稻、麦的三熟制,复种指数大为提高。
多熟种植比单季稻增产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增产一半以上的地区则占多数。
另外,在姜星火盛世饥民那一世,还在农书里见识到了形式多样的间作套种,如麦豆间作、粮菜间作、稻豆间作、稻肥套作、麦棉间作、桑菜套作等,据说陕西三原地区更创造出两年十三熟的菜粮间套作技术,涉及的作物有菠菜、萝卜、蒜、蓝、粟、麦等,可说是达到了北方旱地复种技术的高峰。
对于姜星火来说,这只是他穿越前和穿越后所积累的知识。
但是对于明初的农人来说,恐怕却是要摸索无数年,才能通过最原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而这些探路者,结果往往都是饿死。
为什么?
跟探索新航路一样,没人愿意冒险,或者说,冒不起风险。
老老实实种水稻、种小麦,还有可能混个饿不死。
在田地里自己瞎鼓捣,这种事情又不是一加一必然大于二,没准把主要农作物给影响坏了呢?那全家老小都得为这次瞎鼓捣陪葬。
大地主更没这闲心了,能稳定收租,瞎折腾啥呢?再说了,让农人吃饱饭,对他们来说可不是好事。
所以,当李景隆拿到了这两张纸的时候,马上就认识到了这两张薄薄的纸张里,所蕴含重若泰山的价值!
细细阅读过后,李景隆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姜先生所言不虚,土化肥能有多少功效在下还不清楚,可这轮作套种,却是真的能让大明可供养的人口上限,凭空增加三成!”
此言一出,不同于之前遥远未知的新航路探索,隔壁密室里大皇子朱高炽和户部尚书夏原吉,马上激动了起来!
第117章天竺吕宋很近啊!
听着李景隆略微念了念其中的几种组合方式。
朱高炽问道:“夏尚书,照姜先生所言,此法真能有这般效果?”
>
“比如说,世界整体如果是向变冷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人为地排出热气不就行了?”
当然,实际上工业废气导致全球变暖,肯定不是排热气什么热气到了空中都凉了,而是工业废气会阻挡太阳对地面的辐射,以及大量长波热辐射线给大气增温。
前者以最简单的常识举例,在夏天烈日之下,如果站在树下会感到很凉快,这是由于树木被太阳照射产生的蒸腾作用会对地面温度有一个降低的作用,而如果太阳照射地面的辐射量减低,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将大幅度降低,带来的效应就是温度上升。
后者则是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如果大明提前开启工业变革,那么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如果不考虑温室效应让冰雪融化的太多,反吸收热量暂时产生降温,以及温室效应并不总是升温,在某些地方反而是降温的话。
总之,小冰河期降温,工业变革升温,一升一降,以毒攻毒,这不就解决了吗?
多完美。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姜星火大概给他们解释清楚了原理,又说道:“就像是给你们炼化肥时候用的焦炉一样,如果走这条路,以机器形成又一次的‘铁犁牛耕’式的制造力变革,那么给机器提供动力的煤炭或者是其他资源,就一定会排放出大量让天空里空气升温的废气,两者一中和,不升不降,小冰河期的影响不就给抵消掉了嘛。”
空气变得有些安静。
朱高煦开口:“所以.怎么听起来像是一边每天被迫服用慢性毒药,一边每天往身体里塞蛊虫,让蛊虫去吸收毒素的感觉?”
“差不多,我也有类似感觉。”李景隆扇了扇扇子说道。
“姜先生,还是讲中策吧。”朱高煦劝道。
姜星火也不磨叽,干脆说道。
“中策便是内外两副药。”
两个人的“哦”还没有发出来,姜星火从怀里摸出两张纸。
“给大明农业开的两副药,都在这两张上呢,一名为《土化肥的五种简易制法》,二名为《轮作套种的二十八种组合》。”
显然,这都是姜星火事先写好了的。
这两张,第一个是他前世就知道的,农村娃念了本硕博才算跨越阶层,可父辈大生产时候就人手一本的东西,他小时候背的滚瓜烂熟,并没有因为当了大学讲师就忘记掉。
第二个,则是盛世饥民那一世,在获得了银钱后返乡的路上买了几本了解的。
“我大清”别的不说,统统都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但唯有一件事情,姜星火觉得做得还算当了一回人。
——推广农书。
虽然这件事情的本质,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田地,混口饭吃不至于揭竿造反威胁统治。
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一定正面价值的。
那时候在大城市的市面上能买得到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不同的地区,还有因地制宜专门讨论一个小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和技术,而由私人著作的小型农书。
譬如专论河北泽地农业的吴邦庆的《泽农要录》,山西祁寯藻的《马首农言》,陕西杨屾的《知本提纲》和《修齐直指》等,都是根据地区需要和特点写成的,在当地有较大的生产指导意义。
而那些农书上,几乎无一例外地记载了如何轮作套种。
轮作的意思就是几种作物轮流种植,这可以是因为地域或种植时间不同而定,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
套种是为了节约田地,提高阳光利用率而设计的一种种植方式,例如是在树苗底下种花生或玉米地里种豆角。
虽然轮作这件事,据说早在西汉就实行了休闲轮作,而在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
但确实是在清代得到了大规模普及的。
利用麦、豆等秋作物的轮作复种,继而较广泛地应用轮作套种技术,清代雍正朝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如关中地区收获冬小麦和豌豆、扁豆、菜籽等后,经过夏闲,秋季再种小麦,组成三年四熟耕作制。
南方多熟制耕作制度更为普遍,清代雍正朝以后,稻麦两熟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制。如江苏苏州‘终岁树艺,一麦一稻’,安徽来安‘种则夏麦稻,岁本两收’,部分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还形成了麦、稻、稻,或油菜、稻、麦的三熟制,复种指数大为提高。
多熟种植比单季稻增产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增产一半以上的地区则占多数。
另外,在姜星火盛世饥民那一世,还在农书里见识到了形式多样的间作套种,如麦豆间作、粮菜间作、稻豆间作、稻肥套作、麦棉间作、桑菜套作等,据说陕西三原地区更创造出两年十三熟的菜粮间套作技术,涉及的作物有菠菜、萝卜、蒜、蓝、粟、麦等,可说是达到了北方旱地复种技术的高峰。
对于姜星火来说,这只是他穿越前和穿越后所积累的知识。
但是对于明初的农人来说,恐怕却是要摸索无数年,才能通过最原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而这些探路者,结果往往都是饿死。
为什么?
跟探索新航路一样,没人愿意冒险,或者说,冒不起风险。
老老实实种水稻、种小麦,还有可能混个饿不死。
在田地里自己瞎鼓捣,这种事情又不是一加一必然大于二,没准把主要农作物给影响坏了呢?那全家老小都得为这次瞎鼓捣陪葬。
大地主更没这闲心了,能稳定收租,瞎折腾啥呢?再说了,让农人吃饱饭,对他们来说可不是好事。
所以,当李景隆拿到了这两张纸的时候,马上就认识到了这两张薄薄的纸张里,所蕴含重若泰山的价值!
细细阅读过后,李景隆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姜先生所言不虚,土化肥能有多少功效在下还不清楚,可这轮作套种,却是真的能让大明可供养的人口上限,凭空增加三成!”
此言一出,不同于之前遥远未知的新航路探索,隔壁密室里大皇子朱高炽和户部尚书夏原吉,马上激动了起来!
第117章天竺吕宋很近啊!
听着李景隆略微念了念其中的几种组合方式。
朱高炽问道:“夏尚书,照姜先生所言,此法真能有这般效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