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迷途在164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许多文人官员被魏党排挤出朝堂,要么投奔魏党,要么绕道避之不及,而刘宗周主动去得罪魏忠贤,还顺带着把客氏也得罪了,客氏何许人也,她是天启得奶娘,也就是说,天启帝喝客氏奶长大的,有明朝野史说,天启帝跟客氏是有野情的,后宫的嫔妃敢怒不敢言,有谁反抗,不出几日,这嫔妃就莫名死去。
刘宗周被这两人算计,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到了崇祯年,换皇帝了,新朝起用新人,想起了这个万历状元,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其实,刘宗周早就心灰意懒,尽管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啊,他还是去了。
这一次身为御史,那就要吸取教训了吧,可是谁叫他是刘宗周呢,反而变本加厉,一日三本,某日,一日四本奏书,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这表明在刘宗周那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实效已经丧失。
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又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上古的尧舜治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崇祯帝学习这些,也是改变不了明朝的局势的。此后,刘宗周文人脾气发足了,干脆选择了辞官回乡。
到了崇祯九年,此时的明朝更是无人可用了,又一次起用了刘宗周,面临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明朝的国运似乎已经倾斜向了后金。刘宗周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是在为官和治理朝政来说,简直是一窍不通。
刘宗周接着又是老一套,还建议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对此,刘宗周的建议还没完,建议崇祯帝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
刘宗周这样的建议并不是说不行,而是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是要求崇祯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根本无济于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刘宗周的建议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肯定会让王朝继续发展到顶峰。但明末时期,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刘宗周当时的建议,无疑是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
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此时的刘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宗周还对皇帝喋喋不休,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
大家看到了吧,有奇葩皇帝,就会有奇葩大臣,这位刘宗周的官场经历可算是曲折了,嘿嘿!可谓是到头了吧,可是,最怕就是可是二字了,接下去发生的事就是无语了哦。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再次启用刘宗周。哈哈哈!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无语了,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刘宗周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 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他在《与祁世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啊。”
时间到了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诏起复刘宗周左都御史原官。无语,无语了哇!这南明焉有不亡吗?
福王政权不仅于内政外交上没有任何作为,反而继承了崇祯朝的所有弊端:党争,苛敛,苟且偷安,等等。刘宗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又一次挺身而出,上疏献计,一曰据形势以规进取,一曰重藩屏以资弹压,一曰慎爵赏以肃军情,一曰核旧官以立臣纪,一日三曰是常态,四曰、五曰才是正题。后然干脆又上疏请诛内外不职诸臣,于是他成为众矢之的,受到排挤。
刘宗周对崇祯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先帝无亡国之征,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术坏于刑名,二曰人才消于党论,三曰武功丧于文法,四曰民命促于贿赂,所谓四亡征也。”他希望福王政权能改弦易辙,吸取教训,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在愈演愈烈的党争中,他不得不辞职。有人说,这是真文人,有傲骨,有一腔热血,可大多人避他之不及,但他没有忘记尽一个孔孟之徒的责任,在出都门前,一根筋到底,最后上《再陈谢悃疏》,对福王进行最后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条:一曰修圣政,无以近娱忽远猷;二曰振玉纲,无以主恩伤臣纪;三曰明国是,无以邪锋危正气;四曰端治术,无以刑名先教化;五曰固邦本,无以外衅酿内忧。又是五曰奏。
刘宗周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实立朝者四年,大家看到了吧,历经四朝,实际在朝参政只是四年,夸夸其谈了四十五年。
按原来的历史走向,接下去就是悲壮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十三日(7月6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7月8日)午刻,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方进膳,推案恸哭说:“此予正命时也。”于是他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
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名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刘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而死。其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曰: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而现在的刘宗周,气势凶凶地在南京朝大骂《黎城周报》,
看看,这是什么话,明朝还没有亡呢,说南京朝专已党争,把个人荣辱高于国家,把个人私利建在民族之安危之上,罔顾百姓生死,启用卖国求荣之人当政,明年必亡!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等有时机,非要去讨个说法。
许多文人官员被魏党排挤出朝堂,要么投奔魏党,要么绕道避之不及,而刘宗周主动去得罪魏忠贤,还顺带着把客氏也得罪了,客氏何许人也,她是天启得奶娘,也就是说,天启帝喝客氏奶长大的,有明朝野史说,天启帝跟客氏是有野情的,后宫的嫔妃敢怒不敢言,有谁反抗,不出几日,这嫔妃就莫名死去。
刘宗周被这两人算计,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到了崇祯年,换皇帝了,新朝起用新人,想起了这个万历状元,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其实,刘宗周早就心灰意懒,尽管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啊,他还是去了。
这一次身为御史,那就要吸取教训了吧,可是谁叫他是刘宗周呢,反而变本加厉,一日三本,某日,一日四本奏书,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这表明在刘宗周那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实效已经丧失。
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又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上古的尧舜治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崇祯帝学习这些,也是改变不了明朝的局势的。此后,刘宗周文人脾气发足了,干脆选择了辞官回乡。
到了崇祯九年,此时的明朝更是无人可用了,又一次起用了刘宗周,面临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明朝的国运似乎已经倾斜向了后金。刘宗周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是在为官和治理朝政来说,简直是一窍不通。
刘宗周接着又是老一套,还建议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对此,刘宗周的建议还没完,建议崇祯帝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
刘宗周这样的建议并不是说不行,而是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是要求崇祯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根本无济于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刘宗周的建议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肯定会让王朝继续发展到顶峰。但明末时期,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刘宗周当时的建议,无疑是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
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此时的刘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宗周还对皇帝喋喋不休,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
大家看到了吧,有奇葩皇帝,就会有奇葩大臣,这位刘宗周的官场经历可算是曲折了,嘿嘿!可谓是到头了吧,可是,最怕就是可是二字了,接下去发生的事就是无语了哦。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再次启用刘宗周。哈哈哈!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无语了,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刘宗周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 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他在《与祁世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啊。”
时间到了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诏起复刘宗周左都御史原官。无语,无语了哇!这南明焉有不亡吗?
福王政权不仅于内政外交上没有任何作为,反而继承了崇祯朝的所有弊端:党争,苛敛,苟且偷安,等等。刘宗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又一次挺身而出,上疏献计,一曰据形势以规进取,一曰重藩屏以资弹压,一曰慎爵赏以肃军情,一曰核旧官以立臣纪,一日三曰是常态,四曰、五曰才是正题。后然干脆又上疏请诛内外不职诸臣,于是他成为众矢之的,受到排挤。
刘宗周对崇祯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先帝无亡国之征,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术坏于刑名,二曰人才消于党论,三曰武功丧于文法,四曰民命促于贿赂,所谓四亡征也。”他希望福王政权能改弦易辙,吸取教训,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在愈演愈烈的党争中,他不得不辞职。有人说,这是真文人,有傲骨,有一腔热血,可大多人避他之不及,但他没有忘记尽一个孔孟之徒的责任,在出都门前,一根筋到底,最后上《再陈谢悃疏》,对福王进行最后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条:一曰修圣政,无以近娱忽远猷;二曰振玉纲,无以主恩伤臣纪;三曰明国是,无以邪锋危正气;四曰端治术,无以刑名先教化;五曰固邦本,无以外衅酿内忧。又是五曰奏。
刘宗周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实立朝者四年,大家看到了吧,历经四朝,实际在朝参政只是四年,夸夸其谈了四十五年。
按原来的历史走向,接下去就是悲壮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十三日(7月6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7月8日)午刻,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方进膳,推案恸哭说:“此予正命时也。”于是他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
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名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刘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而死。其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曰: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而现在的刘宗周,气势凶凶地在南京朝大骂《黎城周报》,
看看,这是什么话,明朝还没有亡呢,说南京朝专已党争,把个人荣辱高于国家,把个人私利建在民族之安危之上,罔顾百姓生死,启用卖国求荣之人当政,明年必亡!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等有时机,非要去讨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