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〇二章何咸出使
以刘照历史系书呆的身份来说,就算没有把整本《三国志》上所载的人物的籍贯、事迹全部牢牢记住,至少对于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的资料,还是了然于胸。
所以,“按图索骥”,早早的派人直接上门去挖人,似乎是个很不错的主意。但是,现实毕竟不是游戏,哪怕是离奇的穿越后的现实。不可能说你按照攻略知道了某个人物的“仕官”或者“在野”的地方,就可以上门去喝茶、送礼,拉进感情,然后一个“登用”就能把对方挖过来了。
刘照虽然知道人物所在的地点,但是不好直接贸贸然的说出来。如果这个人是天下闻名的名流也就罢了,如果是“名声未显”的人——三国时期的不少名人,在汉末都是“名声未显”——那你开口直接说:“某地有某人,你们帮我把他找来”,这就难免会让臣下生出种种疑惑来。你向他解释吧,又不好解释,不做解释吧,难免会让臣下觉得不受信任,生出隔阂来。
比如刘照声称“我另有消息来源”,拜托,你不过是个整天圈在宫里的小娃娃,消息来源不就是靠我们这些臣下么?怎么会有你知道我们却不知道的人才?我们可是有“圈子”的,真有什么人才,早就在圈子里传遍了,还用等你来告诉我们?
如果刘照再声称“我有秘密的情报机构”,神马?你居然刻意避开了我们这些臣下?原来平日里说的“信任”“见重”都是假得啊?
那么刘照大概只好自称“梦中神灵告诉我那里有贤人”了,可惜,中国的士大夫,对于神鬼之事,向来是半信不信,敬而远之的。刘照真要执此说辞,表面是能应付过去的,但是背后,臣下还是会怀疑,这只是刘照拿来搪塞他们的“托词”罢了,这又牵扯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问题……
当然,如果刘照是高高在上的天子,那么就算学宋真宗来一场“祥瑞制造运动”,倒也无妨,在天子的权威之下,就算是名相王旦一般的人物,也不得不钳口默许——但是即便默许了,王旦临死前还是说自己一声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谏止天书,甚至要子孙将自己“削发披缁”下葬,这可是一代名臣对自己极大的责罚了。
然而,现在的刘照,还是战战兢兢,步步如履薄冰的皇子,而此时的士大夫,不仅不是后来的“奴才”,相反,如今他们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汉代,三公拜见皇帝时,皇帝要起身回礼,这叫做“皇帝为君兴”,兴,就是起立还礼的意思。如果大臣担任过皇帝的老师,那么皇帝反而有时候还得向其下拜行礼,以示尊师重道——汉成帝在他的老师张禹病重的时候,前去探望,就曾“亲拜禹床下”。所以,刘照对卢植、马日磾的礼遇,从后世“奴才叩见吾皇”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极厚的优遇了,但是放在汉代,那根本就是你应该做的!
皇帝对大臣,要称字,或者称其官职,不能直接唤名,否则会被视作不尊重,如果臣下是那种刚直的性格的话,还要发脾气的。
在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直接称呼礼部尚书蔡撙的名字,结果叫了好几次,蔡撙都假装没听见,直到梁武帝改呼其为“蔡尚书”,他才起立答应,并且责备梁武帝说:“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而梁武帝只好“惭色”了。
所以,眼下的刘照,哪有作福作威,高高凌驾于臣属之上的资格?相反,他只能打着“礼贤下士”的旗号,对臣属大打“亲情牌”,以拉近关系。
试想,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处处对你故作高深,让你觉得他总有什么事情瞒着你,没有对你坦诚相待的话,你还会真的拿他当朋友吗?
现在,刘照终于旁敲侧击,让王超说出了徐晃的名字,机会就在眼前,不赶紧挥上一锄头,又怎么对得起自己耗费的那些心思?
“元起,既然你与徐公明相熟,不如由你引荐,将其征召至我门下,如何?”
“殿下惜才,实乃天下英杰之幸事。”王超道:“但是臣与徐公明交恶,他又向来看不起臣这样的游侠儿,所以,想要招揽徐公明,臣等恐怕不是最佳的人选。”
“如此说来,只能由我亲自派人,前去征召他了?”
“理当如此,朝廷征召官员,都是派遣专门的使者前往。殿下征召属臣,亦当如此。”
关于徐晃的话题,暂且就谈到了这里,接下来,刘照又一一与其余几名入选郎中的豪侠闲谈了几句,了解了一下他们的身世背景。
宴罢,刘照回到侧室,开始考虑前去征召徐晃的人选。按理说,招揽人才这一块,本来已经交给了史阿管理的集英会,但是史阿也是剑客游侠一流的人物,很难说不会引起徐晃的反感,可是不派武臣前去的话,自己府中的文臣,如卢、王兄弟者,又不好差遣他们去做使者,征召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武人。想来想去,刘照圈定了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自己的表兄何咸。
何咸是弘农王仆,汉代,太仆是九卿之中最为显要的职务,多由皇帝的亲近之臣担任,甚至一些三公、尚书令在罢职之后,会被转任为太仆,足见其名位之重。诸侯王的属臣里,也设有“仆”这一职位,地位与朝廷的太仆相当,可以说,除了王傅、国相之外,王仆就是诸侯王的属臣中地位最尊的人了。
何咸又是刘照的表兄,关系比起卢、王兄弟的“师兄”来,更加亲近。在中国的“人际关系学”里,亲近有时候意味着“受委屈”,当然,反过来说,那就是正因为关系更亲近,所以遇事才要更体谅对方。比如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主人方准备不周,没法将来宾全部招待好,这时候,要好的朋友、亲戚往往就会说:“没事,你先去招呼别人,别管我们。”
所以,以王仆之尊,奔走几百里,去礼聘一位郡吏,而且还是位武夫,并非“名士”,这种“受委屈”的差事,也就只有自己表兄何咸适合去做了。
敲定了何咸之后,刘照又开始考虑“副使”的人选——何咸的身体不太好,平日里也很少出远门,得给他配备一名副使,前后奔走、护卫才是,最好就是河东郡的本地人士,熟悉风土人情,办起事来更加顺手。
既然王超等人与徐晃交道打得太多,相互之间没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可能的人选似乎就只有一个关羽了——虽然关羽也曾当过私盐贩子,说不定和徐晃也干过架,不过关羽之前终究是“无名之辈”,想来不会引起徐晃的注意。而且历史上,关羽和徐晃的私交很好,想来他们还是有志趣相投的一面的。
果然,听了刘照的嘱托之后,何咸爽快的答应了下来,既没有为难的神色,也没有抱怨的态度,弄得刘照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阿兄,此去路途虽然不远,但是风尘颠簸,阿兄的身子又弱,可是要吃一番苦头了。”
“阿弟勿优,你不是说过么,‘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适当的动一动,反倒对身体有利。”何咸笑道:“这些年我呆在洛阳,也确实有点气闷,这次正好乘机出去转一转,权当是散心了。”
刘照只好转而向关羽嘱咐道:“云长,此次出行,就有劳你照顾伯熙了。”
关羽拱手道:“臣定当竭力,请殿下放心。”
 ... -->>
第一〇二章何咸出使
以刘照历史系书呆的身份来说,就算没有把整本《三国志》上所载的人物的籍贯、事迹全部牢牢记住,至少对于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的资料,还是了然于胸。
所以,“按图索骥”,早早的派人直接上门去挖人,似乎是个很不错的主意。但是,现实毕竟不是游戏,哪怕是离奇的穿越后的现实。不可能说你按照攻略知道了某个人物的“仕官”或者“在野”的地方,就可以上门去喝茶、送礼,拉进感情,然后一个“登用”就能把对方挖过来了。
刘照虽然知道人物所在的地点,但是不好直接贸贸然的说出来。如果这个人是天下闻名的名流也就罢了,如果是“名声未显”的人——三国时期的不少名人,在汉末都是“名声未显”——那你开口直接说:“某地有某人,你们帮我把他找来”,这就难免会让臣下生出种种疑惑来。你向他解释吧,又不好解释,不做解释吧,难免会让臣下觉得不受信任,生出隔阂来。
比如刘照声称“我另有消息来源”,拜托,你不过是个整天圈在宫里的小娃娃,消息来源不就是靠我们这些臣下么?怎么会有你知道我们却不知道的人才?我们可是有“圈子”的,真有什么人才,早就在圈子里传遍了,还用等你来告诉我们?
如果刘照再声称“我有秘密的情报机构”,神马?你居然刻意避开了我们这些臣下?原来平日里说的“信任”“见重”都是假得啊?
那么刘照大概只好自称“梦中神灵告诉我那里有贤人”了,可惜,中国的士大夫,对于神鬼之事,向来是半信不信,敬而远之的。刘照真要执此说辞,表面是能应付过去的,但是背后,臣下还是会怀疑,这只是刘照拿来搪塞他们的“托词”罢了,这又牵扯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问题……
当然,如果刘照是高高在上的天子,那么就算学宋真宗来一场“祥瑞制造运动”,倒也无妨,在天子的权威之下,就算是名相王旦一般的人物,也不得不钳口默许——但是即便默许了,王旦临死前还是说自己一声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谏止天书,甚至要子孙将自己“削发披缁”下葬,这可是一代名臣对自己极大的责罚了。
然而,现在的刘照,还是战战兢兢,步步如履薄冰的皇子,而此时的士大夫,不仅不是后来的“奴才”,相反,如今他们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汉代,三公拜见皇帝时,皇帝要起身回礼,这叫做“皇帝为君兴”,兴,就是起立还礼的意思。如果大臣担任过皇帝的老师,那么皇帝反而有时候还得向其下拜行礼,以示尊师重道——汉成帝在他的老师张禹病重的时候,前去探望,就曾“亲拜禹床下”。所以,刘照对卢植、马日磾的礼遇,从后世“奴才叩见吾皇”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极厚的优遇了,但是放在汉代,那根本就是你应该做的!
皇帝对大臣,要称字,或者称其官职,不能直接唤名,否则会被视作不尊重,如果臣下是那种刚直的性格的话,还要发脾气的。
在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直接称呼礼部尚书蔡撙的名字,结果叫了好几次,蔡撙都假装没听见,直到梁武帝改呼其为“蔡尚书”,他才起立答应,并且责备梁武帝说:“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而梁武帝只好“惭色”了。
所以,眼下的刘照,哪有作福作威,高高凌驾于臣属之上的资格?相反,他只能打着“礼贤下士”的旗号,对臣属大打“亲情牌”,以拉近关系。
试想,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处处对你故作高深,让你觉得他总有什么事情瞒着你,没有对你坦诚相待的话,你还会真的拿他当朋友吗?
现在,刘照终于旁敲侧击,让王超说出了徐晃的名字,机会就在眼前,不赶紧挥上一锄头,又怎么对得起自己耗费的那些心思?
“元起,既然你与徐公明相熟,不如由你引荐,将其征召至我门下,如何?”
“殿下惜才,实乃天下英杰之幸事。”王超道:“但是臣与徐公明交恶,他又向来看不起臣这样的游侠儿,所以,想要招揽徐公明,臣等恐怕不是最佳的人选。”
“如此说来,只能由我亲自派人,前去征召他了?”
“理当如此,朝廷征召官员,都是派遣专门的使者前往。殿下征召属臣,亦当如此。”
关于徐晃的话题,暂且就谈到了这里,接下来,刘照又一一与其余几名入选郎中的豪侠闲谈了几句,了解了一下他们的身世背景。
宴罢,刘照回到侧室,开始考虑前去征召徐晃的人选。按理说,招揽人才这一块,本来已经交给了史阿管理的集英会,但是史阿也是剑客游侠一流的人物,很难说不会引起徐晃的反感,可是不派武臣前去的话,自己府中的文臣,如卢、王兄弟者,又不好差遣他们去做使者,征召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武人。想来想去,刘照圈定了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自己的表兄何咸。
何咸是弘农王仆,汉代,太仆是九卿之中最为显要的职务,多由皇帝的亲近之臣担任,甚至一些三公、尚书令在罢职之后,会被转任为太仆,足见其名位之重。诸侯王的属臣里,也设有“仆”这一职位,地位与朝廷的太仆相当,可以说,除了王傅、国相之外,王仆就是诸侯王的属臣中地位最尊的人了。
何咸又是刘照的表兄,关系比起卢、王兄弟的“师兄”来,更加亲近。在中国的“人际关系学”里,亲近有时候意味着“受委屈”,当然,反过来说,那就是正因为关系更亲近,所以遇事才要更体谅对方。比如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主人方准备不周,没法将来宾全部招待好,这时候,要好的朋友、亲戚往往就会说:“没事,你先去招呼别人,别管我们。”
所以,以王仆之尊,奔走几百里,去礼聘一位郡吏,而且还是位武夫,并非“名士”,这种“受委屈”的差事,也就只有自己表兄何咸适合去做了。
敲定了何咸之后,刘照又开始考虑“副使”的人选——何咸的身体不太好,平日里也很少出远门,得给他配备一名副使,前后奔走、护卫才是,最好就是河东郡的本地人士,熟悉风土人情,办起事来更加顺手。
既然王超等人与徐晃交道打得太多,相互之间没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可能的人选似乎就只有一个关羽了——虽然关羽也曾当过私盐贩子,说不定和徐晃也干过架,不过关羽之前终究是“无名之辈”,想来不会引起徐晃的注意。而且历史上,关羽和徐晃的私交很好,想来他们还是有志趣相投的一面的。
果然,听了刘照的嘱托之后,何咸爽快的答应了下来,既没有为难的神色,也没有抱怨的态度,弄得刘照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阿兄,此去路途虽然不远,但是风尘颠簸,阿兄的身子又弱,可是要吃一番苦头了。”
“阿弟勿优,你不是说过么,‘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适当的动一动,反倒对身体有利。”何咸笑道:“这些年我呆在洛阳,也确实有点气闷,这次正好乘机出去转一转,权当是散心了。”
刘照只好转而向关羽嘱咐道:“云长,此次出行,就有劳你照顾伯熙了。”
关羽拱手道:“臣定当竭力,请殿下放心。”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