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荀彧一听,心道果不出其然,赶紧避席下拜,向刘照见礼。刘照起身还礼,道:“我一时心切,唐突了,还望文若勿恼。”
“承蒙殿下如此看重,臣岂敢心存怨怒?”荀彧道:“就怕臣才疏学浅,徒有虚名,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期许。”
紧接下来,卢植又将二卢、二王,以及何咸、裴潜几人,一一介绍给了荀彧。
众人见礼毕,各自举殇,开始祝酒。酒过三巡之后,卢恺率先开口问道:“久闻文若有‘王佐之才’的美誉,不知对当今朝中的乱象,有何高见?”
荀彧闻言,微微一笑,道:“若想式明王度,必须正本清源。”
“那又该如何正本清源呢?”王盖也出言问道。
“诸君眼下所做的,不就是吗?”荀彧眼皮微垂,话中有话的点了一句。
众人相视一眼,王盖又接着问道:“那文若可愿与我等共襄盛举?”
荀彧听了,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而向刘照问道:“不知殿下有何志向?”
刘照洒然一笑,道:“我是不是应该回答,当效法尧舜,使天下大治,再现大同之世?”
看到在场之人都有些忍不俊禁,刘照收起了笑脸,肃容答道:“使政修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重现文景之治,我所愿也。”
荀彧听了,微一颔首,道:“先贤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殿下若能处处效法上古圣皇之所为,那么文景之治,当不远也。不过,殿下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你所说的‘政修人和’呢?”
卢恺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这到底是谁在考校谁?
卢植见状,却笑眯眯的捋着胡须,作壁上观,看刘照到底是如何应答的。
刘照更不必说,他深知,以当今的情势,必然是“君虽择臣,然臣亦择君”,又道是“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以荀彧的门第和见识,他绝不会轻易的投向刘照这边,而是要先行考察一下刘照的言行,再做决定。
对于荀彧等士人而言,即便寻不到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也可以归隐田园,啸傲山林,做一名高人雅士。而对于刘照而言,若是没有良臣贤才的辅弼,别说什么重现文景之治了,能不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两说。所以,虽然是相互“选择”的局面,但是刘照的需求却更加迫切一些,这也就导致了,此次“交易”,是一个“卖方市场”,做为买方的刘照,就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了。
因此,刘照只能抖擞精神,全副身心的投入这场答辩当中,以争取荀彧的好感。
“方才文若也说了,欲式明王度,必先正本清源。而这正本清源之举,无非就是亲贤臣而远小人罢了。”刘照侃侃而谈道:“那文若或许又要问了,该如何做,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呢?以我看来,首先,人主要尊崇先贤之道,修身树德,敬慎威仪,以身作则,才能使贤臣亲之,小人远之;其次,要申明法度,不可滥施赏罚,法度一旦确立,便要上至天子,下及黎庶,一体遵守,为人主者,万不可以言乱法,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使法度形同虚设,久而久之,足以祸乱国家。”
“总而言之,君王乃是天下的表率,能不能正风俗,明纲纪,首先要看君王自己的行动。”
“殿下说得有理,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殿下口中所说的‘修身树德’,又准备从何做起呢?”荀彧依旧不依不饶的追问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照又很无耻的剽窃了某皇叔的言辞。
“殿下此言大妙。至善之道,那是圣人的境界,我等凡俗之人,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努力修身自省,使自己日臻于至善之境。因此,绝不能忽视身边的小善、小恶。”卢植连连点头称赞,同时对卢、王等人教训道:“你等也要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举止遵行,不可忘失。”
卢恺等人齐声应诺,而荀彧则继续发问道:“敢问殿下,父亲有了过错,儿子应当诤谏吗?君王有了过错,臣子应当诤谏吗?这又算不算是善呢?”
“家有诤子,其家不败,国有诤臣,其国不亡。当然应该劝谏,也当然是善举。”刘照一边回答,一边用手紧紧捏住衣袖的衬里,吸一吸掌心的汗水。
果然,最令刘照担心的问题还是来了:“那殿下准备如何劝谏当今天子,匡正他的过失呢?”
听到荀彧的这个问题,不仅刘照一脸难色,就连卢植以及其余几位弘农王的属臣,也全都变了脸色。
对于当今天子刘宏,卢植等人,已经普遍形成了“不可匡正”的共识,所以,他们早就放弃了挽救刘宏的希望,转而寄望于刘照。
而刘照,也早就定下了“虚与委蛇,等着接班”的策略,从不与自己的父亲起正面冲突,最多,也就是旁敲侧击的灭灭火,救救人罢了。
可是,荀彧的一席话,却把这个问题给揭了开来,放在了明面上,这让刘照一时间左右为难,怎么回答都不妥当。
刘照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最终,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父皇的性子,是听不进劝的,即便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他也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改正。当然,即便如此,按道理,我身为人子、人臣,依然要冒死诤谏,匡正他的言行。只是,如此行事,于天下又有何益?若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人,拼着性命不要,切谏天子,一死以报君王,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不过,如今,我的身上,可背负着朝中诸贤的希望,也背负着大汉的希望,甚至,可以说,还背负着华夏的希望。”
说到这里,刘照经不住又想起了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他的目光不由得变得忧郁、深邃起来:“慷慨求死易,忍辱负重难。朝廷诸君之所以愿意在我身上托付希望,并不仅仅因为我乃是天子的嫡长子,又或者我年少聪慧的缘故,而是看在我懂得权变,能够忍辱负重的份上。肩上有了这副重担,我又岂能不吝惜己身?所以,我并没有诤谏父皇,匡正他过失的打算。”
“文若!弘农王有他的苦衷,你就不要强求了。”卢植担心荀彧会因此而鄙夷刘照,忍不住出言相劝。
谁知,荀彧听了刘照的话,反倒开怀一笑,再次避席下拜,道:“臣荀彧,拜见君上!”
席上的众人闻言,纷纷动容,而刘照,则在讶异之余,不由得一脸狂喜,他赶忙直起上身,伸手虚抬,道:“文若请免礼!”
荀彧本是卢植的掾属,按规矩,他应当尊称卢植为“主公”或者“主上”,然而,此刻,他却下拜称呼刘照为君上,毫无疑问,那便是以刘照的属臣自居了。
虽然,荀彧此刻并非刘照的属臣,而刘照府中,暂时也没有合适的职位可以安置荀彧。然而,这一声“君上”,却代表着荀彧是真心想辅佐刘照,而非因为职务的关系,才视刘照为主上的。所以,这一声称呼当中所蕴含的诚意,实非言语可以描述。
荀彧起身之后,整个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唯有刘照,依然觉得双颊发热,额头冒汗,仿佛是刚坐了过山车一般。事实上,方才的一番问答,的确让刘照的心情,有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
sp; 荀彧一听,心道果不出其然,赶紧避席下拜,向刘照见礼。刘照起身还礼,道:“我一时心切,唐突了,还望文若勿恼。”
“承蒙殿下如此看重,臣岂敢心存怨怒?”荀彧道:“就怕臣才疏学浅,徒有虚名,白白辜负了殿下的期许。”
紧接下来,卢植又将二卢、二王,以及何咸、裴潜几人,一一介绍给了荀彧。
众人见礼毕,各自举殇,开始祝酒。酒过三巡之后,卢恺率先开口问道:“久闻文若有‘王佐之才’的美誉,不知对当今朝中的乱象,有何高见?”
荀彧闻言,微微一笑,道:“若想式明王度,必须正本清源。”
“那又该如何正本清源呢?”王盖也出言问道。
“诸君眼下所做的,不就是吗?”荀彧眼皮微垂,话中有话的点了一句。
众人相视一眼,王盖又接着问道:“那文若可愿与我等共襄盛举?”
荀彧听了,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而向刘照问道:“不知殿下有何志向?”
刘照洒然一笑,道:“我是不是应该回答,当效法尧舜,使天下大治,再现大同之世?”
看到在场之人都有些忍不俊禁,刘照收起了笑脸,肃容答道:“使政修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重现文景之治,我所愿也。”
荀彧听了,微一颔首,道:“先贤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殿下若能处处效法上古圣皇之所为,那么文景之治,当不远也。不过,殿下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你所说的‘政修人和’呢?”
卢恺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这到底是谁在考校谁?
卢植见状,却笑眯眯的捋着胡须,作壁上观,看刘照到底是如何应答的。
刘照更不必说,他深知,以当今的情势,必然是“君虽择臣,然臣亦择君”,又道是“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以荀彧的门第和见识,他绝不会轻易的投向刘照这边,而是要先行考察一下刘照的言行,再做决定。
对于荀彧等士人而言,即便寻不到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也可以归隐田园,啸傲山林,做一名高人雅士。而对于刘照而言,若是没有良臣贤才的辅弼,别说什么重现文景之治了,能不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两说。所以,虽然是相互“选择”的局面,但是刘照的需求却更加迫切一些,这也就导致了,此次“交易”,是一个“卖方市场”,做为买方的刘照,就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了。
因此,刘照只能抖擞精神,全副身心的投入这场答辩当中,以争取荀彧的好感。
“方才文若也说了,欲式明王度,必先正本清源。而这正本清源之举,无非就是亲贤臣而远小人罢了。”刘照侃侃而谈道:“那文若或许又要问了,该如何做,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呢?以我看来,首先,人主要尊崇先贤之道,修身树德,敬慎威仪,以身作则,才能使贤臣亲之,小人远之;其次,要申明法度,不可滥施赏罚,法度一旦确立,便要上至天子,下及黎庶,一体遵守,为人主者,万不可以言乱法,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使法度形同虚设,久而久之,足以祸乱国家。”
“总而言之,君王乃是天下的表率,能不能正风俗,明纲纪,首先要看君王自己的行动。”
“殿下说得有理,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殿下口中所说的‘修身树德’,又准备从何做起呢?”荀彧依旧不依不饶的追问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照又很无耻的剽窃了某皇叔的言辞。
“殿下此言大妙。至善之道,那是圣人的境界,我等凡俗之人,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努力修身自省,使自己日臻于至善之境。因此,绝不能忽视身边的小善、小恶。”卢植连连点头称赞,同时对卢、王等人教训道:“你等也要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举止遵行,不可忘失。”
卢恺等人齐声应诺,而荀彧则继续发问道:“敢问殿下,父亲有了过错,儿子应当诤谏吗?君王有了过错,臣子应当诤谏吗?这又算不算是善呢?”
“家有诤子,其家不败,国有诤臣,其国不亡。当然应该劝谏,也当然是善举。”刘照一边回答,一边用手紧紧捏住衣袖的衬里,吸一吸掌心的汗水。
果然,最令刘照担心的问题还是来了:“那殿下准备如何劝谏当今天子,匡正他的过失呢?”
听到荀彧的这个问题,不仅刘照一脸难色,就连卢植以及其余几位弘农王的属臣,也全都变了脸色。
对于当今天子刘宏,卢植等人,已经普遍形成了“不可匡正”的共识,所以,他们早就放弃了挽救刘宏的希望,转而寄望于刘照。
而刘照,也早就定下了“虚与委蛇,等着接班”的策略,从不与自己的父亲起正面冲突,最多,也就是旁敲侧击的灭灭火,救救人罢了。
可是,荀彧的一席话,却把这个问题给揭了开来,放在了明面上,这让刘照一时间左右为难,怎么回答都不妥当。
刘照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最终,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父皇的性子,是听不进劝的,即便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他也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改正。当然,即便如此,按道理,我身为人子、人臣,依然要冒死诤谏,匡正他的言行。只是,如此行事,于天下又有何益?若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人,拼着性命不要,切谏天子,一死以报君王,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不过,如今,我的身上,可背负着朝中诸贤的希望,也背负着大汉的希望,甚至,可以说,还背负着华夏的希望。”
说到这里,刘照经不住又想起了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他的目光不由得变得忧郁、深邃起来:“慷慨求死易,忍辱负重难。朝廷诸君之所以愿意在我身上托付希望,并不仅仅因为我乃是天子的嫡长子,又或者我年少聪慧的缘故,而是看在我懂得权变,能够忍辱负重的份上。肩上有了这副重担,我又岂能不吝惜己身?所以,我并没有诤谏父皇,匡正他过失的打算。”
“文若!弘农王有他的苦衷,你就不要强求了。”卢植担心荀彧会因此而鄙夷刘照,忍不住出言相劝。
谁知,荀彧听了刘照的话,反倒开怀一笑,再次避席下拜,道:“臣荀彧,拜见君上!”
席上的众人闻言,纷纷动容,而刘照,则在讶异之余,不由得一脸狂喜,他赶忙直起上身,伸手虚抬,道:“文若请免礼!”
荀彧本是卢植的掾属,按规矩,他应当尊称卢植为“主公”或者“主上”,然而,此刻,他却下拜称呼刘照为君上,毫无疑问,那便是以刘照的属臣自居了。
虽然,荀彧此刻并非刘照的属臣,而刘照府中,暂时也没有合适的职位可以安置荀彧。然而,这一声“君上”,却代表着荀彧是真心想辅佐刘照,而非因为职务的关系,才视刘照为主上的。所以,这一声称呼当中所蕴含的诚意,实非言语可以描述。
荀彧起身之后,整个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唯有刘照,依然觉得双颊发热,额头冒汗,仿佛是刚坐了过山车一般。事实上,方才的一番问答,的确让刘照的心情,有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