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类的话,并许诺了一大堆日后的荣华富贵。而宋建这个夯货,就不知道王国与韩约暗底下的这些勾当了,不出韩约所料,他得了“平汉将军”这个名号后,乐得合不拢嘴,专门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了自己的名号,整日里在城内城外瞎晃悠,夸耀自己的威风。
在凉州的各路叛军当中,王国算是“独树一帜”了。然而,旗帜可不是那么好立的,立起了旗号后,固然能吸引更多人来加入,同时,也会极大的吸引汉廷的仇恨——普通的羌族叛乱何足为忧?反正羌族反复无常,降而复叛,这是常态,自光武帝开始,几百年来,羌族反了无数次,也并没有威胁到大汉的根基。
可是,对于打出了“天平”旗号的王国,汉廷可就不能等闲视之了,这分明又是一股黄巾贼嘛!至于“平汉”,面对如此吃果果的打脸,汉廷哪能逆来顺受,唾面自干?
树立旗帜固然有必要,但若是树的时机不恰当,那可就是立死亡flag了。
好在,眼下大汉朝廷,还没有接到有关凉州叛乱的详细情报,甚至连派遣大军讨伐叛军的决策,也尚未形成。而凉州刺史部,此刻却正被北宫玉给搅得焦头烂额,一时也顾不上理会金城这边。
当日,北宫玉做出了进攻汉阳的决定后,深知兵贵神速的他,没有多做停留,立刻率领大军,攻入了汉阳。
汉阳郡的整体地形,是两山夹一川,南部是地质运动形成的高原山岭地貌,北部则是黄土沉积形成的黄土丘陵地貌,唯有中间渭河流经的地方,形成了一条河谷、地堑,不仅适宜居住、耕种,也是陇上交通东西的主要干路。
而汉阳郡的治所冀县,就坐落在渭水之滨。按理说,沿着渭河的河谷,直接进攻冀县,这才是最佳的进攻线路。
然而,在冀县的西边,陇西、汉阳两郡的交界处,却坐落着一座地势险要,城池坚固的名城——獂道。
獂道,又做“豲道”、“狟道”,早在先秦时期,就是抵御西戎的名城,甚至其名字当中的“豲”字,就源于先秦时期的“豲戎”部族。
同时,獂道也是庞德的家乡。之所以能出庞德这样的猛将,也跟獂道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就这么一座獂道城,便牢牢的挡在了冀县的前方,也挡在了北宫玉的面前。而且,跟历史上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獂道城,守备的兵力更强,因为汉阳都尉李晟的治所,就在獂道城。
汉阳郡是陇西李氏的大本营,李晟到任之后,自然不像鲍炜在陇西那样受人排挤。獂道是汉阳的西大门,也是冀县的屏障,汉阳都尉的治所,自然而然的就被设在了这里,而且无论是兵力还是军备,都是优先配给,因此,獂道的守备,就变得比历史上,更加完善、强力了。
如此一来,北宫玉就没法沿着渭河河谷,径直扑向冀县了。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只有从南北两翼绕道进攻了。
从南方绕道,是行不通的。汉阳的南边,多为深山峻岭,大军行动不方便,而且,有鲍炜钉在临洮,对大军的后路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而走北方的黄土丘陵,就更加方便一些。尽管黄土丘陵的地形,也十分复杂,但是这种地形有个好处,就是丘陵当中的“川”比较多,如果能沿着这些“川”进兵的话,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冀县的西北部和北部,主要是平襄、阿阳两县,其中,平襄县位于现在的通渭,当地的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而阿阳却位于现在的静宁县,这里是后世312国道经过的地方,从兰州经定西、静宁、庄浪,然后南下至天水市,这一带的地势相对平缓,利于大军行动。
于是,北宫玉亲率大军,直逼阿阳城下。然而,这一次,他又失算了——阿阳城中,同样驻守着一位能人。
此人姓盖名勋字元固,敦煌人氏,也是汉末的一员名将,只不过,他毕生的功业,大多局限于凉州一隅,因此不如皇甫嵩那么出名罢了。
此时,他乃是汉阳郡的长史——汉代,边郡往往设有长史一职,协助太守掌兵事。左昌据守冀县不出,坐视允吾被围,却不敢发兵相救。盖勋再三劝谏,左昌非但不听,还因此怨恨上了盖勋。
得到北宫玉攻入汉阳的消息后,盖勋结合各方报告来的信息,断定北宫玉会绕开獂道,北上进攻阿阳,然后再南下冀县。为此,他自动请缨,想带兵去防守阿阳县。
左昌本意全力保守冀县,只要冀县不失,他身上的责任也就大不到哪去,撑到朝廷派遣大军前来平叛,便可以安然渡过此劫,至少,自己的性命是绝对无虞的。
但是,被盖勋屡次劝谏闹烦了的左昌,索性乘此机会,把盖勋给远远的打发到阿阳去,免得盖勋再来对他指手画脚。不过,左昌可不愿意给盖勋调拨一兵一卒,只签发了文书,允许盖勋沿途招募诸县的丁壮,前往阿阳守御。
虽然明知左昌这是在刁难自己,可是为了汉阳的安危,从保全大局的角度出发,盖勋还是一咬牙,接下了这个任务。
好在,盖勋出身于凉州的官宦世家,根基匪浅。而且,他担任汉阳长史的期间,深明大义,公私分明,深得汉阳吏民的敬重,威望素著。经过他的号召,沿途的望垣、显亲、略阳、成纪诸县,不仅征募了不少丁壮给盖勋,而且当地的豪族子弟,更是仰慕盖勋的名望,纷纷挟弓矢、率家兵以从。等到达了阿阳县后,居然让盖勋凑起了八千余人的一支队伍。
手里有了足够的兵力,又有坚城可以固守——凉州胡汉混居,战事频仍,大部分城池尽管不很高大,却都修得十分坚固——再加上盖勋的将略,小小的一座阿阳城,却硬生生的将三万羌骑给挡在了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北宫玉只能徒叹奈何了。非是他不想绕开阿阳,发挥骑兵的优势,分兵进击。而是此处的地形,毕竟不比草原地区,四通八达,怎么走都可以。这里的大路,基本都是两山之间所夹的“川”,路线基本都是固定的,而且两边有山的话,也很容易被人伏击或者阻断去路。因此,如果北宫玉贸然绕开阿阳,直接南下的话,很可能就会被盖勋反手一击,截断他的补给和退路。
尽管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的军队,更能吃苦耐劳,对补给的依赖程度也较小,但是,依赖再小也并不是没有依赖,特别是羌族的部队并不擅长攻城拔地,进入内地之后,其劫掠粮草的能力,也会大为削弱,无法完全做到以战养战。
要知道,即便是后来纵横欧亚的蒙古军队,也是吸收了金人以及阿拉伯人的攻城技术之后,才能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
就在北宫玉顿兵阿阳城下,战局僵持下来的时候,王国率领本部人马,也从金城赶来,与北宫玉会师一处了。
按说,有董卓这位凶神坐镇武威,王国与宋建本不敢轻易出兵,否则,万一被董卓抄了后路怎么办?
然而,韩约对此却持有不同的意见。董卓被刘照用谶语陷害一事,羌族诸部的首领虽然并不知情——他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谶语到底是什么东西,都值得怀疑——但是,作为凉州地区的豪族大姓,韩约对此却是一清二楚(当然,人们并不知道谶语是刘照散布的)。
一个被谶语说成是颠覆大汉祸首的人,一个被皇帝猜忌,从河东腹地发配到武威边郡来的人,又怎会积极为大汉朝廷出力呢?
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类的话,并许诺了一大堆日后的荣华富贵。而宋建这个夯货,就不知道王国与韩约暗底下的这些勾当了,不出韩约所料,他得了“平汉将军”这个名号后,乐得合不拢嘴,专门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了自己的名号,整日里在城内城外瞎晃悠,夸耀自己的威风。
在凉州的各路叛军当中,王国算是“独树一帜”了。然而,旗帜可不是那么好立的,立起了旗号后,固然能吸引更多人来加入,同时,也会极大的吸引汉廷的仇恨——普通的羌族叛乱何足为忧?反正羌族反复无常,降而复叛,这是常态,自光武帝开始,几百年来,羌族反了无数次,也并没有威胁到大汉的根基。
可是,对于打出了“天平”旗号的王国,汉廷可就不能等闲视之了,这分明又是一股黄巾贼嘛!至于“平汉”,面对如此吃果果的打脸,汉廷哪能逆来顺受,唾面自干?
树立旗帜固然有必要,但若是树的时机不恰当,那可就是立死亡flag了。
好在,眼下大汉朝廷,还没有接到有关凉州叛乱的详细情报,甚至连派遣大军讨伐叛军的决策,也尚未形成。而凉州刺史部,此刻却正被北宫玉给搅得焦头烂额,一时也顾不上理会金城这边。
当日,北宫玉做出了进攻汉阳的决定后,深知兵贵神速的他,没有多做停留,立刻率领大军,攻入了汉阳。
汉阳郡的整体地形,是两山夹一川,南部是地质运动形成的高原山岭地貌,北部则是黄土沉积形成的黄土丘陵地貌,唯有中间渭河流经的地方,形成了一条河谷、地堑,不仅适宜居住、耕种,也是陇上交通东西的主要干路。
而汉阳郡的治所冀县,就坐落在渭水之滨。按理说,沿着渭河的河谷,直接进攻冀县,这才是最佳的进攻线路。
然而,在冀县的西边,陇西、汉阳两郡的交界处,却坐落着一座地势险要,城池坚固的名城——獂道。
獂道,又做“豲道”、“狟道”,早在先秦时期,就是抵御西戎的名城,甚至其名字当中的“豲”字,就源于先秦时期的“豲戎”部族。
同时,獂道也是庞德的家乡。之所以能出庞德这样的猛将,也跟獂道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就这么一座獂道城,便牢牢的挡在了冀县的前方,也挡在了北宫玉的面前。而且,跟历史上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獂道城,守备的兵力更强,因为汉阳都尉李晟的治所,就在獂道城。
汉阳郡是陇西李氏的大本营,李晟到任之后,自然不像鲍炜在陇西那样受人排挤。獂道是汉阳的西大门,也是冀县的屏障,汉阳都尉的治所,自然而然的就被设在了这里,而且无论是兵力还是军备,都是优先配给,因此,獂道的守备,就变得比历史上,更加完善、强力了。
如此一来,北宫玉就没法沿着渭河河谷,径直扑向冀县了。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只有从南北两翼绕道进攻了。
从南方绕道,是行不通的。汉阳的南边,多为深山峻岭,大军行动不方便,而且,有鲍炜钉在临洮,对大军的后路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而走北方的黄土丘陵,就更加方便一些。尽管黄土丘陵的地形,也十分复杂,但是这种地形有个好处,就是丘陵当中的“川”比较多,如果能沿着这些“川”进兵的话,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冀县的西北部和北部,主要是平襄、阿阳两县,其中,平襄县位于现在的通渭,当地的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而阿阳却位于现在的静宁县,这里是后世312国道经过的地方,从兰州经定西、静宁、庄浪,然后南下至天水市,这一带的地势相对平缓,利于大军行动。
于是,北宫玉亲率大军,直逼阿阳城下。然而,这一次,他又失算了——阿阳城中,同样驻守着一位能人。
此人姓盖名勋字元固,敦煌人氏,也是汉末的一员名将,只不过,他毕生的功业,大多局限于凉州一隅,因此不如皇甫嵩那么出名罢了。
此时,他乃是汉阳郡的长史——汉代,边郡往往设有长史一职,协助太守掌兵事。左昌据守冀县不出,坐视允吾被围,却不敢发兵相救。盖勋再三劝谏,左昌非但不听,还因此怨恨上了盖勋。
得到北宫玉攻入汉阳的消息后,盖勋结合各方报告来的信息,断定北宫玉会绕开獂道,北上进攻阿阳,然后再南下冀县。为此,他自动请缨,想带兵去防守阿阳县。
左昌本意全力保守冀县,只要冀县不失,他身上的责任也就大不到哪去,撑到朝廷派遣大军前来平叛,便可以安然渡过此劫,至少,自己的性命是绝对无虞的。
但是,被盖勋屡次劝谏闹烦了的左昌,索性乘此机会,把盖勋给远远的打发到阿阳去,免得盖勋再来对他指手画脚。不过,左昌可不愿意给盖勋调拨一兵一卒,只签发了文书,允许盖勋沿途招募诸县的丁壮,前往阿阳守御。
虽然明知左昌这是在刁难自己,可是为了汉阳的安危,从保全大局的角度出发,盖勋还是一咬牙,接下了这个任务。
好在,盖勋出身于凉州的官宦世家,根基匪浅。而且,他担任汉阳长史的期间,深明大义,公私分明,深得汉阳吏民的敬重,威望素著。经过他的号召,沿途的望垣、显亲、略阳、成纪诸县,不仅征募了不少丁壮给盖勋,而且当地的豪族子弟,更是仰慕盖勋的名望,纷纷挟弓矢、率家兵以从。等到达了阿阳县后,居然让盖勋凑起了八千余人的一支队伍。
手里有了足够的兵力,又有坚城可以固守——凉州胡汉混居,战事频仍,大部分城池尽管不很高大,却都修得十分坚固——再加上盖勋的将略,小小的一座阿阳城,却硬生生的将三万羌骑给挡在了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北宫玉只能徒叹奈何了。非是他不想绕开阿阳,发挥骑兵的优势,分兵进击。而是此处的地形,毕竟不比草原地区,四通八达,怎么走都可以。这里的大路,基本都是两山之间所夹的“川”,路线基本都是固定的,而且两边有山的话,也很容易被人伏击或者阻断去路。因此,如果北宫玉贸然绕开阿阳,直接南下的话,很可能就会被盖勋反手一击,截断他的补给和退路。
尽管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的军队,更能吃苦耐劳,对补给的依赖程度也较小,但是,依赖再小也并不是没有依赖,特别是羌族的部队并不擅长攻城拔地,进入内地之后,其劫掠粮草的能力,也会大为削弱,无法完全做到以战养战。
要知道,即便是后来纵横欧亚的蒙古军队,也是吸收了金人以及阿拉伯人的攻城技术之后,才能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
就在北宫玉顿兵阿阳城下,战局僵持下来的时候,王国率领本部人马,也从金城赶来,与北宫玉会师一处了。
按说,有董卓这位凶神坐镇武威,王国与宋建本不敢轻易出兵,否则,万一被董卓抄了后路怎么办?
然而,韩约对此却持有不同的意见。董卓被刘照用谶语陷害一事,羌族诸部的首领虽然并不知情——他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谶语到底是什么东西,都值得怀疑——但是,作为凉州地区的豪族大姓,韩约对此却是一清二楚(当然,人们并不知道谶语是刘照散布的)。
一个被谶语说成是颠覆大汉祸首的人,一个被皇帝猜忌,从河东腹地发配到武威边郡来的人,又怎会积极为大汉朝廷出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