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六章“徐庶”不是那么好当的
不得不说,董卓是个很有决断能力的人,听了阎忠的推荐,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贾诩,礼聘其为决曹掾。
决曹是执掌决狱、断案、司法的机构,在诸曹当中地位算是比较显要的部门。这种机构的长吏,一般都由当地的豪族子弟担任,一方面,豪族子弟主掌决曹,执法时自然会偏向当地的豪族,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当地的豪族也肯定会从多方面支持太守,让太守的政令能够顺利施行下去。
不过,武威这种边郡地区的豪强势力,可就远远比不上河东了。这些地方文教落后,一般出不了多少官僚世家,就算有,也仅仅限于一郡之内罢了,远不像内地郡县的世家,动辄就出过三公、九卿、两千石级别的高官,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大麻烦来。
当然,边郡民风彪悍,许多豪强都会修坞堡、养家兵,动不动就会暴力抗法,同样不好惹。只不过,对于董卓而言,这种暴力抗法的豪强,反倒最好对付——比谁的拳头大,这可是董卓的强项,你敢暴力抗法,董卓手底下的一帮虎狼之兵,就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灭门的令尹。
因此,虽然被从河东发配到了武威,但是董卓反倒觉得如鱼得水,他在武威当地的权威,可以在河东时重多了。一应的属吏任命,基本全凭董卓一人说了算,当地的豪族大姓,根本不敢多言语什么,否则,家里的坞堡若是被不知哪里来的流寇马贼,或者羌胡部落给攻破了,一家老小被宰得干干净净,可就别怨董使君治下的武威,地面不够平靖了。至于有人在董卓部下的营中,看到了被灭门的某户人家的女眷,那也肯定是你酒醉眼花,认错了人。
对于董卓的礼聘,贾诩多少也有些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婉拒。因为他很清楚,董卓为人残暴,喜怒无常,既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上,也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相反,董卓豢养了那么多的部曲家兵,其野心也是昭然若揭,上了他的贼船,恐怕日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可董卓是允许你婉拒他的好意的人么?很快,在刀刃的胁迫下,贾诩就“被自愿”的应下了董卓的礼聘,前来赴任了。
到了太守府,见到了阎忠,贾诩才知道,董卓为何会对自己这么一个名声不显之辈,如此的重视。不等贾诩向阎忠抱怨,当他听说阎忠也是被董卓给半道劫持来的之后,就只能报以苦笑了。
刚一上任,贾诩遇到了考验——这既是董卓对他才干和忠心的考验,也是他对自己良心的考验。
董卓在凉州威望极高,而且,这份威望还是董卓靠武力打出来的。因此,无论是北宫玉,还是王国,都想极力的劝诱董卓,站到他们一边去,一同起兵造反。北宫玉甚至许诺,只要董卓肯加入,自己立刻将联军统帅的位置,拱手相让。
说实话,董卓对此不是没有动心过,如今汉家的天子摆明了是在猜忌、提防他,而最有可能成为嗣君的弘农王,又跟他有过冲突。这么一看,他在大汉官场上的前途,简直是一片黯淡。
虽然已经走了董太后的路子,但是一对孤儿寡母,再加上几名常侍,想要对付弘农王一党,胜算实在有些低——弘农王一党,可是集外戚、士人乃至部分权宦为一体的集团,岂容小觑!董卓可不是愿意为人火中取栗的主儿,想让他冲锋陷阵的去扶保董侯上位,没有足够的把握,董卓才不干哩!
而加入叛军的话,以他在诸羌部族当中的名望,再加上他的实力和手腕,统合叛军,割据陇上,进一步图谋三辅,乃至争霸天下,都不是梦想。
不过,一想到汉廷的军队,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把有燎原之势的黄巾叛乱,给镇压了下去,董卓的心里,也不由得一阵阵的发寒。
因此,董卓没有立刻答复北宫玉和王国的劝诱,而是将两人派来的使者,软禁在驿馆当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然后召集心腹部属,商讨此事,这当中,就包括了贾诩。
贾诩刚到董卓门下,就算董卓再怎么看重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董卓视为心腹。事实上,这次让贾诩参与决策,一方面,是董卓知道,自己属下的几名部将,都不擅长出谋划策,就算是李傕,也只是鬼点子多一些而已,真要说分析天下大势,他还差得远呢,因此,只能请贾诩前来咨询一二。
另一方面,这也算是董卓对贾诩的一次考验。若是贾诩这一次,是真心诚意的为董卓出主意,而且主意出的高明的话,那董卓便会从此把贾诩当成真正的心腹看待。若是贾诩心怀二志,只是敷衍了事的话,那董卓一怒之下,对其痛下杀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对贾诩而言,此次考验,除了关系到他的性命安危外,也同时考验着他的良心。
贾诩的道德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于大汉,也称不上死忠。但是,身为士人,他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准则,和忠诚观念的。
历史上,贾诩为李傕、郭汜出主意,反攻长安,那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了。因为贾诩毕竟从中平六年,董卓自任太尉时,就担任了董卓的掾属,这么几年下来,他早就被外人视作董卓一党。而今,王允要对董卓余党赶尽杀绝,因此贾诩不得不借李傕、郭汜来自保性命。
但是,做出这个决定后的贾诩,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他知道,因为自己的这一计策,无论是大汉朝廷,还是关中的百姓,都遭受了莫大的灾难。
李傕与郭汜,“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恶行,众所周知,这里就不详述了。单说民间,因为李傕、郭汜二人的相互攻杀,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往外地逃难,而在逃难的过程中,因为缺乏食物,甚至一度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曹操手下,有一名武将,名叫王忠,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他应该有一点印象,对了,就是刘备离开曹操,借拦截袁术之机,重返徐州自立门户后,曹操第一波派去讨伐刘备的两位将领之一。可惜,在《三国演义》当中,他们二人不过是路人、丑角罢了,轻轻松松的被刘备打败,分别被关、张所擒。
历史上的王忠,虽然的确跟刘岱一起攻打过刘备,但只是没有取胜罢了,并未被刘备擒获。而且,王忠在曹魏阵营当中,还混得相当不错,先后任扬武将军、轻车将军等职。
这位王忠,就是三辅人氏(右扶风),在李傕、郭汜二人交战不休,三辅大乱的时候,他就曾靠吃人熬过了饥荒,逃出了武关,投奔了曹操。
王忠吃人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曹魏阵营当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曹丕有一次还跟王忠开玩笑,在王忠陪他出行的时候,命人取了一串俳优作为道具的骷髅头,悬挂在王忠的马鞍上,取笑王忠。
因此,贾诩在帮助李傕、郭汜攻克长安之后,推辞了所有的赏赐,并低调做人,不敢高踞显位,并且对李傕、郭汜二人的恶行,也多有劝诫之处,这些,都是他悔过、自罚的表现。
而且,之后在献帝出逃,还都洛阳的过程中,贾诩也出了不少的力,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
第十六章“徐庶”不是那么好当的
不得不说,董卓是个很有决断能力的人,听了阎忠的推荐,他立刻派人找到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贾诩,礼聘其为决曹掾。
决曹是执掌决狱、断案、司法的机构,在诸曹当中地位算是比较显要的部门。这种机构的长吏,一般都由当地的豪族子弟担任,一方面,豪族子弟主掌决曹,执法时自然会偏向当地的豪族,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作为利益交换,当地的豪族也肯定会从多方面支持太守,让太守的政令能够顺利施行下去。
不过,武威这种边郡地区的豪强势力,可就远远比不上河东了。这些地方文教落后,一般出不了多少官僚世家,就算有,也仅仅限于一郡之内罢了,远不像内地郡县的世家,动辄就出过三公、九卿、两千石级别的高官,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大麻烦来。
当然,边郡民风彪悍,许多豪强都会修坞堡、养家兵,动不动就会暴力抗法,同样不好惹。只不过,对于董卓而言,这种暴力抗法的豪强,反倒最好对付——比谁的拳头大,这可是董卓的强项,你敢暴力抗法,董卓手底下的一帮虎狼之兵,就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灭门的令尹。
因此,虽然被从河东发配到了武威,但是董卓反倒觉得如鱼得水,他在武威当地的权威,可以在河东时重多了。一应的属吏任命,基本全凭董卓一人说了算,当地的豪族大姓,根本不敢多言语什么,否则,家里的坞堡若是被不知哪里来的流寇马贼,或者羌胡部落给攻破了,一家老小被宰得干干净净,可就别怨董使君治下的武威,地面不够平靖了。至于有人在董卓部下的营中,看到了被灭门的某户人家的女眷,那也肯定是你酒醉眼花,认错了人。
对于董卓的礼聘,贾诩多少也有些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婉拒。因为他很清楚,董卓为人残暴,喜怒无常,既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上,也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相反,董卓豢养了那么多的部曲家兵,其野心也是昭然若揭,上了他的贼船,恐怕日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可董卓是允许你婉拒他的好意的人么?很快,在刀刃的胁迫下,贾诩就“被自愿”的应下了董卓的礼聘,前来赴任了。
到了太守府,见到了阎忠,贾诩才知道,董卓为何会对自己这么一个名声不显之辈,如此的重视。不等贾诩向阎忠抱怨,当他听说阎忠也是被董卓给半道劫持来的之后,就只能报以苦笑了。
刚一上任,贾诩遇到了考验——这既是董卓对他才干和忠心的考验,也是他对自己良心的考验。
董卓在凉州威望极高,而且,这份威望还是董卓靠武力打出来的。因此,无论是北宫玉,还是王国,都想极力的劝诱董卓,站到他们一边去,一同起兵造反。北宫玉甚至许诺,只要董卓肯加入,自己立刻将联军统帅的位置,拱手相让。
说实话,董卓对此不是没有动心过,如今汉家的天子摆明了是在猜忌、提防他,而最有可能成为嗣君的弘农王,又跟他有过冲突。这么一看,他在大汉官场上的前途,简直是一片黯淡。
虽然已经走了董太后的路子,但是一对孤儿寡母,再加上几名常侍,想要对付弘农王一党,胜算实在有些低——弘农王一党,可是集外戚、士人乃至部分权宦为一体的集团,岂容小觑!董卓可不是愿意为人火中取栗的主儿,想让他冲锋陷阵的去扶保董侯上位,没有足够的把握,董卓才不干哩!
而加入叛军的话,以他在诸羌部族当中的名望,再加上他的实力和手腕,统合叛军,割据陇上,进一步图谋三辅,乃至争霸天下,都不是梦想。
不过,一想到汉廷的军队,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把有燎原之势的黄巾叛乱,给镇压了下去,董卓的心里,也不由得一阵阵的发寒。
因此,董卓没有立刻答复北宫玉和王国的劝诱,而是将两人派来的使者,软禁在驿馆当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然后召集心腹部属,商讨此事,这当中,就包括了贾诩。
贾诩刚到董卓门下,就算董卓再怎么看重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董卓视为心腹。事实上,这次让贾诩参与决策,一方面,是董卓知道,自己属下的几名部将,都不擅长出谋划策,就算是李傕,也只是鬼点子多一些而已,真要说分析天下大势,他还差得远呢,因此,只能请贾诩前来咨询一二。
另一方面,这也算是董卓对贾诩的一次考验。若是贾诩这一次,是真心诚意的为董卓出主意,而且主意出的高明的话,那董卓便会从此把贾诩当成真正的心腹看待。若是贾诩心怀二志,只是敷衍了事的话,那董卓一怒之下,对其痛下杀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对贾诩而言,此次考验,除了关系到他的性命安危外,也同时考验着他的良心。
贾诩的道德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于大汉,也称不上死忠。但是,身为士人,他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准则,和忠诚观念的。
历史上,贾诩为李傕、郭汜出主意,反攻长安,那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了。因为贾诩毕竟从中平六年,董卓自任太尉时,就担任了董卓的掾属,这么几年下来,他早就被外人视作董卓一党。而今,王允要对董卓余党赶尽杀绝,因此贾诩不得不借李傕、郭汜来自保性命。
但是,做出这个决定后的贾诩,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他知道,因为自己的这一计策,无论是大汉朝廷,还是关中的百姓,都遭受了莫大的灾难。
李傕与郭汜,“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恶行,众所周知,这里就不详述了。单说民间,因为李傕、郭汜二人的相互攻杀,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往外地逃难,而在逃难的过程中,因为缺乏食物,甚至一度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曹操手下,有一名武将,名叫王忠,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他应该有一点印象,对了,就是刘备离开曹操,借拦截袁术之机,重返徐州自立门户后,曹操第一波派去讨伐刘备的两位将领之一。可惜,在《三国演义》当中,他们二人不过是路人、丑角罢了,轻轻松松的被刘备打败,分别被关、张所擒。
历史上的王忠,虽然的确跟刘岱一起攻打过刘备,但只是没有取胜罢了,并未被刘备擒获。而且,王忠在曹魏阵营当中,还混得相当不错,先后任扬武将军、轻车将军等职。
这位王忠,就是三辅人氏(右扶风),在李傕、郭汜二人交战不休,三辅大乱的时候,他就曾靠吃人熬过了饥荒,逃出了武关,投奔了曹操。
王忠吃人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曹魏阵营当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曹丕有一次还跟王忠开玩笑,在王忠陪他出行的时候,命人取了一串俳优作为道具的骷髅头,悬挂在王忠的马鞍上,取笑王忠。
因此,贾诩在帮助李傕、郭汜攻克长安之后,推辞了所有的赏赐,并低调做人,不敢高踞显位,并且对李傕、郭汜二人的恶行,也多有劝诫之处,这些,都是他悔过、自罚的表现。
而且,之后在献帝出逃,还都洛阳的过程中,贾诩也出了不少的力,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