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十六章设立州牧
各人的心思暂且不提。随后,刘宏立刻更改了任命,下诏免去刘表的监军使者一职,仍以侍御史的身份,前去犒劳慰问正在班师还朝途中的太尉张温。
至于新的监军使者,刘宏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本来,按理说,此时董扶就该主动出面,向刘宏举荐刘焉才是。然而,看清了刘焉本性的董扶,却选择了沉默不语。
刘焉自然不会就此罢休,董扶不替他说话,他就自己找机会。不过,对于散播流言一事,刘焉还是难免有几分心虚的,因此,他也就不好像刘表那样,主动站出来请缨了。
好在,刘焉身为太常,最近又在负责祈福禳灾之事,有的机会面见刘宏。这一日,刘焉向刘宏禀告了最近举行的几场祭典的情况之后,刘宏高兴之于,顺口就跟刘焉聊起了其他的事情。
其实,刘宏与刘焉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话题可谈。刘宏喜好的那些东西,什么经营产业,聚敛财物,歌舞百戏甚至是房中秘戏,又怎么能和刘焉谈起呢?唯一比较高大上的诗赋文艺,又因被鸿都门待诏给坏了名声,刘焉也得顾忌自己的名声,不好陪着刘宏聊这些,免得传出去落下个幸臣之名。
因此,刘宏只好跟刘焉谈谈时政。尽管对于刘宏来说,这也并不是什么好话题,身为皇帝,却把天下治理得灾害频发,叛乱四起,刘宏本能的就对朝政有一种逃避的心态。
但是今天,刘焉一心想要讨刘宏的欢心,因此,说话的时候,难得句句都不露声色的维护着刘宏。见刘焉如此配合,刘宏也就乘机将胸中的苦水往出倒了一倒。
刘宏抱怨的,无非就是四方叛乱频起,闹得他不能安心,而地方上的官员,也一个个昏庸无能,讨贼不利,纵容得叛贼不可收拾。
刘焉一听,心道机会来了,赶忙道:“陛下所言甚是,如今地方上的许多官员,一个个贪浊过甚,辜负圣恩,一味的盘剥治下的百姓,才闹得天下叛乱四起。陛下,依臣之见,想要安定地方,必须得选朝中清廉正直的大臣,去地方上担任州郡的长官,才能使地方平靖安定。”
刘宏一听刘焉把责任都推到地方官员身上去了,心里自然十分受用。对于刘焉的建议,刘宏听后倒也有几分心动。刘宏虽然任性,却并不糊涂,他也清楚,那些从自己这里买了官职的,或者走了自己身边诸常侍、黄门路子的官员,大多都是些既无品行又没本事的家伙。而朝中那些清廉正直的大臣,尽管也有只擅清谈,不通实务之辈,但同样有卢植这样德才兼具的能臣。
只是,刘宏对于如今的朝政,持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天下略略太平了,他便放纵一点,天下乱得有点不可收拾了,他就收敛一点。
如今,虽说荥阳之乱与凉州之乱都已经被平定了,可对太平道、黄巾军心有余悸的刘宏,却一点不敢小看了益州的米贼。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异族的叛乱,甚至是入侵,对自己的皇位并没有根本性的威胁(在五胡乱华之前,还没有胡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先例,故而刘宏才有这种想法);可是,农民起义就完全不同了,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光武帝,可都是趁着农民起义,才在乱世当中出头、崛起,最终夺得了天下,这可对皇位有着致命的威胁啊!
所以,刘宏心中暗下决定——先暂时收敛了一年半载,按照刘焉的建议,任命一些清名重臣,担任州郡的主官。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让这些重臣外出担任刺史、太守之职,未免会给人们一种贬斥大臣的感觉。虽说在汉代,朝廷的九卿、列卿转任太守,算不上是降级,但在朝中为官,毕竟离皇帝更近,更有机会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份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想到这里,刘宏只能将心中的疑虑,再说与刘焉,请他帮自己参详一二。而刘焉听了之后,眼中精光毕现,赶忙低下头来,接着行礼、回答来做掩饰:“臣以为,刺史位卑权轻,昔日设立此职,不过是为了监察地方而已。如今,天下叛乱四起,经常需要刺史领兵平叛。然而,兵者,国之重事也,古之命将,必先筑坛会众,赐白旄黄钺、印绶兵符,以宣示威仪,然后方能威行令肃。如今,刺史秩不过六百石,位卑而权轻,恐怕很难胜方面之任。”
刘焉的这番话,可谓虚实参半,一方面,刺史的职责,明文规定的,的确只有案“六条”问事,监察地方这一项,品秩也确实很低,说其“卑微权轻”并不为过;但另一方面,在东汉,刺史的职权,早就或明或暗的扩大了许多,虽然品秩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地位,已然位居太守之上了。
在东汉,诏书中提到刺史与太守的时候,必云“刺史、两千石”,在礼教森严,十分讲究尊卑秩序的古代,诏书中出现的官职排位,绝不是随意而为的——即便是到了今天,在各种大会上,七长老的排名先后,可是万万不能弄错的。刺史在诏书中的排名,位于两千石之前,这就是刺史的实际地位,已经位居太守、国相之上的表现。
然而,这种地位的提升,更像是一种“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之下,刺史的职权到底能有多大,完全取决于刺史本人的威望和手段,厉害的刺史,能把州中的太守、县令,吓得主动辞官避让,而一般的刺史,那就只能老老实实的行使自己的监察之权了。
所以,刘焉一再强调刺史“位卑权轻”,倒还真把刘宏给忽悠住了,一时间,刘宏还果真觉得,刺史的品秩太低,职权有限,无法胜平叛之任。
“卿可有良策?”刘宏只能向刘焉问计了。
“书曰:咨十有二牧,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上古之时,舜帝于天下设立十二牧,镇守地方。前汉之时,朝廷亦曾改刺史为州牧,品秩两千石。因此,臣斗胆建议,请陛下恢复州牧之职,授予其方面之任、专杀之权,如此,方能尽快的平定叛乱,使天下归于安靖。”刘焉答道。
刘焉建议恢复州牧制度,倒也不完全是出于蓄谋。只是州牧制度早就在他心里酝酿了很长时间了,如今见刘宏问到了这个话题,自己刚好有合适的机会可以推出这个想法,刘焉这才顺水推舟的说了出来。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会有一个理想国,有了理想国,自然也会滋生出一套理想中的官职制度来,据后世的考证,大名鼎鼎的《周礼》,其实并不是周公姬旦所作,而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委托周公的名义,自行构想出的一套“理想制度”。
刘焉自然也有这方面的构想,只不过在以前,这些构想更多是刘焉的自娱自乐而已,而州牧制度的提出,也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但是,身为皇帝,刘宏对一切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警惕。赋予了专杀之权的州牧,那可就真的成了一州的最高长官,权势在某种程度上,比起西汉初期的藩王,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设立了州牧,朝廷还能控制得住地方吗?
似乎是看出了刘宏的疑虑,刘焉再次进言:“陛下,州牧权重,自然不能每个州部都设立,应当首先在那些边远的和有叛乱的州部设立州牧一... -->>
第八十六章设立州牧
各人的心思暂且不提。随后,刘宏立刻更改了任命,下诏免去刘表的监军使者一职,仍以侍御史的身份,前去犒劳慰问正在班师还朝途中的太尉张温。
至于新的监军使者,刘宏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本来,按理说,此时董扶就该主动出面,向刘宏举荐刘焉才是。然而,看清了刘焉本性的董扶,却选择了沉默不语。
刘焉自然不会就此罢休,董扶不替他说话,他就自己找机会。不过,对于散播流言一事,刘焉还是难免有几分心虚的,因此,他也就不好像刘表那样,主动站出来请缨了。
好在,刘焉身为太常,最近又在负责祈福禳灾之事,有的机会面见刘宏。这一日,刘焉向刘宏禀告了最近举行的几场祭典的情况之后,刘宏高兴之于,顺口就跟刘焉聊起了其他的事情。
其实,刘宏与刘焉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话题可谈。刘宏喜好的那些东西,什么经营产业,聚敛财物,歌舞百戏甚至是房中秘戏,又怎么能和刘焉谈起呢?唯一比较高大上的诗赋文艺,又因被鸿都门待诏给坏了名声,刘焉也得顾忌自己的名声,不好陪着刘宏聊这些,免得传出去落下个幸臣之名。
因此,刘宏只好跟刘焉谈谈时政。尽管对于刘宏来说,这也并不是什么好话题,身为皇帝,却把天下治理得灾害频发,叛乱四起,刘宏本能的就对朝政有一种逃避的心态。
但是今天,刘焉一心想要讨刘宏的欢心,因此,说话的时候,难得句句都不露声色的维护着刘宏。见刘焉如此配合,刘宏也就乘机将胸中的苦水往出倒了一倒。
刘宏抱怨的,无非就是四方叛乱频起,闹得他不能安心,而地方上的官员,也一个个昏庸无能,讨贼不利,纵容得叛贼不可收拾。
刘焉一听,心道机会来了,赶忙道:“陛下所言甚是,如今地方上的许多官员,一个个贪浊过甚,辜负圣恩,一味的盘剥治下的百姓,才闹得天下叛乱四起。陛下,依臣之见,想要安定地方,必须得选朝中清廉正直的大臣,去地方上担任州郡的长官,才能使地方平靖安定。”
刘宏一听刘焉把责任都推到地方官员身上去了,心里自然十分受用。对于刘焉的建议,刘宏听后倒也有几分心动。刘宏虽然任性,却并不糊涂,他也清楚,那些从自己这里买了官职的,或者走了自己身边诸常侍、黄门路子的官员,大多都是些既无品行又没本事的家伙。而朝中那些清廉正直的大臣,尽管也有只擅清谈,不通实务之辈,但同样有卢植这样德才兼具的能臣。
只是,刘宏对于如今的朝政,持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天下略略太平了,他便放纵一点,天下乱得有点不可收拾了,他就收敛一点。
如今,虽说荥阳之乱与凉州之乱都已经被平定了,可对太平道、黄巾军心有余悸的刘宏,却一点不敢小看了益州的米贼。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异族的叛乱,甚至是入侵,对自己的皇位并没有根本性的威胁(在五胡乱华之前,还没有胡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先例,故而刘宏才有这种想法);可是,农民起义就完全不同了,无论是高祖皇帝,还是光武帝,可都是趁着农民起义,才在乱世当中出头、崛起,最终夺得了天下,这可对皇位有着致命的威胁啊!
所以,刘宏心中暗下决定——先暂时收敛了一年半载,按照刘焉的建议,任命一些清名重臣,担任州郡的主官。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让这些重臣外出担任刺史、太守之职,未免会给人们一种贬斥大臣的感觉。虽说在汉代,朝廷的九卿、列卿转任太守,算不上是降级,但在朝中为官,毕竟离皇帝更近,更有机会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份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想到这里,刘宏只能将心中的疑虑,再说与刘焉,请他帮自己参详一二。而刘焉听了之后,眼中精光毕现,赶忙低下头来,接着行礼、回答来做掩饰:“臣以为,刺史位卑权轻,昔日设立此职,不过是为了监察地方而已。如今,天下叛乱四起,经常需要刺史领兵平叛。然而,兵者,国之重事也,古之命将,必先筑坛会众,赐白旄黄钺、印绶兵符,以宣示威仪,然后方能威行令肃。如今,刺史秩不过六百石,位卑而权轻,恐怕很难胜方面之任。”
刘焉的这番话,可谓虚实参半,一方面,刺史的职责,明文规定的,的确只有案“六条”问事,监察地方这一项,品秩也确实很低,说其“卑微权轻”并不为过;但另一方面,在东汉,刺史的职权,早就或明或暗的扩大了许多,虽然品秩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地位,已然位居太守之上了。
在东汉,诏书中提到刺史与太守的时候,必云“刺史、两千石”,在礼教森严,十分讲究尊卑秩序的古代,诏书中出现的官职排位,绝不是随意而为的——即便是到了今天,在各种大会上,七长老的排名先后,可是万万不能弄错的。刺史在诏书中的排名,位于两千石之前,这就是刺史的实际地位,已经位居太守、国相之上的表现。
然而,这种地位的提升,更像是一种“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之下,刺史的职权到底能有多大,完全取决于刺史本人的威望和手段,厉害的刺史,能把州中的太守、县令,吓得主动辞官避让,而一般的刺史,那就只能老老实实的行使自己的监察之权了。
所以,刘焉一再强调刺史“位卑权轻”,倒还真把刘宏给忽悠住了,一时间,刘宏还果真觉得,刺史的品秩太低,职权有限,无法胜平叛之任。
“卿可有良策?”刘宏只能向刘焉问计了。
“书曰:咨十有二牧,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上古之时,舜帝于天下设立十二牧,镇守地方。前汉之时,朝廷亦曾改刺史为州牧,品秩两千石。因此,臣斗胆建议,请陛下恢复州牧之职,授予其方面之任、专杀之权,如此,方能尽快的平定叛乱,使天下归于安靖。”刘焉答道。
刘焉建议恢复州牧制度,倒也不完全是出于蓄谋。只是州牧制度早就在他心里酝酿了很长时间了,如今见刘宏问到了这个话题,自己刚好有合适的机会可以推出这个想法,刘焉这才顺水推舟的说了出来。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会有一个理想国,有了理想国,自然也会滋生出一套理想中的官职制度来,据后世的考证,大名鼎鼎的《周礼》,其实并不是周公姬旦所作,而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委托周公的名义,自行构想出的一套“理想制度”。
刘焉自然也有这方面的构想,只不过在以前,这些构想更多是刘焉的自娱自乐而已,而州牧制度的提出,也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但是,身为皇帝,刘宏对一切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警惕。赋予了专杀之权的州牧,那可就真的成了一州的最高长官,权势在某种程度上,比起西汉初期的藩王,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设立了州牧,朝廷还能控制得住地方吗?
似乎是看出了刘宏的疑虑,刘焉再次进言:“陛下,州牧权重,自然不能每个州部都设立,应当首先在那些边远的和有叛乱的州部设立州牧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