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开元天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明皇缓缓地说:“让他把他父亲送回原籍安葬吧。”
“是。”
“棺椁就叫这里的县令置办,要用上好的材木,用驿车运送。”
“走那条路呢?”
“洛阳大道。”
明皇并没有因为这个凶耗打消了祭祀泰山之意,张说这才放了心,一揖到地:“微臣代贾昌谢陛下恩惠。”
张说走了,明皇还是没有睡意,在烘笼边独坐,一直坐到了夜半时分。风势更加猛烈,房屋似乎都被风撼动,门框窗棂“咯吱吱”地作响,仿佛已经不胜风力。烛火摇曳,房中时暗时明。猛然间,一股烈风“忽”地一下推开了房门,烛火剧烈地闪烁了几下,一齐熄灭了,房中顿时一遍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高力士摸索着,过去准备点亮蜡烛,影影绰绰地,却见明皇立起身,一径走出门去。高力士赶紧跟了出去。他不知道明皇要做什么,也不敢上前阻拦,只有跟在他的身后,注视他的一举一动。
走到了廊下,明皇站住了,风狠命地撕扯着他的衣襟,摇撼着他的身体,明皇一动不动地立着,仰面对着高高耸立的泰山巍峨的剪影,在心中暗自祈祷:李隆基自登帝位以来,历时一十二载,蒙上天佑助,国家日渐昌盛,天下黎民安康乐业。此次封禅泰山,不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蒸黎祈福。如果李隆基治理天下不力,不配来封禅泰山,请上苍降罪于李隆基一人一身。如果是随侍而来的人中有人不配祭祀,也请降罪于李隆基一人一身。上天,随我东巡的兵士有五千之众,马匹也有数千乘之多,他们实在不堪冻馁,如果上天体察李隆基的一遍诚心,就请暂停烈风巨寒,容李隆基登山封禅,求得河晏海清,大唐百姓永无饥寒。
不知是不是明皇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刚交丑时,风停云开,稀疏的星斗在云间明明灭灭,闪闪烁烁。山间的疏林也恢复了宁静,偶尔有几声梦呓般的鸟鸣从林间传出,渐渐地消散在夜色之中。
黎明到来时,积压在天上厚重的云层被一夜大风吹散,天空碧澄如洗,几朵浮云,悠悠地飘向了天边,停留在天地之间,静静地迎候一轮旭日冉冉上升。泰山接天拔地,巍然而立,山峦间捧出了一轮朝阳,天地间金晃晃一遍。
风和日暖,祭天大典在封祀坛举行,明皇袍服冕旒,登上了祭坛,将五谷和六畜奉于坛上,敬献于天神。
张说存有一份私心,因为依照祖制,登上岱顶的人除三公之外,所有官员都能上升一级。为了照顾亲信和子侄,他将随侍登封的人员早已选定,多是两省录事以及主书、自己的亲戚还有与他亲近的一些官员。这份名册引得众人议论纷纷,却没有人敢于出头提出异议,个个都敢怒而不敢言。
张九龄看过这个名册,心中颇是不安。他私下里规劝张说:“兄长,封禅事关国体,是千年一遇的大事,应选用清流高品随圣上上山,小弟担心天下人看到这个名册,会大失所望。希望您能及早纠正,免遭物议。”
张说却大大咧咧地说:“名册已经定下来了,呈给圣上预览,他也并没有异议。那些嘴长的人荒唐无忌的议论,不值得理会,要说,就由他说个够,嘴长在他身上,封又封不住,看他能把老夫如何!”
张九龄说不动张说改弦更张,只得作罢。
十二月二十七日,艳阳高照,泰山上彩霞缭绕,和风氤氲。明皇昨晚殷殷斋戒沐浴,日出之后,他身着吉服,率领重臣和礼官缓步登上了岱顶。仪仗和护卫们驻守在山下,队伍绵延了一百多里。
岱顶之上,矗立着一座“朝觐坛”。“朝觐坛”比“封祀坛”更为宏伟,四面筑有丹墀,玉石栏杆上雕着云龙及麋鹿麒麟等瑞兽。礼部尚书苏颋宣告大典开始,于是,丝竹管弦齐鸣,祭坛四周的彩旗随风猎猎飘动。明皇捧着“玉策”,上了朝觐坛,念了祭文,将玉策封于坛上。礼毕,明皇下了祭坛,皇太子李嗣谦已蒙父皇赐名李瑛,登坛亚献。他奉了五谷和六畜,对着玉皇顶行三叩九拜大礼,亚献结束。百僚和皇亲们跪于祭坛四周,山呼万岁。雷鸣般的喊声从山上传到了山下,山下的群僚和皇亲国戚们也齐声高喊。其中,外国使臣和酋长们的声音尤其突出,他们操着生硬的汉语,高声大喊:“万岁,万岁,唐王万岁!”
明皇再次升坛,笑容可掬,接受了群臣和皇亲国戚们的祝贺,然后,携着太子的手,步下了祭坛。
第三日,在“社首坛”祭祀地神。同样献了五谷六畜,将从长安运来的泥土布于坛周,请地神保佑长安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日封禅,圆满成功,明皇大喜,在御帐内再次接受百官和皇亲们朝贺。高力士宣旨:大赦天下,流人未还者放还,内外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赐一阶,随驾登山者封赐一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序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止伐薪采药。
兴犹未尽,明皇又亲笔撰写了一篇《祭泰山铭》,在岱顶大观峰勒石纪念。张说撰《封祀坛颂》,礼部尚书苏颋写《朝觐坛颂》,源乾曜撰写《社首坛颂》,三篇文章也刻在峰顶,以纪念封禅盛事。
铭文刻在了泰山,大队人马返回了长安。明皇在麟德殿大宴群臣,戏班在席前献唱。一个绯衣官员大呼小叫大声喊好,吸引了明皇的目光,定睛一看,那人是张说的女婿郑镒。明皇有些诧异,招过郑镒来,问道:“朕记得你原先穿的是九品朝服,怎么几日不见,就穿上了五品服色了?”
郑镒正是仰仗了岳丈的提携,借了封禅泰山的东风,才由九品小官越级升为了五品。穿着五品服色洋洋得意,却不料被明皇看见,对着明皇疑问的目光,他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戏子黄幡绰对这一切心知肚明,过来扯着郑镒的衣袖,笑嘻嘻地对明皇说道:“圣上有所不知,这全仰仗的是泰山的功劳啊!”
bsp; 明皇缓缓地说:“让他把他父亲送回原籍安葬吧。”
“是。”
“棺椁就叫这里的县令置办,要用上好的材木,用驿车运送。”
“走那条路呢?”
“洛阳大道。”
明皇并没有因为这个凶耗打消了祭祀泰山之意,张说这才放了心,一揖到地:“微臣代贾昌谢陛下恩惠。”
张说走了,明皇还是没有睡意,在烘笼边独坐,一直坐到了夜半时分。风势更加猛烈,房屋似乎都被风撼动,门框窗棂“咯吱吱”地作响,仿佛已经不胜风力。烛火摇曳,房中时暗时明。猛然间,一股烈风“忽”地一下推开了房门,烛火剧烈地闪烁了几下,一齐熄灭了,房中顿时一遍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高力士摸索着,过去准备点亮蜡烛,影影绰绰地,却见明皇立起身,一径走出门去。高力士赶紧跟了出去。他不知道明皇要做什么,也不敢上前阻拦,只有跟在他的身后,注视他的一举一动。
走到了廊下,明皇站住了,风狠命地撕扯着他的衣襟,摇撼着他的身体,明皇一动不动地立着,仰面对着高高耸立的泰山巍峨的剪影,在心中暗自祈祷:李隆基自登帝位以来,历时一十二载,蒙上天佑助,国家日渐昌盛,天下黎民安康乐业。此次封禅泰山,不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蒸黎祈福。如果李隆基治理天下不力,不配来封禅泰山,请上苍降罪于李隆基一人一身。如果是随侍而来的人中有人不配祭祀,也请降罪于李隆基一人一身。上天,随我东巡的兵士有五千之众,马匹也有数千乘之多,他们实在不堪冻馁,如果上天体察李隆基的一遍诚心,就请暂停烈风巨寒,容李隆基登山封禅,求得河晏海清,大唐百姓永无饥寒。
不知是不是明皇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刚交丑时,风停云开,稀疏的星斗在云间明明灭灭,闪闪烁烁。山间的疏林也恢复了宁静,偶尔有几声梦呓般的鸟鸣从林间传出,渐渐地消散在夜色之中。
黎明到来时,积压在天上厚重的云层被一夜大风吹散,天空碧澄如洗,几朵浮云,悠悠地飘向了天边,停留在天地之间,静静地迎候一轮旭日冉冉上升。泰山接天拔地,巍然而立,山峦间捧出了一轮朝阳,天地间金晃晃一遍。
风和日暖,祭天大典在封祀坛举行,明皇袍服冕旒,登上了祭坛,将五谷和六畜奉于坛上,敬献于天神。
张说存有一份私心,因为依照祖制,登上岱顶的人除三公之外,所有官员都能上升一级。为了照顾亲信和子侄,他将随侍登封的人员早已选定,多是两省录事以及主书、自己的亲戚还有与他亲近的一些官员。这份名册引得众人议论纷纷,却没有人敢于出头提出异议,个个都敢怒而不敢言。
张九龄看过这个名册,心中颇是不安。他私下里规劝张说:“兄长,封禅事关国体,是千年一遇的大事,应选用清流高品随圣上上山,小弟担心天下人看到这个名册,会大失所望。希望您能及早纠正,免遭物议。”
张说却大大咧咧地说:“名册已经定下来了,呈给圣上预览,他也并没有异议。那些嘴长的人荒唐无忌的议论,不值得理会,要说,就由他说个够,嘴长在他身上,封又封不住,看他能把老夫如何!”
张九龄说不动张说改弦更张,只得作罢。
十二月二十七日,艳阳高照,泰山上彩霞缭绕,和风氤氲。明皇昨晚殷殷斋戒沐浴,日出之后,他身着吉服,率领重臣和礼官缓步登上了岱顶。仪仗和护卫们驻守在山下,队伍绵延了一百多里。
岱顶之上,矗立着一座“朝觐坛”。“朝觐坛”比“封祀坛”更为宏伟,四面筑有丹墀,玉石栏杆上雕着云龙及麋鹿麒麟等瑞兽。礼部尚书苏颋宣告大典开始,于是,丝竹管弦齐鸣,祭坛四周的彩旗随风猎猎飘动。明皇捧着“玉策”,上了朝觐坛,念了祭文,将玉策封于坛上。礼毕,明皇下了祭坛,皇太子李嗣谦已蒙父皇赐名李瑛,登坛亚献。他奉了五谷和六畜,对着玉皇顶行三叩九拜大礼,亚献结束。百僚和皇亲们跪于祭坛四周,山呼万岁。雷鸣般的喊声从山上传到了山下,山下的群僚和皇亲国戚们也齐声高喊。其中,外国使臣和酋长们的声音尤其突出,他们操着生硬的汉语,高声大喊:“万岁,万岁,唐王万岁!”
明皇再次升坛,笑容可掬,接受了群臣和皇亲国戚们的祝贺,然后,携着太子的手,步下了祭坛。
第三日,在“社首坛”祭祀地神。同样献了五谷六畜,将从长安运来的泥土布于坛周,请地神保佑长安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日封禅,圆满成功,明皇大喜,在御帐内再次接受百官和皇亲们朝贺。高力士宣旨:大赦天下,流人未还者放还,内外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赐一阶,随驾登山者封赐一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序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止伐薪采药。
兴犹未尽,明皇又亲笔撰写了一篇《祭泰山铭》,在岱顶大观峰勒石纪念。张说撰《封祀坛颂》,礼部尚书苏颋写《朝觐坛颂》,源乾曜撰写《社首坛颂》,三篇文章也刻在峰顶,以纪念封禅盛事。
铭文刻在了泰山,大队人马返回了长安。明皇在麟德殿大宴群臣,戏班在席前献唱。一个绯衣官员大呼小叫大声喊好,吸引了明皇的目光,定睛一看,那人是张说的女婿郑镒。明皇有些诧异,招过郑镒来,问道:“朕记得你原先穿的是九品朝服,怎么几日不见,就穿上了五品服色了?”
郑镒正是仰仗了岳丈的提携,借了封禅泰山的东风,才由九品小官越级升为了五品。穿着五品服色洋洋得意,却不料被明皇看见,对着明皇疑问的目光,他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戏子黄幡绰对这一切心知肚明,过来扯着郑镒的衣袖,笑嘻嘻地对明皇说道:“圣上有所不知,这全仰仗的是泰山的功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