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开元天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衷地赞许道:“太白的诗文,下官从前屡屡拜读,每每感到大惑不解:他胸中究竟藏了多少锦绣文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足以令人有齿颊生香振聋发聩之感。咏山水使人身临其境,叹流年使人长长太息,杜少陵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下官还要为他添上两行续貂之两:锦心藏绣文,大唐第一人。”
“妾身代太白谢过崔大人。”
“听说他此时在浔阳狱中,还好吧?”
宗氏起身施礼,一面啜泣不已:“太白早年就立志要以身许国,为了实现夙愿,为了报效国家,才误入了永王幕府。妾身闻听,涉及永王一案之人,朝廷要治以重罪,只恐他此番性命难保,因此,妾身才赧颜来求告于大人,求崔大人千万垂怜,救太白活命,妾身先代丈夫致谢了。”
崔涣也站起身来,慨然地说:“太白一去,锦绣文章也必将随之而去,这岂不是我大唐一大憾事,就为了日后能长久拜读他的诗文,下官也不能坐视。”他说:“夫人请勿啼哭,宋若思现领三千吴地兵马,驻防于浔阳一带,下官这就修书一封,请宋若思即刻救太白脱身樊笼。”
宗氏千恩万谢,看着崔涣写了书信,并派人立即送去了浔阳。宗氏本想去浔阳迎候李白,可是,连日奔波,疲累不堪,突发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崔涣差人把她送回了庐山居所。
李白在浔阳狱中翘首盼望。那天,狱卒来打开了牢门,一名器宇轩昂的将军立在庭院之中,见到李白,拱手道:“下官宋若思,久慕太白先生大名,今受崔涣大人之托,特来迎太白先生出狱。”
恍惚之中,李白又如同身在梦境之中,定了定心神,他才知道自家不是在做梦,举步出了牢门,对宋若思恭行大礼:“李白谢过崔大人和宋大人再造之恩,深恩大德,李白永世不忘。”
“太白先生天下奇才,宋某仰慕已久,今后,就请太白先生屈尊在宋某幕府,宋某也好随时请教。”
自此,李白就留在了宋若思左右。宋若思对他十分敬重,出则同行,入则同座,饮则同席,敬如上宾。遇到重大军务政务,必定请李白一同商榷。蹉跎半生,李白得遇知音,也竭尽全力,为宋若思出谋划策。交往之间,宋若思感觉李白饱读诗书,广有阅历,的确胸藏远见卓识,对他越发钦敬。
一日,宋若思邀李白一同宴饮。席间,宋若思说起:“相交数月,下官方知太白先生身怀雄才大略,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物,在下官这里低就,真正是屈才了。下官都深为太白先生抱不平。”
李白苦笑道:“少年气盛时,在下确有经天纬地的抱负,可惜屡屡碰壁,早就打消了那些念头。”
“下官知道,太白先生在天宝年间曾入朝为官,因狂放不羁,得罪了权贵。于今,时过境迁,新皇在位,又逢天下大乱,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也是先生施展抱负才干的大好时机。下官愿向朝廷举荐先生。”
“戴罪之身,不好作非分之想。”
“不知者,不为罪!先生入永王幕府,并不知他怀有反心,因此才上了他的贼船。今上大量大度,求贤若渴,想必他不会计较这些的。”
一番话说得李白心动,沉吟一阵,他说:“中丞既然如此说,李白倒是愿意试上一试。”
“好,下官文墨不好,还烦请先生以下官名义写一篇荐表,下官替你呈报朝廷。”
“那就先谢过中丞大人了。”
此事非同小可,必须郑重其事。先开始构思,打了腹稿数日,李白才动笔成文。洋洋数百言,急切之心跃然纸上,用的自然是宋若思的语气:臣某闻,天地闭而贤人隐,云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宝初......,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招入禁掖,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协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覆清雪,寻经奏闻。.......臣闻古之诸侯,进贤守上赏,蔽贤受明戮。......臣所管李白,实审无辜,怀经济之才,执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霑,四海称屈。伏惟陛下大明广运,至道无偏,收其稀世之英,以为清明之宝.......。
荐表送出,李白翘首以盼。既然已是五十有七,李白深知自己已是时日无多。能否将平生襟怀付诸于实现,可能就只有这一次机会了。静夜时分,他半醒半睡,依稀觉得自己正置身在兴庆宫中的沉香亭畔,明皇拥着杨贵妃坐在亭上,二人的目光,还有在场所有的人,有重臣、有皇亲,有宦官、有宫女,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投射在他的身上,他已然是醺醺大醉,却挡不住文思泉涌,美人、鲜花,两相欢悦,他以鲜花喻美人,又以美人媲鲜花,春风拂槛,春阳娇媚,一支笔,写尽了春光无限,写尽了美人如花。可是,所有的人也许都不知道,他不愿写这些风花雪月,他不愿写这些儿女风情,他惟愿笔下流出的是征讨蛮夷的檄文,是治国安民的一个个宏论。是辅佐明君的一道道策文。天宇之高,大地之阔,却没有一个燕王能为他筑起一座黄金台,让他匡世济民,一展身手。
等来等去,一直没有等到进京觐见的旨意。宋若思太过于乐观,他哪里知道,宣帝深恨永王在他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伤透了他的心。另外,宣帝还抱有一个念头:永王自幼就与他情同父子,不至于反叛于他,擅自东巡,一定是因为永王身边的谋士挑唆而为。宣帝睚眦必报,不肯饶过永王幕府的任何人。留了李白一条性命,已经是网开一面法外开恩了。
由衷地赞许道:“太白的诗文,下官从前屡屡拜读,每每感到大惑不解:他胸中究竟藏了多少锦绣文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足以令人有齿颊生香振聋发聩之感。咏山水使人身临其境,叹流年使人长长太息,杜少陵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下官还要为他添上两行续貂之两:锦心藏绣文,大唐第一人。”
“妾身代太白谢过崔大人。”
“听说他此时在浔阳狱中,还好吧?”
宗氏起身施礼,一面啜泣不已:“太白早年就立志要以身许国,为了实现夙愿,为了报效国家,才误入了永王幕府。妾身闻听,涉及永王一案之人,朝廷要治以重罪,只恐他此番性命难保,因此,妾身才赧颜来求告于大人,求崔大人千万垂怜,救太白活命,妾身先代丈夫致谢了。”
崔涣也站起身来,慨然地说:“太白一去,锦绣文章也必将随之而去,这岂不是我大唐一大憾事,就为了日后能长久拜读他的诗文,下官也不能坐视。”他说:“夫人请勿啼哭,宋若思现领三千吴地兵马,驻防于浔阳一带,下官这就修书一封,请宋若思即刻救太白脱身樊笼。”
宗氏千恩万谢,看着崔涣写了书信,并派人立即送去了浔阳。宗氏本想去浔阳迎候李白,可是,连日奔波,疲累不堪,突发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崔涣差人把她送回了庐山居所。
李白在浔阳狱中翘首盼望。那天,狱卒来打开了牢门,一名器宇轩昂的将军立在庭院之中,见到李白,拱手道:“下官宋若思,久慕太白先生大名,今受崔涣大人之托,特来迎太白先生出狱。”
恍惚之中,李白又如同身在梦境之中,定了定心神,他才知道自家不是在做梦,举步出了牢门,对宋若思恭行大礼:“李白谢过崔大人和宋大人再造之恩,深恩大德,李白永世不忘。”
“太白先生天下奇才,宋某仰慕已久,今后,就请太白先生屈尊在宋某幕府,宋某也好随时请教。”
自此,李白就留在了宋若思左右。宋若思对他十分敬重,出则同行,入则同座,饮则同席,敬如上宾。遇到重大军务政务,必定请李白一同商榷。蹉跎半生,李白得遇知音,也竭尽全力,为宋若思出谋划策。交往之间,宋若思感觉李白饱读诗书,广有阅历,的确胸藏远见卓识,对他越发钦敬。
一日,宋若思邀李白一同宴饮。席间,宋若思说起:“相交数月,下官方知太白先生身怀雄才大略,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物,在下官这里低就,真正是屈才了。下官都深为太白先生抱不平。”
李白苦笑道:“少年气盛时,在下确有经天纬地的抱负,可惜屡屡碰壁,早就打消了那些念头。”
“下官知道,太白先生在天宝年间曾入朝为官,因狂放不羁,得罪了权贵。于今,时过境迁,新皇在位,又逢天下大乱,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也是先生施展抱负才干的大好时机。下官愿向朝廷举荐先生。”
“戴罪之身,不好作非分之想。”
“不知者,不为罪!先生入永王幕府,并不知他怀有反心,因此才上了他的贼船。今上大量大度,求贤若渴,想必他不会计较这些的。”
一番话说得李白心动,沉吟一阵,他说:“中丞既然如此说,李白倒是愿意试上一试。”
“好,下官文墨不好,还烦请先生以下官名义写一篇荐表,下官替你呈报朝廷。”
“那就先谢过中丞大人了。”
此事非同小可,必须郑重其事。先开始构思,打了腹稿数日,李白才动笔成文。洋洋数百言,急切之心跃然纸上,用的自然是宋若思的语气:臣某闻,天地闭而贤人隐,云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宝初......,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招入禁掖,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协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覆清雪,寻经奏闻。.......臣闻古之诸侯,进贤守上赏,蔽贤受明戮。......臣所管李白,实审无辜,怀经济之才,执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霑,四海称屈。伏惟陛下大明广运,至道无偏,收其稀世之英,以为清明之宝.......。
荐表送出,李白翘首以盼。既然已是五十有七,李白深知自己已是时日无多。能否将平生襟怀付诸于实现,可能就只有这一次机会了。静夜时分,他半醒半睡,依稀觉得自己正置身在兴庆宫中的沉香亭畔,明皇拥着杨贵妃坐在亭上,二人的目光,还有在场所有的人,有重臣、有皇亲,有宦官、有宫女,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投射在他的身上,他已然是醺醺大醉,却挡不住文思泉涌,美人、鲜花,两相欢悦,他以鲜花喻美人,又以美人媲鲜花,春风拂槛,春阳娇媚,一支笔,写尽了春光无限,写尽了美人如花。可是,所有的人也许都不知道,他不愿写这些风花雪月,他不愿写这些儿女风情,他惟愿笔下流出的是征讨蛮夷的檄文,是治国安民的一个个宏论。是辅佐明君的一道道策文。天宇之高,大地之阔,却没有一个燕王能为他筑起一座黄金台,让他匡世济民,一展身手。
等来等去,一直没有等到进京觐见的旨意。宋若思太过于乐观,他哪里知道,宣帝深恨永王在他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伤透了他的心。另外,宣帝还抱有一个念头:永王自幼就与他情同父子,不至于反叛于他,擅自东巡,一定是因为永王身边的谋士挑唆而为。宣帝睚眦必报,不肯饶过永王幕府的任何人。留了李白一条性命,已经是网开一面法外开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