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苏美尔人之谜

    西亚地区是人类最早走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苏美尔人则是最先在西亚创造辉煌远古文明的民族。然而,这一与周围民族截然不同的民族,究竟来自何方?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期间就来到这里,并且创立了辉煌的两河流域文明。

    1835年,位于现今伊朗的克尔曼沙阿东的贝希斯屯浮雕石刻文字吸引了英国军官罗林森的注意。此后,德国哥廷根大学希腊文教授格罗特芬德释读了一篇铭文中40个楔形文字中的八个字,运用这八个字读出了石刻上三个国王的名字。1848年到1879年,欧洲人雷雅德在库云吉克附近挖掘出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绒的遗址,庞大的宫殿、宽阔的马路、坚固的城墙让人惊叹。他们共发掘出两万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五万多件各式文物,这些重大发现为进一步了解两河流域古代文明打下了基础。

    1899年,考古学家科尔维德在卡色尔堡遗址的土丘上发现了巴比伦城遗址。“巴比伦”本意为“神之门”,经过考证,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最大城市,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后来,另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更加古老的文明遗址——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些考古发掘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到了公元前3000年,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秆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笔道呈现楔形。最初,楔形文字被刻成直行,后来逐渐演变成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的刻写方式。

    苏美尔人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将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全年分成12个月,六个月为29天,六个月为30天,每年计354天,逢闰月加以调整。

    然而,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民族却是一个外来的民族,他们的长相、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与他们的邻居截然不同。

    苏美尔人喜欢在平原上堆起土丘,然后在土丘上面建起神庙。苏美尔的富人们也常在山顶上建起堡垒或大厦,甚至在苏美尔人消亡多年后,犹太人来到巴比伦时,仍会看到这些矗立在绿色平原上的奇怪矮丘。这表明苏美尔人可能原先居住在山林中,后来,他们虽然为了追求肥沃的土地而离开山林,却并没有抛弃他们的习俗,仍然在平原上堆筑起无数小山般的矮丘。

    在苏美尔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圆柱形的印章。它们大多由贵重的金属或玉石制成,印章外壁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样的印章在印度河流域也曾大量发现,这似乎表明苏美尔文明与印度河文明存在着某些联系。是苏美尔文明来自南亚印度,还是印度河文明传自西亚呢?苏美尔人的语言与汉语有些相似,含有不少汉语的语音,这是不是表明苏美尔人来自远东呢?

    还有些人认为,如此发达的文明只能来自外星球,这一点可以从苏美尔人的传说中找到证据。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降落到人间的众神子孙,从一些古老的史诗中也能发现类似描写空中飞行的词句段落。

    苏美尔人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也许,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我们会对苏美尔人有更深的了解。

    ■泰国班清文明之谜

    泰国班清文明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他们的科技之谜又如何解释呢?

    班清位于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它只是泰国的一个普通小镇,是个过去所有的历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的一个小镇。一次偶然的机遇,使这个地球上没有标记、鲜为人知的小镇班清名扬天下。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进行社会调查。一天,他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一些奇怪的深红色图案,也有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

    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婵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呢?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碳14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久。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只有1500年。以后又多次测试班清陶片,结果都是一样。难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南亚是一个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考古人员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五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六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这可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

    挖掘工作愈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来。到1986年,班清挖出各种文物18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还有一些用象牙和骨头雕刻的人像,还有用玻璃和次等宝石制作的光彩夺目的珠串。

    经过对挖掘文物的测定,这些珍宝至少已在班清埋藏了5000年之久。同时,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因为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年代大约在5000年前,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发明。过去的历史学家一直认为,5000年前的东南亚人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而青铜器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冶金术是从西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班清的考古发掘,对以往的这种结论将是一个最为有力的挑战。

    最先的研究显示,这里的文明起源于种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业。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中国和中东要早得多。那时,世界各地的文明先发者开始了农耕,有了制作石器的技术。班清人却已经开始用难以想象的几何图案制作手镯、项链、兵器、工具和陶器了。

    班清文化不仅是东南亚,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文化。最初的中东青铜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后来,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时,锡取代了砷,青铜就变成铜与锡的合金。据此,有人认为,班清的青铜文化很可能是世界文化的源泉。人们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文明也许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有人猜测,班清的宝藏的发掘还远未被穷尽,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埃及的帝王谷。这个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

    那么,班清的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古墓、多少珍宝呢?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

    ■摩亨佐·达罗突然消失之谜

    摩亨佐·达罗是沙漠中的奇迹,它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在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它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的呢?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公里处,距卡拉奇约500公里,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境荒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在黄沙漫舞下竟然埋藏着几千年前的繁华都市。

    1921年至1922年间,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干流的沙丘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印章上刻着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牛头,有的像鱼纹,还有的刻画着大象、羊等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几年以后,印度考古学者又在信德地区的一个佛塔下面发现了更多的印章,上面同样刻画着许多象形符号。考古学家以这些印章为线索,追本溯源,经过进一步发掘,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终于露出了端倪。这座“被埋没的城市”,是一个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这一发现堪称古印度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直接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证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当年繁华的城市,现在仅剩下一片片砖瓦残迹。一些被发掘出的珍贵文物表明,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呢?他们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摩亨佐·达罗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难解之谜,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

    世界各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揭开古城的秘密。经一些科学家考证,摩亨佐·达罗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消失是由于猛烈的爆炸和大火导致的。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季在印度河口的一个小岛发现一片古代废墟。所有迹象表明,这个城市是毁于一次突然的灾难。该地区到处是烧熔的黏土和矿物碎片,显示出一种爆炸和大火的痕迹。巨大的爆炸力将古城半径约1000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还有一个明显的爆炸中心。在这个中心,所有建筑都夷为平地。由中心向外延伸,距离越远,破坏程度越轻。

    古印度诗史《摩诃婆罗多》中这样描绘:“突然空中响起巨大的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撕裂天空,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耀眼的火光胜过太阳,还有被割成两半的天空(与通古斯大爆炸相类似)——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

    另外,印度历史上曾经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留下许多“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之类的描述。

    那么,大爆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有人说是自然灾害,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然而,这些说法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后来,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突然的杀害。于是,许多人重新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因而探索摩亨佐·达罗消失的原因仍然前路漫漫。

    ■被火山吞噬的米诺斯文明

    一次火山大爆发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说……

    在爱琴海上有一个名叫桑托林的岛屿,岛上有座桑托林火山。公元前17世纪,桑托林火山南边130公里有个克诺索斯王国,位于克里特岛城镇周围。它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米诺斯文明,为后来希腊大陆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米诺斯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700年前后,克诺索斯毁于地震。后来,人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新建的米诺斯王宫更加宏伟,而其中的迷宫更是闻名天下。

    曾经辉煌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当鼎盛时期,突然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考古学家们考证,是火山喷发淹没了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47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大爆发,并触发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海啸。这次海啸给地中海地区带来巨大灾难,希腊沿海及其岛屿的居民点均遭摧毁,桑托林火山南边130公里的克里特岛上的村镇荡然无存,米诺斯文明消失了,克诺索斯王国不复存在。少数生还的人渡海来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将米诺斯的文字、艺术、先进的技术带到这里,逐渐发展起灿烂的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11世纪时,多利安人南下,迈锡尼文明被毁。于是,克诺索斯王国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而米诺斯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那么,米诺斯文明是怎样的文明?它究竟藏于何处呢?

    英国一位考古学家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带了一支考察队到克里特岛。经过考证,他们判定该岛首府伊腊克林南方七公里的克诺索斯地下掩埋着一座古城。1900年开始发掘,经过八年的工作,清出无数浮土,一座宏伟的宫殿出现在人们面前。

    米诺斯王宫坐落于凯夫拉山麓,整个王宫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入口位于王宫西南部,进了宫门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中心庭院。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据最低估计,总数也在1500间以上。庭院的东侧估计是国王居住部分,有正殿、王后寝室、卫生间、浴室、库房等;西侧有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东南角有阶梯直通山下。

    克诺索斯王宫层层相连,宫室环抱,数不清的门户和数不清的阶梯,加上无数错杂的小走廊,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王宫的建筑结构颇具特色,房屋宽敞,室内室外往往只用几根柱子划分。每一组围着采光天井的房间中,有一个长方形的主要房间,称之为“麦加伦”,意即“正厅”。以后的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卫城等,也都沿用这种“麦加伦”结构。

    各个宫室和廊道上为数众多的壁画,集中代表了米诺斯文明的水平。几千年前留下的彩绘至今未褪,色彩相当鲜艳。颜料都是从植物、矿物和骨螺中提炼的,且在泥壁将干未干时挥毫成画,色彩渗入墙壁,故能经久保存。

    整个克诺索斯王宫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系列的惊叹,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细节设计,无不闪现出克里特人的智慧之光。在一个8000多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创作出如此巨大而完美的建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克诺索斯衰落后,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批大陆城市强盛起来,历史舞台转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克里特文明的许多成就被继承发展。从此,爱琴海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或其他原因,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克里特文明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埃伯拉文化之谜

    埃伯拉人建立了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他们创造的塞姆语至今无人知晓,但他们的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

    1955年,一个叙利亚农民在阿勒颇以南的特尔——马蒂克村附近的沙漠里偶然挖出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狮子和一个盆子,盆上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后,就在此地的黄沙堆下,竟然发现了一个从前未为人知的埃伯拉古国的遗址。

    1962年,22岁的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埃带领一支考古队到叙利亚考察,他们在七年前发现石狮和石盆的地方进行发掘。这里有一个面积为56公顷、高出地面15米的大土包,而在叙利亚平原上出现这种干燥多灰的大土包是罕见的现象。因此,马蒂埃推测,这个大土包下或许埋藏着某种人类遗址。

    经过长时间的挖掘,1968年,马蒂埃发现了一块用玄武石雕成的无头男人像。人像服饰高贵、仪态大方,约属公元前2000年时的遗物。雕像的两肩之间,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有26个字,译作现代文是:“埃伯拉国王伊贝特·利姆把这尊像献给阿斯特尔神殿。”看到埃伯拉这个名字,马蒂埃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1973年,他们果然发现了一个王宫遗址。王宫周围环绕着又高又厚的城墙,尚有15米长的城墙残存着。随后,从遗址里找到的碑牌证实这里确是埃伯拉城,亦即消亡了的埃伯拉古王国的首都。1975年9月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了约15000块泥版文书,又在另外两间房里发现了约16000块泥版文书。这样大量的泥版文书的发现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早已消亡的并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埃伯拉楔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是苏美尔楔形文字演化为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过渡文种。专家们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将其主要内容译编出来。从埃伯拉大量的泥版文书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埃伯拉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到公元前2300年前后达到鼎盛。当时它是一个拥有26万人口的大国,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国势强盛。埃伯拉王国为了控制幼发拉底河流域,与当时另一大强国阿卡德进行过战争,结果被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一世打败,埃伯拉城一度被攻占。数十年后,萨尔贡之孙那拉姆·辛再度攻下埃伯拉城,并将包括王宫在内的整个城市付之一炬。此后,埃伯拉王国几经兴衰,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历史上完全消失了。

    初步考查表明,大多数泥版记载了埃伯拉经济账目,有些泥版是有关外交关系、王族内部和国内事务、宗教和文化事务方面的内容。有一块泥版记载着某个国王有38个儿子,另一块泥版上刻着“强奸处女者判处死刑”。还有一块泥版上开列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称,可惜大多数地名至今无法查明。

    总之,埃伯拉遗址和泥版文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早被人们遗忘的文明古国之粗貌,为我们更多地了解中东早期城市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增进了人们对整个古代世界的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伯拉泥版中提到的不少人名、地名、事件与《圣经》中所写的相同或相似,这大概并非纯系偶然巧合。

    但是,由于泥版上的一些文字是用一种至今无人知晓的古老的塞姆语写的,关于埃伯拉王国的很多情况尚属历史之谜。究竟埃伯拉人是如何建立起这一繁荣的古代城市的?埃伯拉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埃伯拉人后来的去向如何及他们的后裔是什么人?泥版上所提到的两百多个城市究竟有哪些至今尚存?这些都是尚难解答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埃伯拉王国及其文明的确切历史地位目前还难以估计。究竟它是否是人们所说的“第三个人类灿烂文明的摇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米诺斯迷宫的传说

    米诺斯迷宫的建造起源于一个传说,人们也只把它当做一个传说。可是,考古学家真的发现了迷宫的遗址,这是真的吗?

    相传位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国王米诺斯在流传颇广的希腊神话中,被说成是天神宙斯和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之子。

    据传,米诺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与兄弟竞争王位,米诺斯向海神波塞冬请求支持。波塞冬从海中升起一头白色的公牛,以宣示他应允了米诺斯的恳求。同时,海神也命令米诺斯将得到的公牛献祭给他,来证明米诺斯对海神的崇敬。但是,米诺斯的贪欲使他违抗了神祗,因而触怒了波塞冬。波塞冬决定要狠狠地惩罚他,让他的妻子在生下几个正常的儿女后,又让她产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牛”,意即“米诺斯之牛”。米诺斯令代达罗斯为怪物米诺牛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是一座巨大建筑物,米诺牛的住所居中,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曲折道路与该住所相通。不晓机关的人误入这座宫殿,不是饿死在暗道,就是成为米诺牛的盘中之物。

    起初,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米诺斯的名字。后来,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探索荷马时代的遗址,发现了特洛伊城。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真正解开这个谜团的是著名的英国学者阿尔图·伊文思。

    从1900年开始,伊文思在克里特岛进行发掘。不久,他就在岛的北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古代文物,古老的传说得到了证实。

    米诺斯的王宫建在克里特岛北面的诺萨斯,整个王宫依山而建,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高低错落有致。中央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周围环以国王宝殿、王后寝宫,以及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建在山坡上的楼房以及储藏室、仓库等,总计有1500多间宫室。各建筑间利用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互相连接,迂回曲折,显得扑朔迷离,仿佛传说中的迷宫。

    考古学家在米诺斯宫发掘出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但使考古学家迷惑不解的是这座宫殿为什么屡毁屡建、屡建屡毁。究其原因,说法各异。

    有人根据废墟中无火烧痕迹,推测城市可能毁于地震。1966年,美国有一批海洋地理学家在爱琴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发现该区海底里沉积着一层很厚的火山熔岩。经研究认为,在公元前1480年左右,克里特岛以北不远的地方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火山大喷发。因此推断,可能就是那次火山大爆发所引起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克诺索斯等城市。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王宫在毁坏前曾遭到浩劫。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此后不复重建。也有些学者则认为,这可能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入侵的结果。然而,无论何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实的证明,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挖掘。

    ■迈锡尼文明之谜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多金的”迈锡尼是真实的吗?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人间王”阿伽门农的首都迈锡尼,而且每次提及这一城市,都要加上“多金的”一词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黄金遍地的城市。迈锡尼国曾向外扩张,其君王阿伽门农曾率领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所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19世纪末,德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