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一人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宋国一直盘踞着沧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的发展壮大。
沧州一处的经济文化水平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飞跃,相比于周遭各州县,沧州的变化就如同燕雀变鸿鹄,周围州县的萤火之光,根本不能与其皓月比肩。
这也产生了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人口迁徙。
虽然按照大宋律例,各州各县的人口不得擅自离开本地,违者将罚十杖刑,但是显然在边缘的州县,大宋律例不是那么的管用。
在看到从沧州回来的商人赚的体满钵满,在看到沧州的商品源源不断的向周边贩卖,在听到沧州的生活简直如同天上一般,总有许多百姓会动心,一开始,他们也只是少量的迁徙,甚至有很多只不过是去沧州看看。
不过当他们来到新沧州城,见识到了那样一座传说中如同汴京一般的宏伟繁华的光鲜之城后,他们动心了,拖家带口的来到沧州,然后第一个新年他们就收到了新宋国主赐予他们的礼物:一只鸡和一只鸭,如果没有土地,还附送三袋大米。
只需要在衙门登记一下,那些普通人便可以拥有沧州的户口,这种登记在册的户口册比大宋的名册要精致的多的多。
红色的封皮,打开之后,里面是一页页厚实绿色的纸张,上面用着蝇头小楷记录着家户情况,而且还会发一种印着自己模样的身法卡片,这种卡片被新宋官衙的人称为‘身份证’摸上去感觉非常顺滑,在见识到这种新宋居民身份证后,更是有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就为了得到这样一张身份证明。
一时间,成为新宋国民已经是河北之地人人趋之若鹜之势。
但是有人发财自然就有人眼红。
大宋本地的官员就是眼红的那样一批人。
之前新宋国宣布建国之时,散布报纸,大宣天下,并且号召有志之士前来沧州共谋大事,这把周围州县的知州和官员们吓个半死,他们生怕突然有一天,这个新宋政权就率领着大军攻打各处的官府,然后杀人放火闹起义。
万幸的是,这个新宋国建国之后,只盘踞在沧州一处,丝毫没有对外扩张的打算,周围的州县虽然畏惧其武力,但也不敢擅离职守,只好观望着沧州发生的变化。
但随着姜胤朝沧州持续不断的输入现代物资,沧州的优势便开始持续显露出来。
先不说商业繁荣,也不说城市宏伟,单说粮食这一块,就能让周边各县的百姓眼馋不已。
大宋虽然建国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也算是风调雨顺,但是百姓们的日子着实算不上富裕,在缴纳了赋税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多都是勉强糊口而已,温饱都算不上。
但是姜胤从现代一下子运了三十万吨粮食之后,沧州的粮价暴跌的程度比老百姓们的眼皮还快。
一天一跌的粮价让很多老人都惊呼大同已至。
这些古代人哪里能想象的到后世屯粮食的手段,后世仅江南一处一年... -->>
新宋国一直盘踞着沧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的发展壮大。
沧州一处的经济文化水平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飞跃,相比于周遭各州县,沧州的变化就如同燕雀变鸿鹄,周围州县的萤火之光,根本不能与其皓月比肩。
这也产生了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人口迁徙。
虽然按照大宋律例,各州各县的人口不得擅自离开本地,违者将罚十杖刑,但是显然在边缘的州县,大宋律例不是那么的管用。
在看到从沧州回来的商人赚的体满钵满,在看到沧州的商品源源不断的向周边贩卖,在听到沧州的生活简直如同天上一般,总有许多百姓会动心,一开始,他们也只是少量的迁徙,甚至有很多只不过是去沧州看看。
不过当他们来到新沧州城,见识到了那样一座传说中如同汴京一般的宏伟繁华的光鲜之城后,他们动心了,拖家带口的来到沧州,然后第一个新年他们就收到了新宋国主赐予他们的礼物:一只鸡和一只鸭,如果没有土地,还附送三袋大米。
只需要在衙门登记一下,那些普通人便可以拥有沧州的户口,这种登记在册的户口册比大宋的名册要精致的多的多。
红色的封皮,打开之后,里面是一页页厚实绿色的纸张,上面用着蝇头小楷记录着家户情况,而且还会发一种印着自己模样的身法卡片,这种卡片被新宋官衙的人称为‘身份证’摸上去感觉非常顺滑,在见识到这种新宋居民身份证后,更是有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就为了得到这样一张身份证明。
一时间,成为新宋国民已经是河北之地人人趋之若鹜之势。
但是有人发财自然就有人眼红。
大宋本地的官员就是眼红的那样一批人。
之前新宋国宣布建国之时,散布报纸,大宣天下,并且号召有志之士前来沧州共谋大事,这把周围州县的知州和官员们吓个半死,他们生怕突然有一天,这个新宋政权就率领着大军攻打各处的官府,然后杀人放火闹起义。
万幸的是,这个新宋国建国之后,只盘踞在沧州一处,丝毫没有对外扩张的打算,周围的州县虽然畏惧其武力,但也不敢擅离职守,只好观望着沧州发生的变化。
但随着姜胤朝沧州持续不断的输入现代物资,沧州的优势便开始持续显露出来。
先不说商业繁荣,也不说城市宏伟,单说粮食这一块,就能让周边各县的百姓眼馋不已。
大宋虽然建国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也算是风调雨顺,但是百姓们的日子着实算不上富裕,在缴纳了赋税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多都是勉强糊口而已,温饱都算不上。
但是姜胤从现代一下子运了三十万吨粮食之后,沧州的粮价暴跌的程度比老百姓们的眼皮还快。
一天一跌的粮价让很多老人都惊呼大同已至。
这些古代人哪里能想象的到后世屯粮食的手段,后世仅江南一处一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