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是身高,书中武将中最高的九尺;二是胡须,最有男子气概的飘飘美髯;三是眼睛,最好看的丹凤眼;四是眉毛,最英俊的卧蚕眉。最特殊的第五点是脸色,最具震慑力的紫红色;所谓重枣,即重阳节时呈现紫红色的枣。总之,外表的各部分都是最顶尖的。然而五点当中,除了美髯这一条,在正史中有确切依据之外,其他部分,都是罗贯中自己的笔下生花。至于为什么会给他设计一张非常特殊的红脸,下一节将会深入破解其中的玄机。
再看内涵当中的品德。一是忠诚,无限忠于汉朝,无限忠于刘备,这在书中有多处描写,特别是第二十六回的“关云长挂印封金”,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的百般拉拢,毫不动心,依然要回到刘备身边。二是仁义,懂得感恩,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写他即使对待奸贼曹操时,依然选择报恩,在华容道放他一马。三是公正,不占便宜,与黄忠鏖战,黄忠战马失蹄摔倒在地,他刀下留人不杀黄忠。四是正派,不贪女色,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位嫂嫂甘夫人和麋夫人住在一起,他却肃立室外,秉烛达旦。五是廉洁,不贪钱财,曹操赏赐他大量金银,他离开时全部封库奉还,分文不取。一句话归总,男性的所有主要美德,他全都不缺。然而,又是然而,和外貌的描写一样,五点当中除了回归刘备和奉还赏赐这两点,在史书上有据可查之外,其余的部分,也是作者自己的笔下生花。
再看内涵当中的才能。作为武将,关羽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战功上。上一节已经详细讲过,关羽在历史上真实的辉煌战功,主要是两件,即斩杀颜良和围攻樊城。但是,罗贯中又笔下生花,添加了更多的功勋。其中最为典型的美化是两处:第五回中的“温酒斩华雄”,第二十七回中的“过五关斩六将”。第五回中,先将华雄写成董卓麾下骁勇无比的战将,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先后斩杀了四员战将,所向无敌。铺垫文章做够了,才让关羽出场,一出场,片刻功夫,便提了华雄的头颅回营,此前杯中的热酒,依然还有余温,完全是天下无双的神勇。但是,在真实的史书当中,斩杀华雄的却是孙坚:“孙坚复相收兵,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中。这种手法,是典型的移花接木。至于过五关中所斩杀的六将,即孔秀、孟坦、韩福、卞嘉、王植、秦琪,在真实的史书中完全没有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连名字也全都出自虚构。这种手法,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显然,《三国演义》完全是把关羽作为古今第一名将来美化的。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前面讲周瑜时已经讲到,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一是因为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属于古玩收藏家所说的“传承有自”。二是因为陈寿的书写在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就会遭到现实政治的打压。但是此举,后来却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的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的反应。习凿齿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在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因而也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后来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于是全面美化关羽,就和美化孔明一样,在书中出现了。
虽然《三国演义》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但是在关羽本人的身份和头衔上,依然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即依然还是君主刘备的臣僚,蜀汉朝廷的大将。但是,第二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不一样了,开始破格的大变脸。什么是破格大变脸?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破格大变脸的呢?
所谓的破格大变脸,就是把关羽的身份和头衔,进行破格的提升,不再是臣僚和侯爵,而是要称王称帝。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帝王化。
要知道提升如何破格,先要弄清楚关羽本来的位置。他生前的官职,是刘备给的前将军。生前的爵位,是当初斩杀颜良之后东汉朝廷封赏的汉寿亭侯。就官职而论,蜀汉沿袭东汉,常规的军职最高是大将军,以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前将军排列在第五的位次,虽然是高级军职,但不算最高。为何蜀汉的第一武将没有得到最高的军职?史书没有交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刘备刚刚当上汉中王,还没有当皇帝,所以暂时先给一个前将军,留出空间,等稍后称帝的时候再往上提升。只可惜关羽没有等到大哥当皇帝的那一天,到死都只是前将军。至于爵位,当时有王、公、侯三个大等级;侯爵之中又有县侯、乡侯、亭侯之分。关羽的汉寿亭侯,是侯爵中的亭侯一等。亭,是乡下面的基层行政单位。总之,关羽本来的位置,官职上是高级武将,但不是最高一级;爵位上是侯爵,也只是侯爵的第三等,两方面都没有登峰造极。但是,在他死亡八百多年后,情况完全大变。
据梅铮铮《忠义春秋》,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等书的研究,北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跳过乡侯、县侯,直接升公爵。后来又升格,封为“义勇武安王”。从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堪称爵位级别的三级跳。到了南宋又有新花样,就是在王爵的前后增加形容词。高宗在北宋封号的前边加两个字“壮缪”;高宗的儿子孝宗,又在后边加两个字“英济”,全名变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朝的神宗,也就是常说的万历皇帝,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把关羽的头衔提升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成为皇帝了。一个皇帝提升另一个人当皇帝,实在是相当搞笑的荒唐事。
更热闹的还要数清朝。顺治皇帝送上新封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个头衔值得注意的是两点:一是把“忠义”二字安排在最前面,突出清王朝关注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义”,不是指一般的仁义,而是指与忠诚密切相关的君臣大义。二是把“神圣”这两个顶尖级别的字,分别镶嵌了进去,关羽不仅是皇帝,而且还变成神人和圣人。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每人都挖空心思,在后面加形容词,最后关羽的头衔就变成长达二十六个字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如果说罗贯中对关羽的完美化,动机出自正统观念的话,那么历代君主对关羽的帝王化,动机又在哪里呢?答案是五个字:现实的利益。欧阳修《醉翁亭记》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样,历代君主之意也不在遥远的古人关羽,而在眼前的统治秩序也。
徽宗所在的北宋末年,高宗所在的南宋初期,神宗所在的明朝后期,乾隆以后的清朝,都是危机四伏的时代。统治者企图通过对关羽的帝王化,竖立起一个最具光辉的忠义楷模,从而吸引大批忠义之士,努力帮助朝廷稳定统治,化解危机。于是,就出现了越是朝政败坏,帝王化关羽就越是起劲的怪现象。至于顺治和乾隆,他们虽然没有夕阳西下的恐惧,然而也想通过帝王化关羽,来争取民族的认同,缓和民族的矛盾,从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现在常说软实力,其实对关羽的帝王化,就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和利用。
后世君主的帝王化,使关羽出现了破格的大变脸。不过,无论脸如何变,他总还是肉身凡胎的人。但是,第三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大不一样了,这是一场造神运动,要使关羽从肉身凡胎的人,变成法力无边的神。那么是哪些力量在搞这场造神运动?他们又是怎样把关羽从人变成神的呢?
造神的力量主要有三支:最积极的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家。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记载,又是明朝万历皇帝,他一连奉送关羽三个神灵名号:一是“三界伏魔大帝”。所谓三界,是佛教词汇,指众生世界的三个层次。这个头衔说白了就是,收拾全世界所有妖魔的全能上帝。二是“神威远镇天尊”。所谓天尊,是道教中最尊贵的天神,也是佛教中的佛。这样一来,关羽的神灵,就横跨了两大宗教。三是“关圣帝君”。既是人间世界的关圣人,又是神仙世界的大帝君,天上人间两边都占领了制高点。最后这个带有总结性的最高头衔“关圣帝君”,非常简练明白,也得到清朝皇帝的认同,后来最为流行。
清朝皇家的主攻方向,则主要是在具体的事迹上,努力宣传关羽的神通广大。比如清代官修的《清实录》,以及其他得到官方肯定和准许刊行的书籍中,就有多处记载,说是关公如何在各种场合,显示神灵的形象,施展无边的法力,来护佑王朝的江山,比如帮助官军取得作战的辉煌胜利,等等。
另一支造神力量是宗教。佛教的参与,起码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现今湖北当阳市西边的玉泉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千年名刹。唐代人董侹写的《贞元重修庙记》,说是寺院修建的时候,曾得到关羽神灵的大力帮助,山崩地裂填平深潭,大量木材自然涌现,于是寺院很快就修成了。当阳是关羽战死的地方,佛教在这里神化关羽,可谓顺理成章。此后,在各地佛教寺院中,往往就将关公作为护法的伽蓝神,进行供奉。还有道教,宋元时代的道教经典中,说关羽是接受玉皇大帝的特派,总管所有牛鬼蛇神的大神,还具有“清元真君”的名号。而“真君”,则是道教对神仙的专门称呼。
受到以上两种力量的带动,民间又出现了第三支造神力量。它虽然来自草根底层,其潜在能量却不可小觑,而且很有特色。具体情况下面就要讲到。
以上三支力量,皇家、宗教和民间,虽然都在造神,动机却不尽相同。朝廷的皇室,是在寻求神灵的庇护,延长自己的统治;还想借此化解民众的愤怒,以便把自己对民众反抗的血腥镇压,说成是神灵的意志和惩罚。至于宗教,则是为了自身的顺利传播。尤其是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它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加快了本土化进程,而本土化的关键,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相适应。把体现儒家忠义观念的典型关羽,吸收到佛教当中,正是佛教本土化的特殊方面。至于民间大众,因为灾难深重,饱受痛苦,实在太需要一个神灵,而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神灵,来帮助自己解除现实的苦难了,所以就积极跟进,参与进来。
关羽的历史真身,经过完美化、帝王化和神灵化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从态势比较明显的北宋徽宗算起,到清王朝灭亡为止,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从时间上说,长达八百年之久;从范围上说,上至皇家君主,下至草根底层,包括社会的多个阶层;不仅出现在中国本土,而且远播海外,包括东亚、南亚和欧美非各洲。最后的结果,使得历史的关羽,变成了文化的关羽,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非常奇特的一幕,即所谓的“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的载体,大体有七大类:文字作品、戏曲作品、图像作品、口头传说、神庙建筑、祭祀活动、组织帮会等。通过这些载体,关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几乎可以与孔子文化相比。比如祭祀关羽的神庙,就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现今数量依然不少。比如笔者所到过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帝庙、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庙(俗称关氏家庙)、湖北省当阳市关陵和玉泉寺小关庙、河南省洛阳市关林、许昌市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关帝庙、福建省泉州市关帝庙、四川省自贡市关帝庙,都是其中的著名者,至今依然香火缭绕,人气旺盛。至于海外的关公庙,包括遥远的欧洲、美洲和非洲,往往与当地的华人同乡会馆相结合,从而在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关公神灵之下,把原籍来源不同的移民组织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关公文化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很有特色。特色在哪里?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的混杂性。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和严格界线,历史与神话,凡人与神灵,人间与地狱,神仙与妖魔,都可以随意穿越,自由混搭。二是塑造的实用性。皇家的君主,将其塑造成忠于朝廷的护国神。寺院的宗教,将其塑造成自家宗教的护法神。民间的信众,当然也会如法炮制,按照各自的需求来塑造:发家致富谁不想啊?关公就变成财运之神。金榜题名谁不想啊?他又变成为文运之神。人在江湖漂,担心会挨刀,谁不想依靠帮会组织保护啊?他又变成结义之神。农民靠天吃饭,谁不怕旱灾啊?他又变成求雨之神。海外的移民,谁不想有一个精神认同和根源依靠啊?他又变成各种同乡会馆的统一主神。前年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关帝庙,看到不断有情侣携手前来,双双跪拜,祈求婚姻美满,关公又变成姻缘之神了。我当时就很感叹:关公呀关公,真是够您老人家忙活的啊!
总而言之,在关羽身上,我们充分领略到文化在两方面的巨大力量:一方面,是把历史上的关羽形象,彻底加以改变和塑造,从而形成了面目全新的“关公文化”。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关公文化”,反过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在这方面,不要说三国的名将,就是纵观整个古代中国的名将,也无人可与关羽相比,完全可以评他为总冠军。文化的这种力量,同古代中国五行学说中的水,可谓极其相似:既是软性的、无形的,然而其渗透和影响的力量,却强大到不可抵挡。用现今时尚的话来形容,就是软实力。怎样培养具有正能量的软实力,又怎样发挥软实力的正能量,是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顾关公文化现象,会对我们有启迪。这正是:
关公演变成文化,影响人间八百年。
要想知道关羽身后留下的种种谜团,请看下节。
三谜团关公
三国的名将群体当中,关羽不仅名气极大,而且留下谜团也很多。这些谜团,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的玄机值得破解,其中的风韵也值得领略。比如,与文化相关者,他为何会被赋予一张最具标志性的红脸?与科技相关者,神医华佗是否主动前去为他做过刮骨疗伤的外科手术?与军事和政治相关者,他是否在长沙恶战并且收降过黄忠?下面,就让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个谜团,是关于关公的脸。说到他的脸,立即会想到《三国演义》第一回中“面如重枣”的描绘,也会跳出来那一句“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歌词。关公为什么是红脸?背后有什么玄机吗?回答是确实有玄机,而且这一玄机还很有趣。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这与汉代以来,一种非常盛行的政治文化指导理论密切相关。这种理论叫做“五德终始”。
所谓“五德”,德者,性质也,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特性。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的特性各不相同,具有相生或者相克两种关系。以相生关系而言,木材燃烧生成火焰,火焰生成灰烬即泥土,土层中矿石生成金属,金属融化生成水样的液态(另一种说法是水汽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而水则滋润树木生长,这样就形成相生的循环。这种五行之说,后来又与政治发生结合,逐渐形成“五德终始”的理论,并且在汉代,开始对现实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按照东汉班固《汉书》中所引录的《世经》,这种理论是把中国古代的王朝,根据时间先后排序之后,再用循环相生的关系,将“五德”(也就是五行)与之对应匹配。第一位是伏羲氏,与之相对应的是木德。每经过五个君主和王朝,形成一个循环,然后周而复始。第三个循环,是从周王朝开始,对应木德。但是请注意,接下来并不是秦始皇的秦王朝,而是刘邦的汉王朝,对应的是火德。理由是此前的秦国,曾经是周王朝下属的诸侯国,即使后来完成统一,也不能算是承受天命而创建的崭新王朝,所以不能列入正规的序列当中。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属于汉王朝的中兴重建,并非革新天命之举,所以依然属于火德不变。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为新兴王朝,尤其是东汉王朝,制造“奉天承运”的根据,从而将其政权神圣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荒诞。然而在东汉和三国,以及三国之后的长时间内,这玩意儿却是正儿八经的指导性政治文化。刘备所建立的政权,自称继承东汉王朝,正式的国号依然是“汉”,而不是后世所说的“蜀”或“蜀汉”。这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所载蜀汉与孙吴订立的正式盟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既然依旧是汉朝,所以也继续对应火德而不变。
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又有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所以同王朝对应的,还有五色当中的某一色。而对应的颜色,就是该王朝象征正统和吉祥的标志性颜色。汉朝既然对应火德,所以标志性颜色,就是赤色。由于赤色是汉家正统的标志,当时的人们又常用“赤心”一词,来形容对汉朝的忠诚之心。比如,董昭替曹操给杨奉写信说:“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这见于《三国志》卷十四《董昭传》。孙权给曹丕写信说:“权之赤心,不敢有他。”这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注引《魏略》。所谓“赤心”,就是现今所说的一颗红心。
说到这里,背后隐藏的玄机就很清楚了:原来关公这张红脸,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图像标志,套用现今的时尚名词,就是英语词汇“标志”的logo:首先,它是在彰显汉朝的正统,表明关公只是汉朝,而非其他任何王朝的顶尖勇将;同时,它又在突出关公的品质,表明关羽是无限忠于汉朝的最大忠臣。换言之,它的双重文化内涵,就是两个具体的定位:一是朝代的定位,二是品质的定位。后世有一副赞美关公的对联,写得非常之准确:
青灯观青史,手中青龙偃月;
赤心辅赤帝,胯下赤兔追风。
其中“赤心辅赤帝”一句,就是上面双重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达。赤帝者,即汉室皇帝刘备也。
其实,就连当时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也与此密切相关。三国各自的第一个年号,曹丕称帝时是黄初,孙权称王时是黄武,称帝时是黄龙,都带“黄”字;唯独刘备称帝,取了一个章武。说穿了原因也很简单:曹丕和孙权,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的新兴正统王朝。旧的汉朝属火,对应的是红色;火生土,新王朝属土,对应的是黄色,所以第一个年号都带“黄”字,不然,就不能显示自己是正统所归而承受天命。刘备则不同,他是兴复汉室,并非改朝换代,所以不用“黄”字,要扫黄,取了一个“章武”。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还有,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军队大举进攻,面对生死关头,后主刘禅公布了最后一个年号,叫做“炎兴”。这是为什么?你看炎字怎么写?两个火字上下重叠,火上又加火,既是汉朝的象征,又表示国运会再度旺盛。再加上一个兴字,老天爷应当就会保佑自己的王朝渡过难关重新振兴了。还有,据《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东汉时期的军装,是红色的“绛衣”。为什么是红色?因为这是汉朝的标志色呀!
第二个谜团,是《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五回,写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关公中了曹军的毒箭,神医华佗得知,专程前往进行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而且义务献爱心,不取分文报酬。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这明确记载在《华佗传》中,意思是天下难道就再找不出这样的鼠辈贱人了吗!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
在杀死华佗这件事上,曹操后来非常后悔。原来,他最喜爱的宝贝儿子曹冲,就是想出主意用船来称大象体重的那个神童,十三岁时生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不幸夭亡。曹操这才想到华佗的难得,悲叹说:“吾悔杀华佗!”
据《三国志》卷二十《曹冲传》明确记载,曹冲死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既然曹冲生病时华佗已经死去,所以华佗的死亡,应当比曹冲的死年,即建安十三年更早。但是,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却发生在曹冲死了十一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显然,华佗的医术再神奇,也绝不可能在自己死亡多年以后,重新死而复生,赶到水淹七军的樊城前线,去给关大将军主刀。可见罗贯中笔下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善意的穿越了。
然而无论怎么说,那位敢于给关大将军开刀做手术的无名医生,也是一位医术非同凡响之辈,应当对他表示敬意。事实上,在三国,还有不少医术精湛却未在青史上留名的外科医生。例如《三国志》卷十五《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魏的大臣贾逵,颈部长了囊状大肿瘤,当时叫做“瘿”,并且流传有“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说法,即进行切除手术的话,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死亡。笔者的老伴就当过外科医师,据她判断,这很可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颈部甲状腺瘤,外科手术切除后的伤口观察期间,如果照顾不细致,造成伤口有血块淤积,未能及时清除,就会出现死亡的风险。而贾逵坚持要找高明的医生开刀切除,手术后却安然无恙。《三国志》卷五十五《凌统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又记载,孙吴的勇将凌统,在沙场上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幸好军队中配备了治疗外伤的特效药,得以起死回生。这种神奇的药物,是一位姓卓的医生的独家秘方,当时明确标明为“卓氏良药”,可见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云南白药。总而言之,当时的中医临床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超的技术水准,所以那位无名医生,为关羽的左臂开刀动手术,并且将其疾患成功治愈,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真实的主刀者,并非华佗而已。
至于华佗死亡的具体时间,据程喜霖先生《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一文考证,认为也在建安十三年(208),死时六十七岁。
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是身高,书中武将中最高的九尺;二是胡须,最有男子气概的飘飘美髯;三是眼睛,最好看的丹凤眼;四是眉毛,最英俊的卧蚕眉。最特殊的第五点是脸色,最具震慑力的紫红色;所谓重枣,即重阳节时呈现紫红色的枣。总之,外表的各部分都是最顶尖的。然而五点当中,除了美髯这一条,在正史中有确切依据之外,其他部分,都是罗贯中自己的笔下生花。至于为什么会给他设计一张非常特殊的红脸,下一节将会深入破解其中的玄机。
再看内涵当中的品德。一是忠诚,无限忠于汉朝,无限忠于刘备,这在书中有多处描写,特别是第二十六回的“关云长挂印封金”,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的百般拉拢,毫不动心,依然要回到刘备身边。二是仁义,懂得感恩,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写他即使对待奸贼曹操时,依然选择报恩,在华容道放他一马。三是公正,不占便宜,与黄忠鏖战,黄忠战马失蹄摔倒在地,他刀下留人不杀黄忠。四是正派,不贪女色,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位嫂嫂甘夫人和麋夫人住在一起,他却肃立室外,秉烛达旦。五是廉洁,不贪钱财,曹操赏赐他大量金银,他离开时全部封库奉还,分文不取。一句话归总,男性的所有主要美德,他全都不缺。然而,又是然而,和外貌的描写一样,五点当中除了回归刘备和奉还赏赐这两点,在史书上有据可查之外,其余的部分,也是作者自己的笔下生花。
再看内涵当中的才能。作为武将,关羽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战功上。上一节已经详细讲过,关羽在历史上真实的辉煌战功,主要是两件,即斩杀颜良和围攻樊城。但是,罗贯中又笔下生花,添加了更多的功勋。其中最为典型的美化是两处:第五回中的“温酒斩华雄”,第二十七回中的“过五关斩六将”。第五回中,先将华雄写成董卓麾下骁勇无比的战将,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先后斩杀了四员战将,所向无敌。铺垫文章做够了,才让关羽出场,一出场,片刻功夫,便提了华雄的头颅回营,此前杯中的热酒,依然还有余温,完全是天下无双的神勇。但是,在真实的史书当中,斩杀华雄的却是孙坚:“孙坚复相收兵,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中。这种手法,是典型的移花接木。至于过五关中所斩杀的六将,即孔秀、孟坦、韩福、卞嘉、王植、秦琪,在真实的史书中完全没有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连名字也全都出自虚构。这种手法,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显然,《三国演义》完全是把关羽作为古今第一名将来美化的。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前面讲周瑜时已经讲到,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一是因为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属于古玩收藏家所说的“传承有自”。二是因为陈寿的书写在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就会遭到现实政治的打压。但是此举,后来却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的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的反应。习凿齿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在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因而也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后来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于是全面美化关羽,就和美化孔明一样,在书中出现了。
虽然《三国演义》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但是在关羽本人的身份和头衔上,依然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即依然还是君主刘备的臣僚,蜀汉朝廷的大将。但是,第二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不一样了,开始破格的大变脸。什么是破格大变脸?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破格大变脸的呢?
所谓的破格大变脸,就是把关羽的身份和头衔,进行破格的提升,不再是臣僚和侯爵,而是要称王称帝。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帝王化。
要知道提升如何破格,先要弄清楚关羽本来的位置。他生前的官职,是刘备给的前将军。生前的爵位,是当初斩杀颜良之后东汉朝廷封赏的汉寿亭侯。就官职而论,蜀汉沿袭东汉,常规的军职最高是大将军,以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前将军排列在第五的位次,虽然是高级军职,但不算最高。为何蜀汉的第一武将没有得到最高的军职?史书没有交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刘备刚刚当上汉中王,还没有当皇帝,所以暂时先给一个前将军,留出空间,等稍后称帝的时候再往上提升。只可惜关羽没有等到大哥当皇帝的那一天,到死都只是前将军。至于爵位,当时有王、公、侯三个大等级;侯爵之中又有县侯、乡侯、亭侯之分。关羽的汉寿亭侯,是侯爵中的亭侯一等。亭,是乡下面的基层行政单位。总之,关羽本来的位置,官职上是高级武将,但不是最高一级;爵位上是侯爵,也只是侯爵的第三等,两方面都没有登峰造极。但是,在他死亡八百多年后,情况完全大变。
据梅铮铮《忠义春秋》,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等书的研究,北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跳过乡侯、县侯,直接升公爵。后来又升格,封为“义勇武安王”。从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堪称爵位级别的三级跳。到了南宋又有新花样,就是在王爵的前后增加形容词。高宗在北宋封号的前边加两个字“壮缪”;高宗的儿子孝宗,又在后边加两个字“英济”,全名变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朝的神宗,也就是常说的万历皇帝,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把关羽的头衔提升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成为皇帝了。一个皇帝提升另一个人当皇帝,实在是相当搞笑的荒唐事。
更热闹的还要数清朝。顺治皇帝送上新封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个头衔值得注意的是两点:一是把“忠义”二字安排在最前面,突出清王朝关注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义”,不是指一般的仁义,而是指与忠诚密切相关的君臣大义。二是把“神圣”这两个顶尖级别的字,分别镶嵌了进去,关羽不仅是皇帝,而且还变成神人和圣人。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每人都挖空心思,在后面加形容词,最后关羽的头衔就变成长达二十六个字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如果说罗贯中对关羽的完美化,动机出自正统观念的话,那么历代君主对关羽的帝王化,动机又在哪里呢?答案是五个字:现实的利益。欧阳修《醉翁亭记》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样,历代君主之意也不在遥远的古人关羽,而在眼前的统治秩序也。
徽宗所在的北宋末年,高宗所在的南宋初期,神宗所在的明朝后期,乾隆以后的清朝,都是危机四伏的时代。统治者企图通过对关羽的帝王化,竖立起一个最具光辉的忠义楷模,从而吸引大批忠义之士,努力帮助朝廷稳定统治,化解危机。于是,就出现了越是朝政败坏,帝王化关羽就越是起劲的怪现象。至于顺治和乾隆,他们虽然没有夕阳西下的恐惧,然而也想通过帝王化关羽,来争取民族的认同,缓和民族的矛盾,从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现在常说软实力,其实对关羽的帝王化,就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和利用。
后世君主的帝王化,使关羽出现了破格的大变脸。不过,无论脸如何变,他总还是肉身凡胎的人。但是,第三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大不一样了,这是一场造神运动,要使关羽从肉身凡胎的人,变成法力无边的神。那么是哪些力量在搞这场造神运动?他们又是怎样把关羽从人变成神的呢?
造神的力量主要有三支:最积极的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家。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记载,又是明朝万历皇帝,他一连奉送关羽三个神灵名号:一是“三界伏魔大帝”。所谓三界,是佛教词汇,指众生世界的三个层次。这个头衔说白了就是,收拾全世界所有妖魔的全能上帝。二是“神威远镇天尊”。所谓天尊,是道教中最尊贵的天神,也是佛教中的佛。这样一来,关羽的神灵,就横跨了两大宗教。三是“关圣帝君”。既是人间世界的关圣人,又是神仙世界的大帝君,天上人间两边都占领了制高点。最后这个带有总结性的最高头衔“关圣帝君”,非常简练明白,也得到清朝皇帝的认同,后来最为流行。
清朝皇家的主攻方向,则主要是在具体的事迹上,努力宣传关羽的神通广大。比如清代官修的《清实录》,以及其他得到官方肯定和准许刊行的书籍中,就有多处记载,说是关公如何在各种场合,显示神灵的形象,施展无边的法力,来护佑王朝的江山,比如帮助官军取得作战的辉煌胜利,等等。
另一支造神力量是宗教。佛教的参与,起码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现今湖北当阳市西边的玉泉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千年名刹。唐代人董侹写的《贞元重修庙记》,说是寺院修建的时候,曾得到关羽神灵的大力帮助,山崩地裂填平深潭,大量木材自然涌现,于是寺院很快就修成了。当阳是关羽战死的地方,佛教在这里神化关羽,可谓顺理成章。此后,在各地佛教寺院中,往往就将关公作为护法的伽蓝神,进行供奉。还有道教,宋元时代的道教经典中,说关羽是接受玉皇大帝的特派,总管所有牛鬼蛇神的大神,还具有“清元真君”的名号。而“真君”,则是道教对神仙的专门称呼。
受到以上两种力量的带动,民间又出现了第三支造神力量。它虽然来自草根底层,其潜在能量却不可小觑,而且很有特色。具体情况下面就要讲到。
以上三支力量,皇家、宗教和民间,虽然都在造神,动机却不尽相同。朝廷的皇室,是在寻求神灵的庇护,延长自己的统治;还想借此化解民众的愤怒,以便把自己对民众反抗的血腥镇压,说成是神灵的意志和惩罚。至于宗教,则是为了自身的顺利传播。尤其是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它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加快了本土化进程,而本土化的关键,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相适应。把体现儒家忠义观念的典型关羽,吸收到佛教当中,正是佛教本土化的特殊方面。至于民间大众,因为灾难深重,饱受痛苦,实在太需要一个神灵,而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神灵,来帮助自己解除现实的苦难了,所以就积极跟进,参与进来。
关羽的历史真身,经过完美化、帝王化和神灵化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从态势比较明显的北宋徽宗算起,到清王朝灭亡为止,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从时间上说,长达八百年之久;从范围上说,上至皇家君主,下至草根底层,包括社会的多个阶层;不仅出现在中国本土,而且远播海外,包括东亚、南亚和欧美非各洲。最后的结果,使得历史的关羽,变成了文化的关羽,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非常奇特的一幕,即所谓的“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的载体,大体有七大类:文字作品、戏曲作品、图像作品、口头传说、神庙建筑、祭祀活动、组织帮会等。通过这些载体,关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几乎可以与孔子文化相比。比如祭祀关羽的神庙,就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现今数量依然不少。比如笔者所到过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帝庙、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庙(俗称关氏家庙)、湖北省当阳市关陵和玉泉寺小关庙、河南省洛阳市关林、许昌市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关帝庙、福建省泉州市关帝庙、四川省自贡市关帝庙,都是其中的著名者,至今依然香火缭绕,人气旺盛。至于海外的关公庙,包括遥远的欧洲、美洲和非洲,往往与当地的华人同乡会馆相结合,从而在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关公神灵之下,把原籍来源不同的移民组织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关公文化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很有特色。特色在哪里?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的混杂性。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和严格界线,历史与神话,凡人与神灵,人间与地狱,神仙与妖魔,都可以随意穿越,自由混搭。二是塑造的实用性。皇家的君主,将其塑造成忠于朝廷的护国神。寺院的宗教,将其塑造成自家宗教的护法神。民间的信众,当然也会如法炮制,按照各自的需求来塑造:发家致富谁不想啊?关公就变成财运之神。金榜题名谁不想啊?他又变成为文运之神。人在江湖漂,担心会挨刀,谁不想依靠帮会组织保护啊?他又变成结义之神。农民靠天吃饭,谁不怕旱灾啊?他又变成求雨之神。海外的移民,谁不想有一个精神认同和根源依靠啊?他又变成各种同乡会馆的统一主神。前年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关帝庙,看到不断有情侣携手前来,双双跪拜,祈求婚姻美满,关公又变成姻缘之神了。我当时就很感叹:关公呀关公,真是够您老人家忙活的啊!
总而言之,在关羽身上,我们充分领略到文化在两方面的巨大力量:一方面,是把历史上的关羽形象,彻底加以改变和塑造,从而形成了面目全新的“关公文化”。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关公文化”,反过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在这方面,不要说三国的名将,就是纵观整个古代中国的名将,也无人可与关羽相比,完全可以评他为总冠军。文化的这种力量,同古代中国五行学说中的水,可谓极其相似:既是软性的、无形的,然而其渗透和影响的力量,却强大到不可抵挡。用现今时尚的话来形容,就是软实力。怎样培养具有正能量的软实力,又怎样发挥软实力的正能量,是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顾关公文化现象,会对我们有启迪。这正是:
关公演变成文化,影响人间八百年。
要想知道关羽身后留下的种种谜团,请看下节。
三谜团关公
三国的名将群体当中,关羽不仅名气极大,而且留下谜团也很多。这些谜团,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的玄机值得破解,其中的风韵也值得领略。比如,与文化相关者,他为何会被赋予一张最具标志性的红脸?与科技相关者,神医华佗是否主动前去为他做过刮骨疗伤的外科手术?与军事和政治相关者,他是否在长沙恶战并且收降过黄忠?下面,就让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个谜团,是关于关公的脸。说到他的脸,立即会想到《三国演义》第一回中“面如重枣”的描绘,也会跳出来那一句“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歌词。关公为什么是红脸?背后有什么玄机吗?回答是确实有玄机,而且这一玄机还很有趣。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这与汉代以来,一种非常盛行的政治文化指导理论密切相关。这种理论叫做“五德终始”。
所谓“五德”,德者,性质也,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特性。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的特性各不相同,具有相生或者相克两种关系。以相生关系而言,木材燃烧生成火焰,火焰生成灰烬即泥土,土层中矿石生成金属,金属融化生成水样的液态(另一种说法是水汽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而水则滋润树木生长,这样就形成相生的循环。这种五行之说,后来又与政治发生结合,逐渐形成“五德终始”的理论,并且在汉代,开始对现实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按照东汉班固《汉书》中所引录的《世经》,这种理论是把中国古代的王朝,根据时间先后排序之后,再用循环相生的关系,将“五德”(也就是五行)与之对应匹配。第一位是伏羲氏,与之相对应的是木德。每经过五个君主和王朝,形成一个循环,然后周而复始。第三个循环,是从周王朝开始,对应木德。但是请注意,接下来并不是秦始皇的秦王朝,而是刘邦的汉王朝,对应的是火德。理由是此前的秦国,曾经是周王朝下属的诸侯国,即使后来完成统一,也不能算是承受天命而创建的崭新王朝,所以不能列入正规的序列当中。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属于汉王朝的中兴重建,并非革新天命之举,所以依然属于火德不变。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为新兴王朝,尤其是东汉王朝,制造“奉天承运”的根据,从而将其政权神圣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荒诞。然而在东汉和三国,以及三国之后的长时间内,这玩意儿却是正儿八经的指导性政治文化。刘备所建立的政权,自称继承东汉王朝,正式的国号依然是“汉”,而不是后世所说的“蜀”或“蜀汉”。这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所载蜀汉与孙吴订立的正式盟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既然依旧是汉朝,所以也继续对应火德而不变。
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又有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所以同王朝对应的,还有五色当中的某一色。而对应的颜色,就是该王朝象征正统和吉祥的标志性颜色。汉朝既然对应火德,所以标志性颜色,就是赤色。由于赤色是汉家正统的标志,当时的人们又常用“赤心”一词,来形容对汉朝的忠诚之心。比如,董昭替曹操给杨奉写信说:“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这见于《三国志》卷十四《董昭传》。孙权给曹丕写信说:“权之赤心,不敢有他。”这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注引《魏略》。所谓“赤心”,就是现今所说的一颗红心。
说到这里,背后隐藏的玄机就很清楚了:原来关公这张红脸,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图像标志,套用现今的时尚名词,就是英语词汇“标志”的logo:首先,它是在彰显汉朝的正统,表明关公只是汉朝,而非其他任何王朝的顶尖勇将;同时,它又在突出关公的品质,表明关羽是无限忠于汉朝的最大忠臣。换言之,它的双重文化内涵,就是两个具体的定位:一是朝代的定位,二是品质的定位。后世有一副赞美关公的对联,写得非常之准确:
青灯观青史,手中青龙偃月;
赤心辅赤帝,胯下赤兔追风。
其中“赤心辅赤帝”一句,就是上面双重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达。赤帝者,即汉室皇帝刘备也。
其实,就连当时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也与此密切相关。三国各自的第一个年号,曹丕称帝时是黄初,孙权称王时是黄武,称帝时是黄龙,都带“黄”字;唯独刘备称帝,取了一个章武。说穿了原因也很简单:曹丕和孙权,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的新兴正统王朝。旧的汉朝属火,对应的是红色;火生土,新王朝属土,对应的是黄色,所以第一个年号都带“黄”字,不然,就不能显示自己是正统所归而承受天命。刘备则不同,他是兴复汉室,并非改朝换代,所以不用“黄”字,要扫黄,取了一个“章武”。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还有,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军队大举进攻,面对生死关头,后主刘禅公布了最后一个年号,叫做“炎兴”。这是为什么?你看炎字怎么写?两个火字上下重叠,火上又加火,既是汉朝的象征,又表示国运会再度旺盛。再加上一个兴字,老天爷应当就会保佑自己的王朝渡过难关重新振兴了。还有,据《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东汉时期的军装,是红色的“绛衣”。为什么是红色?因为这是汉朝的标志色呀!
第二个谜团,是《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五回,写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关公中了曹军的毒箭,神医华佗得知,专程前往进行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而且义务献爱心,不取分文报酬。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这明确记载在《华佗传》中,意思是天下难道就再找不出这样的鼠辈贱人了吗!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
在杀死华佗这件事上,曹操后来非常后悔。原来,他最喜爱的宝贝儿子曹冲,就是想出主意用船来称大象体重的那个神童,十三岁时生了重病,医生束手无策,不幸夭亡。曹操这才想到华佗的难得,悲叹说:“吾悔杀华佗!”
据《三国志》卷二十《曹冲传》明确记载,曹冲死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建安十三年(208)。既然曹冲生病时华佗已经死去,所以华佗的死亡,应当比曹冲的死年,即建安十三年更早。但是,关羽围攻樊城水淹七军,却发生在曹冲死了十一年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显然,华佗的医术再神奇,也绝不可能在自己死亡多年以后,重新死而复生,赶到水淹七军的樊城前线,去给关大将军主刀。可见罗贯中笔下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善意的穿越了。
然而无论怎么说,那位敢于给关大将军开刀做手术的无名医生,也是一位医术非同凡响之辈,应当对他表示敬意。事实上,在三国,还有不少医术精湛却未在青史上留名的外科医生。例如《三国志》卷十五《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魏的大臣贾逵,颈部长了囊状大肿瘤,当时叫做“瘿”,并且流传有“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说法,即进行切除手术的话,十个人中会有九个人死亡。笔者的老伴就当过外科医师,据她判断,这很可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颈部甲状腺瘤,外科手术切除后的伤口观察期间,如果照顾不细致,造成伤口有血块淤积,未能及时清除,就会出现死亡的风险。而贾逵坚持要找高明的医生开刀切除,手术后却安然无恙。《三国志》卷五十五《凌统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又记载,孙吴的勇将凌统,在沙场上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幸好军队中配备了治疗外伤的特效药,得以起死回生。这种神奇的药物,是一位姓卓的医生的独家秘方,当时明确标明为“卓氏良药”,可见已经具有了品牌意识,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云南白药。总而言之,当时的中医临床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超的技术水准,所以那位无名医生,为关羽的左臂开刀动手术,并且将其疾患成功治愈,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真实的主刀者,并非华佗而已。
至于华佗死亡的具体时间,据程喜霖先生《华佗之死及其生卒年》一文考证,认为也在建安十三年(208),死时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