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蚁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俗话说,杀人放火好招安。邓舍若无投降的打算,要像小明王、徐寿辉那般一心造反到底,不久前的辽东大战,怎会放走了搠思监?他这一个放走搠思监,正如了当年朱元璋放走纳哈出,无非鼠两端、坐观时变,属于可争取的范围。
——就在前不久,河南不是传来消息,说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结援”了么?
河南察罕兵威正盛,张德裕就不信邓舍会没有想过以后。别看洪继勋言之凿凿,说甚么察罕若攻山东,则海东可援,要非刚好那时候邓舍到了,张德裕自信三言两语就可驳的他无话可说。简直可笑!海东去援山东?高丽、沈阳、辽西虎视眈眈,邓舍能派几个兵卒过海去山东?或者说,他敢派几个兵卒过海去山东?
料来洪继勋心中对此也是有数,要不然,他当时怎么不等张德裕反应过来,就紧跟着转变话锋,暗示察罕若入山东,则海东必先攻沈阳,以此相威胁呢?表面上看针锋相对,实际上虚张声势。
趁着邓舍更衣、洪继勋收声的空儿,张德裕有了理顺思路的时间。
他把盏细想,越想越透彻,瞥了洪继勋眼,心想:“好悬没被你绕进去。”不由得信心大增,只要海东鼠两端就好,大可以先许其高丽之地,再给他高官厚禄,纵然他接着坐观时变,只要他肯答应保证暂时不进攻沈阳,稍待时日,给沈阳从漠南等处征兵的喘息机会,别的一切好说。
——沈阳距离辽阳不过数十里,太危险了。
席上烛火跳动,王宗哲等窃窃私语;洪继勋只笑吟吟,不说话。
不多时,邓舍与姚好古回来。张德裕迫不及待,鼓起三寸不烂之舌,要再度向邓舍晓以利害。功成与否,在此一举。他道:“我家丞相大人,命德裕带来骏马数匹,不知明公是否已经见到了?”
“果然神骏。我见之甚喜,多谢贵主的馈赠。”
“明公可知道,此为何马?”
“大宛马。”
“此汉之天马也,又称西极马。汉武帝曾为此马,做了一《西极天马歌》,明公可知道么?”
邓舍不知道。
只听得张德裕高声吟诵,道:“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明公若有与我沈阳通好的意思,我北之牧场即明公之牧场;明公若有征伐高丽、涉流沙服四夷的志向,那么千骑万骏,凭明公一言可得!”
张德裕的目的,至此全盘兜出。
烛影摇红,席上鸦雀无声。众人之目光,无不投向邓舍。洪继勋伸出手指,蘸了些许酒水,在案几上轻轻由西而东划过,邓舍收回目光,与姚好古对视一眼,姚好古轻轻点头。邓舍心想:“祸水东引。”
抬头去看张德裕,见他目光殷切。邓舍微微沉吟,赵过不声不响,躬身而起,道:“此,军国大事,不可仓促。”
邓舍颔,道:“席上非谈事的所在,先生且请饮酒。留待明日,待我聚集文武于帐下,然后细说。”你来祸水东引,我给你将计就计、欲擒故纵。他虽有心答应,但要答应的太过爽快,张德裕兴奋过后,难免怀疑。
自然,就算明日达成了协议,张德裕所谓的“千骑万骏”,定然也不可能,估计能给个千许匹就不错了。
张德裕大喜,拜道:“明公英明。”
不久,邓舍先行退席。姚好古、洪继勋陪着张德裕又饮酒多时,止谈风月,不再说及军事。宴到夜深,宾主尽欢而散。张德裕出来酒楼,与众人话别,自有人送他回去迎宾馆。
回去的路上,月明星稀,夜风冰寒。送他回去的人没有现,他的那个亲随,已经不在了随行的队伍之中。
——
看书友有议论李阿关,的确,小邓得李阿关,有些不正,六分唐突。这是我笔力不到的缘故,没写出想表达的内容。不过,就说及君夺臣妻会不会引起臣僚对君主的不忠,拿朱元璋的例子,来与诸位书友们讨论:
“太祖选宫人,访知熊宣使有妹年少,欲进之。员外郎张来硕谏曰:‘熊氏已许参议杨希圣,若明取之,于理不妥。’太祖曰:‘谏君不当如此!’令壮士以刀碎其齿。
“后参议李饮冰与希圣弄权不法,丞相李善长奏之。太祖将二人黥面,云:‘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宜此刑。’割饮冰之乳,即死;劓希圣之鼻,淮安安置。
“后希圣兄杨宪任江西参政,来朝,太祖谓宪曰:‘尔弟弄权,我已黜之,仍给熊氏与他。’宪叩头曰:‘臣弟犯法,当万死,焉敢纳之。’太祖曰:‘与之熊氏随住。’”
——朱元璋选宫人,听说熊宣使有个妹妹,年少貌美,打算收进宫里。但熊氏已经许配给了他的一个名叫杨希圣的参议。因此有人谏言他,这样做于理不合。朱元璋说:“谏言君上,不应该这样。”敲碎了谏言之人的牙齿,寻个机会,割掉了杨希圣的鼻子。
这还不算完,借杨希圣的兄长杨宪来朝的机会,他说:“我罢黜了你弟弟的官儿,仍把熊氏给他。”杨宪不敢接受,朱元璋说:“叫熊氏跟他一起去吧。”
或许杨希圣不太出名,但杨宪,字希武,明初群臣中算鼎鼎大名的一个了。
再举一例:
“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纳之,其母不从。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太祖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太祖纳之,立为胡妃。”
这个不是夺臣子之妻,相中了个女子,开始没搞定,念念不忘,听说去了淮安,没改嫁,朱元璋就因这事,专门写信给赵君用,请他帮忙。赵君用就给他送了过来,立为妃子。
自古英雄,好人妻者极多,正如成吉思汗所说:“男子汉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杀人性命,夺尽其所有财产,使其根绝,令其亲属痛哭,再*其妻女。”当然了,他这个就极端了,太野蛮了,可若无强烈的征服**,大概许多的开国帝君,也不会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欲壑难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之帝王虽然人杰,但时代的局限,到底不如近代的伟人。野蛮的征服,用杀戮来获得个人的满足,只是蛮夷之属。以天下而奉一人,以一人而治天下,可以称之为小道。
那么,应该怎样呢?什么样的才是大道呢?不自私自利,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很早、很明白地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群体的动物。对人民有益,就是对人类的族群有益。对族群有益,千秋万代,后人必永远相传他的名字。
——
1,福建行省方平章,即方国珍。
九月,“上(朱元璋)遣煜(夏煜)授国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国璋行中书省右丞,国瑛行中书省参政,国珉江南行枢密院佥院,各给符印,乃以本部兵马城守,俟命征讨。煜至庆元,国珍欲不受,业已降;欲受,又恐受制。乃诈称疾,但受平章印,告老不任职,遇使者亦颇倨。惟国珉开枢密分院署事,用枢密院印,其余印信留而不用,心持两端。太祖(朱元璋)宽容之。”
2,方国珍、张士诚遣使高丽。
方国珍在恭愍王七年(1358)五月,八年(1359)八月,十三年(1364)六月,十四年(1365)八月、十月相继遣使到高丽。
张士诚与高丽来往的次数更多,他分别在恭愍王七年七月、八年四月、七月、随后,九年三月,十年七月,十一年七月,十二年四月,十三年四月、七月,十四年四月,相继遣使向高丽王献礼物。若加上他的部属与高丽之来往,则恭愍王七年到十四年,八年内,他先后遣使至高丽达十七次之多。
3,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结援”。
“叶兑,以布衣献书太祖,……言天下大计:‘……今闻察罕妄自尊大,致书明公,如曹操之招孙权。窃以元运将终,人心不属,而察罕欲效操所为,事势不侔。宜如鲁肃计,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此其大纲也。’”
察罕攻下汴梁,“太祖尝曰:‘河南李察罕帖木儿兵威甚狠。’先遣杨宪往彼通好,……。”
“不久,元军接着向山东进攻,嚣张一时,影响所及,‘江南震动’。各处封建割据势力以及农民起义的叛徒,纷纷派遣代表前往察罕帖木儿处,‘道军旅之情,请期约之会,以遂夹辅之谋’。……朱元璋赶紧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派遣使者前往‘结援’,实际上是向元朝表示愿意投降。”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大明遣使至汴梁,与元将察罕帖木儿通好。”
“时察罕帖木儿用兵山东,招降东平田丰、乐安俞宝等,其势颇盛。太祖尝曰,河南李察罕帖木儿兵威甚振,先遣杨宪往彼通好,及是,察罕帖木儿下山东,又遣汪河往彼结援。”“太祖以都事汪河及钱桢往察罕军中结援,河至军中,议论称旨。”
“太祖遣千户王时等,赍银三千两,往方国珍附搭海船到大都,体探元朝及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军马事情。国珍差吴都事同去。”
要非察罕后来山东之遇刺,朱元璋也许就已经接受了元朝给他的“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宣命诏书”了。他与元朝的来往,主要通过方国珍进行的。方国珍的兄长方国璋就是因替元朝招安朱元璋而死的。
俗话说,杀人放火好招安。邓舍若无投降的打算,要像小明王、徐寿辉那般一心造反到底,不久前的辽东大战,怎会放走了搠思监?他这一个放走搠思监,正如了当年朱元璋放走纳哈出,无非鼠两端、坐观时变,属于可争取的范围。
——就在前不久,河南不是传来消息,说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结援”了么?
河南察罕兵威正盛,张德裕就不信邓舍会没有想过以后。别看洪继勋言之凿凿,说甚么察罕若攻山东,则海东可援,要非刚好那时候邓舍到了,张德裕自信三言两语就可驳的他无话可说。简直可笑!海东去援山东?高丽、沈阳、辽西虎视眈眈,邓舍能派几个兵卒过海去山东?或者说,他敢派几个兵卒过海去山东?
料来洪继勋心中对此也是有数,要不然,他当时怎么不等张德裕反应过来,就紧跟着转变话锋,暗示察罕若入山东,则海东必先攻沈阳,以此相威胁呢?表面上看针锋相对,实际上虚张声势。
趁着邓舍更衣、洪继勋收声的空儿,张德裕有了理顺思路的时间。
他把盏细想,越想越透彻,瞥了洪继勋眼,心想:“好悬没被你绕进去。”不由得信心大增,只要海东鼠两端就好,大可以先许其高丽之地,再给他高官厚禄,纵然他接着坐观时变,只要他肯答应保证暂时不进攻沈阳,稍待时日,给沈阳从漠南等处征兵的喘息机会,别的一切好说。
——沈阳距离辽阳不过数十里,太危险了。
席上烛火跳动,王宗哲等窃窃私语;洪继勋只笑吟吟,不说话。
不多时,邓舍与姚好古回来。张德裕迫不及待,鼓起三寸不烂之舌,要再度向邓舍晓以利害。功成与否,在此一举。他道:“我家丞相大人,命德裕带来骏马数匹,不知明公是否已经见到了?”
“果然神骏。我见之甚喜,多谢贵主的馈赠。”
“明公可知道,此为何马?”
“大宛马。”
“此汉之天马也,又称西极马。汉武帝曾为此马,做了一《西极天马歌》,明公可知道么?”
邓舍不知道。
只听得张德裕高声吟诵,道:“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明公若有与我沈阳通好的意思,我北之牧场即明公之牧场;明公若有征伐高丽、涉流沙服四夷的志向,那么千骑万骏,凭明公一言可得!”
张德裕的目的,至此全盘兜出。
烛影摇红,席上鸦雀无声。众人之目光,无不投向邓舍。洪继勋伸出手指,蘸了些许酒水,在案几上轻轻由西而东划过,邓舍收回目光,与姚好古对视一眼,姚好古轻轻点头。邓舍心想:“祸水东引。”
抬头去看张德裕,见他目光殷切。邓舍微微沉吟,赵过不声不响,躬身而起,道:“此,军国大事,不可仓促。”
邓舍颔,道:“席上非谈事的所在,先生且请饮酒。留待明日,待我聚集文武于帐下,然后细说。”你来祸水东引,我给你将计就计、欲擒故纵。他虽有心答应,但要答应的太过爽快,张德裕兴奋过后,难免怀疑。
自然,就算明日达成了协议,张德裕所谓的“千骑万骏”,定然也不可能,估计能给个千许匹就不错了。
张德裕大喜,拜道:“明公英明。”
不久,邓舍先行退席。姚好古、洪继勋陪着张德裕又饮酒多时,止谈风月,不再说及军事。宴到夜深,宾主尽欢而散。张德裕出来酒楼,与众人话别,自有人送他回去迎宾馆。
回去的路上,月明星稀,夜风冰寒。送他回去的人没有现,他的那个亲随,已经不在了随行的队伍之中。
——
看书友有议论李阿关,的确,小邓得李阿关,有些不正,六分唐突。这是我笔力不到的缘故,没写出想表达的内容。不过,就说及君夺臣妻会不会引起臣僚对君主的不忠,拿朱元璋的例子,来与诸位书友们讨论:
“太祖选宫人,访知熊宣使有妹年少,欲进之。员外郎张来硕谏曰:‘熊氏已许参议杨希圣,若明取之,于理不妥。’太祖曰:‘谏君不当如此!’令壮士以刀碎其齿。
“后参议李饮冰与希圣弄权不法,丞相李善长奏之。太祖将二人黥面,云:‘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宜此刑。’割饮冰之乳,即死;劓希圣之鼻,淮安安置。
“后希圣兄杨宪任江西参政,来朝,太祖谓宪曰:‘尔弟弄权,我已黜之,仍给熊氏与他。’宪叩头曰:‘臣弟犯法,当万死,焉敢纳之。’太祖曰:‘与之熊氏随住。’”
——朱元璋选宫人,听说熊宣使有个妹妹,年少貌美,打算收进宫里。但熊氏已经许配给了他的一个名叫杨希圣的参议。因此有人谏言他,这样做于理不合。朱元璋说:“谏言君上,不应该这样。”敲碎了谏言之人的牙齿,寻个机会,割掉了杨希圣的鼻子。
这还不算完,借杨希圣的兄长杨宪来朝的机会,他说:“我罢黜了你弟弟的官儿,仍把熊氏给他。”杨宪不敢接受,朱元璋说:“叫熊氏跟他一起去吧。”
或许杨希圣不太出名,但杨宪,字希武,明初群臣中算鼎鼎大名的一个了。
再举一例:
“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纳之,其母不从。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太祖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太祖纳之,立为胡妃。”
这个不是夺臣子之妻,相中了个女子,开始没搞定,念念不忘,听说去了淮安,没改嫁,朱元璋就因这事,专门写信给赵君用,请他帮忙。赵君用就给他送了过来,立为妃子。
自古英雄,好人妻者极多,正如成吉思汗所说:“男子汉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杀人性命,夺尽其所有财产,使其根绝,令其亲属痛哭,再*其妻女。”当然了,他这个就极端了,太野蛮了,可若无强烈的征服**,大概许多的开国帝君,也不会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欲壑难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之帝王虽然人杰,但时代的局限,到底不如近代的伟人。野蛮的征服,用杀戮来获得个人的满足,只是蛮夷之属。以天下而奉一人,以一人而治天下,可以称之为小道。
那么,应该怎样呢?什么样的才是大道呢?不自私自利,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很早、很明白地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群体的动物。对人民有益,就是对人类的族群有益。对族群有益,千秋万代,后人必永远相传他的名字。
——
1,福建行省方平章,即方国珍。
九月,“上(朱元璋)遣煜(夏煜)授国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国璋行中书省右丞,国瑛行中书省参政,国珉江南行枢密院佥院,各给符印,乃以本部兵马城守,俟命征讨。煜至庆元,国珍欲不受,业已降;欲受,又恐受制。乃诈称疾,但受平章印,告老不任职,遇使者亦颇倨。惟国珉开枢密分院署事,用枢密院印,其余印信留而不用,心持两端。太祖(朱元璋)宽容之。”
2,方国珍、张士诚遣使高丽。
方国珍在恭愍王七年(1358)五月,八年(1359)八月,十三年(1364)六月,十四年(1365)八月、十月相继遣使到高丽。
张士诚与高丽来往的次数更多,他分别在恭愍王七年七月、八年四月、七月、随后,九年三月,十年七月,十一年七月,十二年四月,十三年四月、七月,十四年四月,相继遣使向高丽王献礼物。若加上他的部属与高丽之来往,则恭愍王七年到十四年,八年内,他先后遣使至高丽达十七次之多。
3,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结援”。
“叶兑,以布衣献书太祖,……言天下大计:‘……今闻察罕妄自尊大,致书明公,如曹操之招孙权。窃以元运将终,人心不属,而察罕欲效操所为,事势不侔。宜如鲁肃计,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此其大纲也。’”
察罕攻下汴梁,“太祖尝曰:‘河南李察罕帖木儿兵威甚狠。’先遣杨宪往彼通好,……。”
“不久,元军接着向山东进攻,嚣张一时,影响所及,‘江南震动’。各处封建割据势力以及农民起义的叛徒,纷纷派遣代表前往察罕帖木儿处,‘道军旅之情,请期约之会,以遂夹辅之谋’。……朱元璋赶紧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派遣使者前往‘结援’,实际上是向元朝表示愿意投降。”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大明遣使至汴梁,与元将察罕帖木儿通好。”
“时察罕帖木儿用兵山东,招降东平田丰、乐安俞宝等,其势颇盛。太祖尝曰,河南李察罕帖木儿兵威甚振,先遣杨宪往彼通好,及是,察罕帖木儿下山东,又遣汪河往彼结援。”“太祖以都事汪河及钱桢往察罕军中结援,河至军中,议论称旨。”
“太祖遣千户王时等,赍银三千两,往方国珍附搭海船到大都,体探元朝及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军马事情。国珍差吴都事同去。”
要非察罕后来山东之遇刺,朱元璋也许就已经接受了元朝给他的“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宣命诏书”了。他与元朝的来往,主要通过方国珍进行的。方国珍的兄长方国璋就是因替元朝招安朱元璋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