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大隋王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虞世基一篇《讲武赋》,文采飞扬,技惊四座,恰巧与隋宫存放的一部南朝书籍如出一辙,这本书的作者恰巧也是虞世基。
崇文阁内一番对照,隋炀帝与众人做梦也想不到有如此巧合,有说像抄袭,有说像一个人,还是后开口说道:“依臣妾之见,陛下不如诏这虞世基殿试,当堂问答,一观究竟。”
隋炀帝脸上露出一丝浅笑,对着几个太监言道:“把这些南朝搜罗来的书籍都给朕摆上,朕要在崇文阁,亲自殿试虞世基。”
朝廷传下圣旨,命考生虞世基到崇文阁殿试,众多的生员只有虞世基一人被征召入宫,参加殿试。隋朝时期,科举制度尚不完善,大兴城内,京师之中,只有虞世基一人被招入殿试,已经是令人惊异,羡慕不已。
虞世基在京城仅是个教书先生,太监把旨意传到虞世基的家中,虞世基惊喜不已,把家中的衣裳选了即便,最好的一件仍旧带着一个补丁。
虞世基跟随宫里的太监来到崇文阁,厅堂空无一人,小太监说道:“虞先生,你且在这里候着,陛下稍后就来殿试,可别忘了礼节。”
“草民晓得,草民晓得了。”
小太监转身离去,屋中只有虞世基一人,等了少顷不见有人过来,虞世基不由得此处张望,打量着大隋的宫室庭院。
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崇文阁摆放的卷卷书籍,虞世基毕竟是个读书之人,一见皇家万卷书,心动不已。趁着四下无人,虞世基贪婪的触摸着崇文阁的摆放的典籍。偏偏这些日子隋炀帝追忆宣华夫人,摆放的都是南朝陈国带来的书,这让虞世基更是惊讶万分。
说来话长,虞世基原本是陈国的官员,曾任过尚书左丞,在陈国虽不是什么大官,也算身逢仕途。自从大隋讨伐陈国统一天下,虞世基便跟随建康府的官员一同被俘,作为囚徒押解到京城。虽然后来都逐一释放,但虞世基此事已是家道中落,流落在京城,只能靠着做教书先生勉强糊口。
遥算起来,虞世基已经远离故土有十几年,在崇文阁再次看到南朝的书籍,心中酸楚难平,感慨良久。回想过去,曾经的江南往事,依旧历历在目。一时忍不住亡国哀思,虞世基掩面哭了起来。
正在哭泣之时,只听门外有太监喊道:“皇上驾到!”
虞世基大惊,赶忙用衣袖擦拭脸上泪水,伏地跪倒,迎接圣驾。隋炀帝走了进来,直接言道:“你就是虞世基?”
“正是草民。”
“平身吧。”
“谢皇上。”
虞世基站起身来,唯唯诺诺,低头不语,隋炀帝抽了一眼,问道:“你是不是哭了,怎么眼皮都肿了。”
虞世基躬身作揖答道:“回禀皇上,草民确实哭了。”
隋炀帝点了点头,又问:“你喜极而泣,还是胆小而泣?”
“草民看了宫里摆放的典籍,想起了一些陈年往事,触景生情,才忍不住落泪。”
“嗯,给朕细细说来。”
“遵旨,草民虞世基本是陈国官员,亡国之后,流落京城,以教书糊口,今在崇文阁看见众多南朝书籍,如同他乡遇故知,心生感慨,思绪万千。”
隋炀帝翻阅着那些古籍,随手抽出一本,放在虞世基面前,问道:“这本《讲武赋》是你的亲笔著作吧。”
虞世基万没想到当年自己所写的著作,竟在隋炀帝手中保存下来,一想今年进士科考题也是“讲武赋”,这让虞世基大感意外,赶忙跪倒:“原来皇上早已读过《讲武赋》,草民不知,竟用拙作答复考题,罪该万死。”
隋炀帝哈哈大笑,说道:“朕恕你无罪,不仅是朕喜欢你这篇文章,连几位考官也倍加推崇。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辈所及也。”
虞世基一听这话,如同一块巨石落地,连忙叩首:“谢主隆恩,谢主隆恩。”
“平身吧。”隋炀帝道:“自从看了你的考卷,朕就在朝中打听你的旧事,博学多才,书法精湛,受到当世名家的交口称赞,朕已经传旨,钦点你虞世基为进士科头名。”
“草民半百之年,能沐浴洪恩,愿尽心竭虑,肝脑涂地,效忠吾皇。”虞世基一时又是热泪盈眶,感激不已,领旨谢恩。
五十岁的虞世基成为了大业二年进士科的头名进士,此时科举尚不完善,当时并无“状元”这一称号。虞世基得益于此次科考,也由此再次入朝为官,重开自己的仕途之路。后有唐代诗人孟郊做《登科后》道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隋朝的进士科头名,几乎等同后来的状元,虞世基咸鱼翻身,一朝辅佐在君王身侧,一个年过半百,落魄的教书先生顿时声名鹊起。其他考中进士科的生员也纷纷录入吏部,取士为官。
正是大隋朝庭的开科取士,使得科举之风迅速盛行,好学之辈层出不穷,学风大盛。隋炀帝看着科考制度,如此备受欢迎,心中十分喜悦。
这日早朝过后,隋炀帝满怀兴致,回到宁安殿,萧皇后一看皇上龙颜舒展,便问道:“陛下今日眉彩飞扬,莫非用什么喜庆之事?”
隋炀帝道:“朕自开科以来,学风盛行,礼化众生,朕决定召集天下高士名家,举办一场才子会,一比高下。”
“论才论贤那可是好事,不知陛下考虑何时举行?”
“今日早朝,太子从东都传来一道奏章,东都行宫已经全部建好,朕决定秋后率百官前往东都,举办才子会以庆贺东都落成。”
萧皇后喜道:“陛下圣明,此盛会一举多得,正是时候。”
隋炀帝的想法,得到萧皇后全力支持,随即颁布诏书,诏令文武百官、明贤高士、佛道两家,以及两京的名门望族,一起齐聚新建成的东都洛阳,举办才子会。
瑟瑟秋风,吹打着高大的城墙,大兴城东门外旌旗招展,戒备森严,沿途的百姓已经被... -->>
虞世基一篇《讲武赋》,文采飞扬,技惊四座,恰巧与隋宫存放的一部南朝书籍如出一辙,这本书的作者恰巧也是虞世基。
崇文阁内一番对照,隋炀帝与众人做梦也想不到有如此巧合,有说像抄袭,有说像一个人,还是后开口说道:“依臣妾之见,陛下不如诏这虞世基殿试,当堂问答,一观究竟。”
隋炀帝脸上露出一丝浅笑,对着几个太监言道:“把这些南朝搜罗来的书籍都给朕摆上,朕要在崇文阁,亲自殿试虞世基。”
朝廷传下圣旨,命考生虞世基到崇文阁殿试,众多的生员只有虞世基一人被征召入宫,参加殿试。隋朝时期,科举制度尚不完善,大兴城内,京师之中,只有虞世基一人被招入殿试,已经是令人惊异,羡慕不已。
虞世基在京城仅是个教书先生,太监把旨意传到虞世基的家中,虞世基惊喜不已,把家中的衣裳选了即便,最好的一件仍旧带着一个补丁。
虞世基跟随宫里的太监来到崇文阁,厅堂空无一人,小太监说道:“虞先生,你且在这里候着,陛下稍后就来殿试,可别忘了礼节。”
“草民晓得,草民晓得了。”
小太监转身离去,屋中只有虞世基一人,等了少顷不见有人过来,虞世基不由得此处张望,打量着大隋的宫室庭院。
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崇文阁摆放的卷卷书籍,虞世基毕竟是个读书之人,一见皇家万卷书,心动不已。趁着四下无人,虞世基贪婪的触摸着崇文阁的摆放的典籍。偏偏这些日子隋炀帝追忆宣华夫人,摆放的都是南朝陈国带来的书,这让虞世基更是惊讶万分。
说来话长,虞世基原本是陈国的官员,曾任过尚书左丞,在陈国虽不是什么大官,也算身逢仕途。自从大隋讨伐陈国统一天下,虞世基便跟随建康府的官员一同被俘,作为囚徒押解到京城。虽然后来都逐一释放,但虞世基此事已是家道中落,流落在京城,只能靠着做教书先生勉强糊口。
遥算起来,虞世基已经远离故土有十几年,在崇文阁再次看到南朝的书籍,心中酸楚难平,感慨良久。回想过去,曾经的江南往事,依旧历历在目。一时忍不住亡国哀思,虞世基掩面哭了起来。
正在哭泣之时,只听门外有太监喊道:“皇上驾到!”
虞世基大惊,赶忙用衣袖擦拭脸上泪水,伏地跪倒,迎接圣驾。隋炀帝走了进来,直接言道:“你就是虞世基?”
“正是草民。”
“平身吧。”
“谢皇上。”
虞世基站起身来,唯唯诺诺,低头不语,隋炀帝抽了一眼,问道:“你是不是哭了,怎么眼皮都肿了。”
虞世基躬身作揖答道:“回禀皇上,草民确实哭了。”
隋炀帝点了点头,又问:“你喜极而泣,还是胆小而泣?”
“草民看了宫里摆放的典籍,想起了一些陈年往事,触景生情,才忍不住落泪。”
“嗯,给朕细细说来。”
“遵旨,草民虞世基本是陈国官员,亡国之后,流落京城,以教书糊口,今在崇文阁看见众多南朝书籍,如同他乡遇故知,心生感慨,思绪万千。”
隋炀帝翻阅着那些古籍,随手抽出一本,放在虞世基面前,问道:“这本《讲武赋》是你的亲笔著作吧。”
虞世基万没想到当年自己所写的著作,竟在隋炀帝手中保存下来,一想今年进士科考题也是“讲武赋”,这让虞世基大感意外,赶忙跪倒:“原来皇上早已读过《讲武赋》,草民不知,竟用拙作答复考题,罪该万死。”
隋炀帝哈哈大笑,说道:“朕恕你无罪,不仅是朕喜欢你这篇文章,连几位考官也倍加推崇。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辈所及也。”
虞世基一听这话,如同一块巨石落地,连忙叩首:“谢主隆恩,谢主隆恩。”
“平身吧。”隋炀帝道:“自从看了你的考卷,朕就在朝中打听你的旧事,博学多才,书法精湛,受到当世名家的交口称赞,朕已经传旨,钦点你虞世基为进士科头名。”
“草民半百之年,能沐浴洪恩,愿尽心竭虑,肝脑涂地,效忠吾皇。”虞世基一时又是热泪盈眶,感激不已,领旨谢恩。
五十岁的虞世基成为了大业二年进士科的头名进士,此时科举尚不完善,当时并无“状元”这一称号。虞世基得益于此次科考,也由此再次入朝为官,重开自己的仕途之路。后有唐代诗人孟郊做《登科后》道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隋朝的进士科头名,几乎等同后来的状元,虞世基咸鱼翻身,一朝辅佐在君王身侧,一个年过半百,落魄的教书先生顿时声名鹊起。其他考中进士科的生员也纷纷录入吏部,取士为官。
正是大隋朝庭的开科取士,使得科举之风迅速盛行,好学之辈层出不穷,学风大盛。隋炀帝看着科考制度,如此备受欢迎,心中十分喜悦。
这日早朝过后,隋炀帝满怀兴致,回到宁安殿,萧皇后一看皇上龙颜舒展,便问道:“陛下今日眉彩飞扬,莫非用什么喜庆之事?”
隋炀帝道:“朕自开科以来,学风盛行,礼化众生,朕决定召集天下高士名家,举办一场才子会,一比高下。”
“论才论贤那可是好事,不知陛下考虑何时举行?”
“今日早朝,太子从东都传来一道奏章,东都行宫已经全部建好,朕决定秋后率百官前往东都,举办才子会以庆贺东都落成。”
萧皇后喜道:“陛下圣明,此盛会一举多得,正是时候。”
隋炀帝的想法,得到萧皇后全力支持,随即颁布诏书,诏令文武百官、明贤高士、佛道两家,以及两京的名门望族,一起齐聚新建成的东都洛阳,举办才子会。
瑟瑟秋风,吹打着高大的城墙,大兴城东门外旌旗招展,戒备森严,沿途的百姓已经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