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大国崛起185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果没有巧合遇到林肯遇刺这件事,朱敬伦又假装受伤博取林肯的同情,朱敬伦本来是打算去一趟美国南方,接着绕南美科恩角访问美国西部,最后才是横渡太平洋回国。
可是刺杀这件事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说好就是乘机让林肯内疚,很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判断,这对朱敬伦有莫大的利益,说不好就是自己的消息,很有可能激化国内的矛盾。
朱敬伦始终知道,大明内部的矛盾很尖锐,哪怕他一直在采用最为温和的手段来改革,但依然有深刻的矛盾,因为只要是改革,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就必然会有一批人感到不满,最大的矛盾恐怕就是自己是篡权,是割据,无法赢得多数精英阶层的人心,这是最大,最深刻的问题。
一旦自己遇刺,生死未卜的消息传回国,不敢保证有人兴风作浪,不敢保证清军趁乱攻击,变数太大了,大到用超级计算机都计算不出来的程度。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尽快赶回国内坐镇,这样才能平息一切矛盾。
但是第二天林肯又来了,他表示美国愿意承认大明国的地位,然后他也跟朱敬伦基于道义,进行了一番谈话,他希望大明国能够接受美国的调停,林肯希望能够终结中国的战争,不管是大明国跟清政府的,还是太平天国跟清政府的战争,他们都愿意出面调停。
朱敬伦假装思索了一番,同意了美国的调停,表示大明国愿意结束这场战争。
其实他本来就没想过要把战争一直持续下去,他扶持将死的太平天国,目的不过是让他们拖住湘军,给大明争取几年发展的时间,朱敬伦有信心在五年内让大明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如果清廷能够答应和谈,那当然最好不过了,然后双方互相发展,看看谁发展的更快。
没想到美国人这时候跳出来了,希望调停,调停中国战争,当然能让美国获得不小的国际政治声誉,这对于一个刚刚结束内战,百废待兴,领导人又比较要脸的国家来说,算是不小的政绩。
答应林肯技能让大明暂时摆脱战争,又能卖美国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林肯很高兴朱敬伦愿意接受他的建议,立刻就去组织调停团队去了,这些人将跟朱敬伦一起去中国。
至于他们能否调停成功,能调停成什么样子,那就要看中国的局势发展如何了。
此时太平军已经发动了对安庆的围攻,攻守异位的真快,几年前还是湘军在围困安庆,转过头就该太平军围困安庆了。
双方的攻防极为酷烈,十几年的战斗,已经让湘军跟太平军不共戴天,尤其是在安庆这里,当时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荃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之后李鸿章又杀了投降的太平军四王、四将,这让太平军明白,在跟清军的战斗中,他们要么杀死对方,要么被对方杀死,绝对没有中间路可以选,湘军本来就没有投降长毛贼的习惯,加上他们自己的屠杀行为,让他们不可能跟太平军和解,因此也是死战不退,要战斗到最后一人。
当年湘军围困安庆的时候,整整围攻了一年,曾国荃才攻下安庆,太平军绝对没有道理在战斗意志更坚定的湘军面前,轻易的攻取安庆,因此一场持久战拉开了序幕。
可是一边太平军在大明海军的帮助下,开始围困安庆,另一边他们的都城天京也还在湘军围困之中,局面之复杂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曾国藩是一个很有耐心,意志坚定的人,他知道保卫安庆比夺取天京更为重要,只有安庆在手,湘军的大后方湖南、湖北才能安全,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军饷和各种物资,一旦安庆失陷,别说攻打天京了,两湖倒要陷入战乱之中了。
所以曾国藩看到形势不利,立刻就调他弟弟曾国荃的部队回防安庆,可是曾国荃拒绝了,他向曾国藩保证,他一个月之内一定能攻占台南京,正好天京的长矛都去安庆了,他刚好趁机发动总攻。
这不是曾国荃第一次抗命了。
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年),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上海士绅奔赴安庆来找曾国藩求援。此时的上海因为太平军战乱,大批富人迁入,富庶繁华,饷源充足。前来乞师的士绅为了劝曾国藩早日出师,提出每月可以接济湘军十万两银子,曾国藩同意了,让曾国荃派人去增援。
可是当时曾国荃刚刚攻陷安庆,将军队调到了天京城下,一心想着攻破天京,夺下剿灭太平天国的首功,硬是不远去上海,结果李鸿章主动请缨,招募了6000淮军,从此李鸿章淮军集团借助上海的丰沛军饷,很快就崛起了。
这一次包围天京城已经三年多,可是曾国荃还是不肯放弃天京,他甚至认为,太平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就差最后推那一下了,这时候放弃天京,实在是不甘心,于是在回信中,一再的保证他能攻下天京,然后马上去接安庆之围。
于是曾国荃强行催促本就已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的湘军攻打天京城,围城的湘军人数不过三万,可是现在还能动... -->>
如果没有巧合遇到林肯遇刺这件事,朱敬伦又假装受伤博取林肯的同情,朱敬伦本来是打算去一趟美国南方,接着绕南美科恩角访问美国西部,最后才是横渡太平洋回国。
可是刺杀这件事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说好就是乘机让林肯内疚,很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判断,这对朱敬伦有莫大的利益,说不好就是自己的消息,很有可能激化国内的矛盾。
朱敬伦始终知道,大明内部的矛盾很尖锐,哪怕他一直在采用最为温和的手段来改革,但依然有深刻的矛盾,因为只要是改革,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就必然会有一批人感到不满,最大的矛盾恐怕就是自己是篡权,是割据,无法赢得多数精英阶层的人心,这是最大,最深刻的问题。
一旦自己遇刺,生死未卜的消息传回国,不敢保证有人兴风作浪,不敢保证清军趁乱攻击,变数太大了,大到用超级计算机都计算不出来的程度。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尽快赶回国内坐镇,这样才能平息一切矛盾。
但是第二天林肯又来了,他表示美国愿意承认大明国的地位,然后他也跟朱敬伦基于道义,进行了一番谈话,他希望大明国能够接受美国的调停,林肯希望能够终结中国的战争,不管是大明国跟清政府的,还是太平天国跟清政府的战争,他们都愿意出面调停。
朱敬伦假装思索了一番,同意了美国的调停,表示大明国愿意结束这场战争。
其实他本来就没想过要把战争一直持续下去,他扶持将死的太平天国,目的不过是让他们拖住湘军,给大明争取几年发展的时间,朱敬伦有信心在五年内让大明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如果清廷能够答应和谈,那当然最好不过了,然后双方互相发展,看看谁发展的更快。
没想到美国人这时候跳出来了,希望调停,调停中国战争,当然能让美国获得不小的国际政治声誉,这对于一个刚刚结束内战,百废待兴,领导人又比较要脸的国家来说,算是不小的政绩。
答应林肯技能让大明暂时摆脱战争,又能卖美国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林肯很高兴朱敬伦愿意接受他的建议,立刻就去组织调停团队去了,这些人将跟朱敬伦一起去中国。
至于他们能否调停成功,能调停成什么样子,那就要看中国的局势发展如何了。
此时太平军已经发动了对安庆的围攻,攻守异位的真快,几年前还是湘军在围困安庆,转过头就该太平军围困安庆了。
双方的攻防极为酷烈,十几年的战斗,已经让湘军跟太平军不共戴天,尤其是在安庆这里,当时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荃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之后李鸿章又杀了投降的太平军四王、四将,这让太平军明白,在跟清军的战斗中,他们要么杀死对方,要么被对方杀死,绝对没有中间路可以选,湘军本来就没有投降长毛贼的习惯,加上他们自己的屠杀行为,让他们不可能跟太平军和解,因此也是死战不退,要战斗到最后一人。
当年湘军围困安庆的时候,整整围攻了一年,曾国荃才攻下安庆,太平军绝对没有道理在战斗意志更坚定的湘军面前,轻易的攻取安庆,因此一场持久战拉开了序幕。
可是一边太平军在大明海军的帮助下,开始围困安庆,另一边他们的都城天京也还在湘军围困之中,局面之复杂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曾国藩是一个很有耐心,意志坚定的人,他知道保卫安庆比夺取天京更为重要,只有安庆在手,湘军的大后方湖南、湖北才能安全,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军饷和各种物资,一旦安庆失陷,别说攻打天京了,两湖倒要陷入战乱之中了。
所以曾国藩看到形势不利,立刻就调他弟弟曾国荃的部队回防安庆,可是曾国荃拒绝了,他向曾国藩保证,他一个月之内一定能攻占台南京,正好天京的长矛都去安庆了,他刚好趁机发动总攻。
这不是曾国荃第一次抗命了。
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年),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上海士绅奔赴安庆来找曾国藩求援。此时的上海因为太平军战乱,大批富人迁入,富庶繁华,饷源充足。前来乞师的士绅为了劝曾国藩早日出师,提出每月可以接济湘军十万两银子,曾国藩同意了,让曾国荃派人去增援。
可是当时曾国荃刚刚攻陷安庆,将军队调到了天京城下,一心想着攻破天京,夺下剿灭太平天国的首功,硬是不远去上海,结果李鸿章主动请缨,招募了6000淮军,从此李鸿章淮军集团借助上海的丰沛军饷,很快就崛起了。
这一次包围天京城已经三年多,可是曾国荃还是不肯放弃天京,他甚至认为,太平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就差最后推那一下了,这时候放弃天京,实在是不甘心,于是在回信中,一再的保证他能攻下天京,然后马上去接安庆之围。
于是曾国荃强行催促本就已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的湘军攻打天京城,围城的湘军人数不过三万,可是现在还能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