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武唐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武唐春》更多支持!
裴行俭的长时间沉默,让李晨有不好的预感,说不定真实的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差。
他也没马上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神情比裴行俭平静多了。
稍一会后,裴行俭也终于冷静下来,与李晨面对面坐着,端着茶慢慢喝。
李晨也端起刚刚裴府下人为他送上的茶,吹了吹后,慢慢地喝起来。
“裴侍郎,你对时局的变化有什么看法?”最终李晨耐不住性子,率先开口打破沉默。
“青海局势危矣!”裴行俭微微叹了口气,脸色越来越凝重。因为刘仁轨没将擒获一名吐蕃百户,从这名百户口中探知吐蕃军队动静的事上报朝廷,因此裴行俭并不知道吐蕃军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年后的战争。他以为吐蕃人还没这么快动作,毕竟吐蕃赞普刚刚死掉不久。
李晨告诉王方翼吐蕃赞普死了,钦陵这一年多来忙着安抚国内诸部落,平灭叛乱的消息已经传回国内,裴行俭也是知道。正国为知道这消息,并认可了其真实性,裴行俭觉得,吐蕃国内局势还没稳定下来,钦陵还会将心思放在国内,无暇对我大唐发动攻击。如果情况真的这样,并没实际领军经验的李敬玄去青海主持军务,也并没什么不可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就行了。
以李敬玄中书令的职位,要镇服青海诸将,那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是真的有战事发生,以李敬玄的军事才能,那是完全不能胜任。现在李晨告诉他,抓获的吐蕃斥候交待,他们正在准备战事,预备在年后就对鄯州一带发动攻击,这如何不让裴行俭吃惊。
裴行俭完全清楚事情为何会变成这样,那就是因为李敬玄和刘仁轨在朝堂上争斗的结果。
李敬玄在总章二年就升任西台侍郎(即中书侍郎),并加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检校吏部侍郎),后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又和山东士族联姻,在朝中势力极大。仪凤元年,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李敬玄能如此快升迁,主要是因为追随了皇后武则天之故。李敬玄觉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职位越来越高,在朝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不过这让让皇帝李治不喜,他感觉到了朝堂上力量的不平衡。
而刘仁轨是非常坚定的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大臣,一向看不起李敬玄,两人一直关系不融洽,并在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后,关系交恶,争斗白热化。刘仁轨原本就非常得皇帝李治信任,李敬玄因为武则天的关系而一再升迁后,李治对刘仁轨越加看重。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用在李敬玄和刘仁轨身上都不合适。两个人都是肚量不大的人,特别是李敬玄。因为刘仁轨时常与他有争斗,他对刘仁轨非常厌恶。刘仁轨这些年一直在外领军作战,而李敬玄在朝中。虽然两人同列政事堂,但在朝中的李敬玄话语权明显高于在外领军的刘仁轨。两个人争斗越来越激烈,以致后来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关系形同水火。
前些日子,刘仁轨上奏,以自己年事己高,吃不消高原生活,实在无力领军与吐蕃作战,请求归朝,让朝廷另派得力之人去鄯州主持军务。刘仁轨在奏书中说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从来没有领军经历的李敬玄当然极力推辞。
但已经厌恶李敬玄的皇帝李治,却在这件事上偏向了刘仁轨。刘仁轨深得皇帝李治的信任,再加其人立下的战功非常出色,虽然让皇后武则天厌恶,但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在朝会上,李治面对李敬玄的奏请,难得霸道一次:“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鄯州领军,朕也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
在朝议的时候当场下诏,任命李区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的入侵。
裴行俭也知道,皇帝会这么决定,应该也是认为吐蕃赞普去逝不久,吐蕃国内还很混乱,掌握吐蕃朝政大权的钦陵,还在忙着四处灭火,平定叛乱,没精力攻我大唐,因此敢让李敬玄去主持军务。不只皇帝这么认为,皇后武则天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朝臣们也大多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要我大唐不主动进攻,青海战事是不会发生的。可以说,让李敬玄去鄯州,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朝廷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化解两位宰相之间的争斗而已。
如果青海没有战事,李敬玄去那里呆了上阵子,根本不影响大局。
但现在却探知吐蕃人正在抓紧准备战事,年后就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让深谙... -->>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武唐春》更多支持!
裴行俭的长时间沉默,让李晨有不好的预感,说不定真实的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差。
他也没马上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神情比裴行俭平静多了。
稍一会后,裴行俭也终于冷静下来,与李晨面对面坐着,端着茶慢慢喝。
李晨也端起刚刚裴府下人为他送上的茶,吹了吹后,慢慢地喝起来。
“裴侍郎,你对时局的变化有什么看法?”最终李晨耐不住性子,率先开口打破沉默。
“青海局势危矣!”裴行俭微微叹了口气,脸色越来越凝重。因为刘仁轨没将擒获一名吐蕃百户,从这名百户口中探知吐蕃军队动静的事上报朝廷,因此裴行俭并不知道吐蕃军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年后的战争。他以为吐蕃人还没这么快动作,毕竟吐蕃赞普刚刚死掉不久。
李晨告诉王方翼吐蕃赞普死了,钦陵这一年多来忙着安抚国内诸部落,平灭叛乱的消息已经传回国内,裴行俭也是知道。正国为知道这消息,并认可了其真实性,裴行俭觉得,吐蕃国内局势还没稳定下来,钦陵还会将心思放在国内,无暇对我大唐发动攻击。如果情况真的这样,并没实际领军经验的李敬玄去青海主持军务,也并没什么不可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就行了。
以李敬玄中书令的职位,要镇服青海诸将,那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是真的有战事发生,以李敬玄的军事才能,那是完全不能胜任。现在李晨告诉他,抓获的吐蕃斥候交待,他们正在准备战事,预备在年后就对鄯州一带发动攻击,这如何不让裴行俭吃惊。
裴行俭完全清楚事情为何会变成这样,那就是因为李敬玄和刘仁轨在朝堂上争斗的结果。
李敬玄在总章二年就升任西台侍郎(即中书侍郎),并加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检校吏部侍郎),后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又和山东士族联姻,在朝中势力极大。仪凤元年,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李敬玄能如此快升迁,主要是因为追随了皇后武则天之故。李敬玄觉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职位越来越高,在朝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不过这让让皇帝李治不喜,他感觉到了朝堂上力量的不平衡。
而刘仁轨是非常坚定的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大臣,一向看不起李敬玄,两人一直关系不融洽,并在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后,关系交恶,争斗白热化。刘仁轨原本就非常得皇帝李治信任,李敬玄因为武则天的关系而一再升迁后,李治对刘仁轨越加看重。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用在李敬玄和刘仁轨身上都不合适。两个人都是肚量不大的人,特别是李敬玄。因为刘仁轨时常与他有争斗,他对刘仁轨非常厌恶。刘仁轨这些年一直在外领军作战,而李敬玄在朝中。虽然两人同列政事堂,但在朝中的李敬玄话语权明显高于在外领军的刘仁轨。两个人争斗越来越激烈,以致后来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关系形同水火。
前些日子,刘仁轨上奏,以自己年事己高,吃不消高原生活,实在无力领军与吐蕃作战,请求归朝,让朝廷另派得力之人去鄯州主持军务。刘仁轨在奏书中说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从来没有领军经历的李敬玄当然极力推辞。
但已经厌恶李敬玄的皇帝李治,却在这件事上偏向了刘仁轨。刘仁轨深得皇帝李治的信任,再加其人立下的战功非常出色,虽然让皇后武则天厌恶,但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在朝会上,李治面对李敬玄的奏请,难得霸道一次:“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鄯州领军,朕也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
在朝议的时候当场下诏,任命李区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的入侵。
裴行俭也知道,皇帝会这么决定,应该也是认为吐蕃赞普去逝不久,吐蕃国内还很混乱,掌握吐蕃朝政大权的钦陵,还在忙着四处灭火,平定叛乱,没精力攻我大唐,因此敢让李敬玄去主持军务。不只皇帝这么认为,皇后武则天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朝臣们也大多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要我大唐不主动进攻,青海战事是不会发生的。可以说,让李敬玄去鄯州,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朝廷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化解两位宰相之间的争斗而已。
如果青海没有战事,李敬玄去那里呆了上阵子,根本不影响大局。
但现在却探知吐蕃人正在抓紧准备战事,年后就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让深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