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武唐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行俭的人,先后站出来陈述意见,最后朝堂上变成了一些人的争论,直到李治轻咳了几句后,争论才停下来。
这时候,帘后听政的武则天俯身上前,对李治轻声说了几句什么,李治听了后,也微微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武则天的意见。
这些年,因为李治身体不适,武则天慢慢插手朝政大事,并以为了帮李治更好处理朝事为由,希望在举行朝会时候,能听听大臣们怎么说。李治也答应了,让武则天在朝会时候坐在御座后面听政,中间挂个帘子。到了后来,每次朝会,武则天都躲在帘子后面听政。
李治多病,很多时候,没办法主持朝会,武则天趁机提出替李治坐朝。在李治因为染病而无法主持明会的时候,御座上就没有人,只有帘后的武则天坐着,代李治听朝。
这情况虽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这是皇帝李治同意的事,大臣们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武则天进一步插手朝政。
许多时候,朝堂上议事的时候,武则天会悄悄和李治说自己的意见,一些时候,她的意见也因此左右了朝政。
李治听了武则天的话后,也没马上下定论,而是继续听诸臣的争论,在争论声音慢慢轻下去后,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诸位爱卿说的都有理,朕今日也不急于下结论,此事待过两日后再决定。”
紧急朝会就此结束,诸臣散去。不过裴行俭、薛元超、李义琰、裴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及另外一位中书令、太子左庶子郝处俊,侍中张文瓘等一批重量级的大臣被留下来。
李义琰、薛元超、裴炎几人都在刚才的朝会中发表过意见,但来恒和郝处俊、张文瓘三人并没站出来发表意见。
这三人都是位列政事堂的宰相,张文瓘和郝处俊极得李治的赏识,他们和刘仁轨三人,差不多是李治在朝堂是最为倚仗的大臣。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或者强烈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郝处俊更是比刘仁轨还要激进的大臣,上元三年,李治以风疹欲逊位,想令武则天摄知国事,与宰相商议的时候,遭到了郝处俊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郝处俊的一力谏争之下,此事不了了之。
对这些反对她干政的大臣,武则天自然没好感,但这些人,却不是她轻易能撤换掉的。
这些人在朝中多年,声望非常高,门生遍布天下,如果在他们没有什么错事做出来的时候,将他们撤换掉,那会惹起众怒,这不是现在的武则天能抗的下来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些人都非常得皇帝李治的赏识,朝中大事都会咨他们以意见,这些宰相提出的朝政意见,基本不会反对。
其实这也是李治扼制武则天权力的一种手段,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妻子对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他在现在情况下,没办法消除这情况,只能采取一些“委婉”的措施,让朝中大臣,特别是政事堂的诸宰相,来牵制武则天。
如今朝堂上因为武则天的原因提拔起来的大臣并不多,在朝中身居高位的更少。李敬玄和裴炎是其中的两个,还有一个刘祎之。刘祎之是著名的北门学士之领袖,深得武则天的器重和信任,现在任朝议大夫,兼豫王府司马,武则天有意让其进一步升迁,准备让其出任中书侍郎之职,位列政事堂。
不过今天李治吩咐留下来继续商量事情的大臣中,大多都是皇帝李治信任的人,与皇后武则天关系比较亲密的,只有裴炎一人。得武则天信任的刘祎之,也没有被李治留下来。还好,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与武则天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那些反对她干政的人,在今天的朝议时候,也各有不同意见。
但现在裴炎官职后面并没挂“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不是宰相,没有位列政事堂。在留下的诸人中,只有他与裴行俭不是政事堂的宰相。
这些人留下来自然是继续商量,因不是正式的朝会,商议事情又在紫宸殿进行,武则天也没再以帘子相遮,与李治并排坐在御座上。
在李治开口问询诸人关于青海镇军主将人选的问题时候,朝会时候一直没发言的郝处俊,率先站出来表态发言:“陛下,娘娘,臣觉得,委裴侍郎去青海领军,节度诸将,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郝处俊先声夺人的话,顿时让所有人吃惊了,包括裴行俭本人!
行俭的人,先后站出来陈述意见,最后朝堂上变成了一些人的争论,直到李治轻咳了几句后,争论才停下来。
这时候,帘后听政的武则天俯身上前,对李治轻声说了几句什么,李治听了后,也微微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武则天的意见。
这些年,因为李治身体不适,武则天慢慢插手朝政大事,并以为了帮李治更好处理朝事为由,希望在举行朝会时候,能听听大臣们怎么说。李治也答应了,让武则天在朝会时候坐在御座后面听政,中间挂个帘子。到了后来,每次朝会,武则天都躲在帘子后面听政。
李治多病,很多时候,没办法主持朝会,武则天趁机提出替李治坐朝。在李治因为染病而无法主持明会的时候,御座上就没有人,只有帘后的武则天坐着,代李治听朝。
这情况虽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这是皇帝李治同意的事,大臣们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武则天进一步插手朝政。
许多时候,朝堂上议事的时候,武则天会悄悄和李治说自己的意见,一些时候,她的意见也因此左右了朝政。
李治听了武则天的话后,也没马上下定论,而是继续听诸臣的争论,在争论声音慢慢轻下去后,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诸位爱卿说的都有理,朕今日也不急于下结论,此事待过两日后再决定。”
紧急朝会就此结束,诸臣散去。不过裴行俭、薛元超、李义琰、裴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及另外一位中书令、太子左庶子郝处俊,侍中张文瓘等一批重量级的大臣被留下来。
李义琰、薛元超、裴炎几人都在刚才的朝会中发表过意见,但来恒和郝处俊、张文瓘三人并没站出来发表意见。
这三人都是位列政事堂的宰相,张文瓘和郝处俊极得李治的赏识,他们和刘仁轨三人,差不多是李治在朝堂是最为倚仗的大臣。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或者强烈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郝处俊更是比刘仁轨还要激进的大臣,上元三年,李治以风疹欲逊位,想令武则天摄知国事,与宰相商议的时候,遭到了郝处俊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郝处俊的一力谏争之下,此事不了了之。
对这些反对她干政的大臣,武则天自然没好感,但这些人,却不是她轻易能撤换掉的。
这些人在朝中多年,声望非常高,门生遍布天下,如果在他们没有什么错事做出来的时候,将他们撤换掉,那会惹起众怒,这不是现在的武则天能抗的下来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些人都非常得皇帝李治的赏识,朝中大事都会咨他们以意见,这些宰相提出的朝政意见,基本不会反对。
其实这也是李治扼制武则天权力的一种手段,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妻子对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他在现在情况下,没办法消除这情况,只能采取一些“委婉”的措施,让朝中大臣,特别是政事堂的诸宰相,来牵制武则天。
如今朝堂上因为武则天的原因提拔起来的大臣并不多,在朝中身居高位的更少。李敬玄和裴炎是其中的两个,还有一个刘祎之。刘祎之是著名的北门学士之领袖,深得武则天的器重和信任,现在任朝议大夫,兼豫王府司马,武则天有意让其进一步升迁,准备让其出任中书侍郎之职,位列政事堂。
不过今天李治吩咐留下来继续商量事情的大臣中,大多都是皇帝李治信任的人,与皇后武则天关系比较亲密的,只有裴炎一人。得武则天信任的刘祎之,也没有被李治留下来。还好,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与武则天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那些反对她干政的人,在今天的朝议时候,也各有不同意见。
但现在裴炎官职后面并没挂“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不是宰相,没有位列政事堂。在留下的诸人中,只有他与裴行俭不是政事堂的宰相。
这些人留下来自然是继续商量,因不是正式的朝会,商议事情又在紫宸殿进行,武则天也没再以帘子相遮,与李治并排坐在御座上。
在李治开口问询诸人关于青海镇军主将人选的问题时候,朝会时候一直没发言的郝处俊,率先站出来表态发言:“陛下,娘娘,臣觉得,委裴侍郎去青海领军,节度诸将,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郝处俊先声夺人的话,顿时让所有人吃惊了,包括裴行俭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