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清穿]再沐皇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红衣大炮、子母炮,这些火炮的威力,并不逊于马嘎尔尼方才展示的洋炮,至于□□,大清也有,只是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而已,所以老奴以为,若是真的有两军对垒的一天,大清并不会落于下风。”
弘历并没有答话,他沿着湖边缓缓踱步,忽然叹息道:“当年清军入关之时,和硕睿亲王曾经定下过规矩,非满洲八旗子弟,不可使用火器,是以我朝的火器,一直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朕方才看到马嘎尔尼掏出燧发枪,就在想英吉利的国王,难道就不担心军队有了这样轻便的武器,拥兵造反么?”
和珅跟在弘历身后,闻言微微一怔,从穿越到现在,他也知道乾隆朝为数不多的战役情况,从准噶尔之战的燧发枪,到金川之役的鸟铳,清朝在御敌的战役中也使用过火器,但却从未大规模地投入使用。
即便是准噶尔之战配备的枪,也于战后全部收缴,并不作为兵士日常的训练工具。
而现在,他似乎明白了弘历身为统治者,为什么不希望火器被大规模地使用。清朝说到底,是一群满人统治着全国上下大多数汉人,在外国列强没有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的年代,民族矛盾没有一刻消停过。生长在新中国的申禾,沐浴在民族大团结的光辉下,本身就很难理解这样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
弘历再怎么爱民如子,他也是一个满清的帝王,代表着满清贵族最根本的利益,他不敢也不能将火器的禁令放开。随着□□的体积越来越轻便,弹药穿膛的威力又太过强大,如果放开火器禁令,弘历首先要担心的,就是汉人拿着火器造反。
在这个问题上,和珅也不敢保证什么,毕竟枪械不同于冷兵器,*凡躯在枪械面前,根本起不到任何的防御作用,可是如果火器禁令一直不开,就会导致鸦片战争时的惨状:兵士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运用火器,就算配备了坚船利炮,也完全发挥不出它们的威力。
和珅应道:“皇上,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火器的威力再大,也需要人将它发挥出来,大清不缺厉害的火器,缺的是能够熟练运用火器的士兵,和能够精进火器的工匠。火器虽然威力无穷,但归根结底不是造反的祸源,奴才斗胆说一句,若是汉人要反,就是只有竹竿棒械他们也一样会反。”
弘历顿了顿:“竹竿棒械我八旗兵士尚可阻挡,可如果换成了火器枪炮,一旦起事,后果不堪设想。”
和珅心道果然如此,他知道开放火器不可能一蹴而就,便谏言道:“皇上,就如同奴才方才所言,赋税、课役、刑罚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民众若是能够安居乐业,则不会轻易被煽动,偶尔有一小部分组织心怀不轨,也敌不过民心所向。”
弘历沉默了,阿桂也没有出言反驳,和珅见状索性摊开来说:“皇上,您也看到了,西人造船筑炮,连年征战,其野心不小,不得不防啊。”
阿桂见皇帝不说话,便出言打圆场道:“和大人,西人若是真的有不轨之心,我大清也未必会败。”
和珅一噎,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和阿桂解释,就在不远的将来,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就是抱着这样盲目的自信,被夷敌打得落花流水。
弘历等了许久,都没有听到和珅的声音,他疑惑地转头,就见和珅垂着头望着那石板路面猛然间。他就想起那个雨夜,青年倚在他的肩头说的那句话:“如果大清没有交到嘉庆手中,或许不会亡得那么快。”
一瞬间,他明白了和珅连日来的异常,也许从最开始,他就知道大清的结局。眼前的青年,在一点一点地用自己的方式,试图让这个如同陈旧机械般的国家运转起来,无论是西洋炮法的演示,还是解禁火器的谏言,都是他为此所做的努力。
“祖宗之法,也不是不能变......”弘历的话刚一出口,和珅的目光就亮了起来。
“我朝兵制,满人为八旗兵,汉人为绿营兵,按照惯例,只有八旗兵中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和神机营才有火器配备,而绿营的兵士,一向只配发火毬、喷筒等火器,解禁火器也要一步一步来,驻卫京师的巡捕营和直隶一省的绿营兵先配备燧发枪,另亲军营,卫兵营与驻防八旗的将士,也一应配备燧发枪。”
阿桂怔愣了片刻,确定弘历是认真的,这才匆忙跪下道:“奴才遵旨。”
和珅也被弘历的大手笔震惊了,虽然没有给全体绿营士兵配备火器,但至少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太多。
和珅喜道:“皇上,除了火器的配备,在性能上,也应当对火器进行改良,譬如那鸟铳,就应当在枪上配有刺刀,这样在近身肉搏战中,兵士才能更有胜算。像马嘎尔尼带上京的洋炮,也应当请专人对其进行研究,最好是能请洋人工匠在京师开设学堂,讲解造炮的原理。”
弘历被青年眼中迸发的神采震惊了,那种饱含希望的眼神,任谁见了也不忍心拒绝。
骄傲的帝王终究还是点了点头:“就照你说的去做吧。”
和珅心花怒放之际,并没有留意到帝王略显颓丧的背影。待到弘历走远了,和珅和阿桂还停留在原地讨论着相关的事宜,只有作为御前侍卫的海兰察,紧跟着弘历的脚步。
也不知走了多久,弘历一回头,见身后剩下了默不作声的海兰察。
“和珅不在了,你也不必一直低着头,和朕说说话吧。”在海兰察面前,弘历也很少有这样和颜悦色的时候。
“奴才嘴笨,怕会惹得皇上生气。”海兰察讷讷地应道。
弘历轻笑道:“你啊,也别怨和珅,他这是关心则乱,并不是有意针对你的。朕最清楚他的性子,表面上总是笑眯眯,像是什么都不计较,内里啊,记仇着呢。当年你跟朕告密,失了他的信任,一直到现在,他还是时常会拿话刺你一下吧。”
海兰察诧异地抬头看向皇帝,迟钝如他,也留意到了弘历说起和珅,那种打心眼里的骄傲和喜爱。
弘历似乎也没想让他答话,只是盯着那簇花丛,喃喃道:“朕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一天天老去,而他还是当年的模样,好像朕一个不留神,他就会从朕身边离开。”
有,红衣大炮、子母炮,这些火炮的威力,并不逊于马嘎尔尼方才展示的洋炮,至于□□,大清也有,只是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而已,所以老奴以为,若是真的有两军对垒的一天,大清并不会落于下风。”
弘历并没有答话,他沿着湖边缓缓踱步,忽然叹息道:“当年清军入关之时,和硕睿亲王曾经定下过规矩,非满洲八旗子弟,不可使用火器,是以我朝的火器,一直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朕方才看到马嘎尔尼掏出燧发枪,就在想英吉利的国王,难道就不担心军队有了这样轻便的武器,拥兵造反么?”
和珅跟在弘历身后,闻言微微一怔,从穿越到现在,他也知道乾隆朝为数不多的战役情况,从准噶尔之战的燧发枪,到金川之役的鸟铳,清朝在御敌的战役中也使用过火器,但却从未大规模地投入使用。
即便是准噶尔之战配备的枪,也于战后全部收缴,并不作为兵士日常的训练工具。
而现在,他似乎明白了弘历身为统治者,为什么不希望火器被大规模地使用。清朝说到底,是一群满人统治着全国上下大多数汉人,在外国列强没有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的年代,民族矛盾没有一刻消停过。生长在新中国的申禾,沐浴在民族大团结的光辉下,本身就很难理解这样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
弘历再怎么爱民如子,他也是一个满清的帝王,代表着满清贵族最根本的利益,他不敢也不能将火器的禁令放开。随着□□的体积越来越轻便,弹药穿膛的威力又太过强大,如果放开火器禁令,弘历首先要担心的,就是汉人拿着火器造反。
在这个问题上,和珅也不敢保证什么,毕竟枪械不同于冷兵器,*凡躯在枪械面前,根本起不到任何的防御作用,可是如果火器禁令一直不开,就会导致鸦片战争时的惨状:兵士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运用火器,就算配备了坚船利炮,也完全发挥不出它们的威力。
和珅应道:“皇上,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火器的威力再大,也需要人将它发挥出来,大清不缺厉害的火器,缺的是能够熟练运用火器的士兵,和能够精进火器的工匠。火器虽然威力无穷,但归根结底不是造反的祸源,奴才斗胆说一句,若是汉人要反,就是只有竹竿棒械他们也一样会反。”
弘历顿了顿:“竹竿棒械我八旗兵士尚可阻挡,可如果换成了火器枪炮,一旦起事,后果不堪设想。”
和珅心道果然如此,他知道开放火器不可能一蹴而就,便谏言道:“皇上,就如同奴才方才所言,赋税、课役、刑罚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民众若是能够安居乐业,则不会轻易被煽动,偶尔有一小部分组织心怀不轨,也敌不过民心所向。”
弘历沉默了,阿桂也没有出言反驳,和珅见状索性摊开来说:“皇上,您也看到了,西人造船筑炮,连年征战,其野心不小,不得不防啊。”
阿桂见皇帝不说话,便出言打圆场道:“和大人,西人若是真的有不轨之心,我大清也未必会败。”
和珅一噎,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和阿桂解释,就在不远的将来,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就是抱着这样盲目的自信,被夷敌打得落花流水。
弘历等了许久,都没有听到和珅的声音,他疑惑地转头,就见和珅垂着头望着那石板路面猛然间。他就想起那个雨夜,青年倚在他的肩头说的那句话:“如果大清没有交到嘉庆手中,或许不会亡得那么快。”
一瞬间,他明白了和珅连日来的异常,也许从最开始,他就知道大清的结局。眼前的青年,在一点一点地用自己的方式,试图让这个如同陈旧机械般的国家运转起来,无论是西洋炮法的演示,还是解禁火器的谏言,都是他为此所做的努力。
“祖宗之法,也不是不能变......”弘历的话刚一出口,和珅的目光就亮了起来。
“我朝兵制,满人为八旗兵,汉人为绿营兵,按照惯例,只有八旗兵中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和神机营才有火器配备,而绿营的兵士,一向只配发火毬、喷筒等火器,解禁火器也要一步一步来,驻卫京师的巡捕营和直隶一省的绿营兵先配备燧发枪,另亲军营,卫兵营与驻防八旗的将士,也一应配备燧发枪。”
阿桂怔愣了片刻,确定弘历是认真的,这才匆忙跪下道:“奴才遵旨。”
和珅也被弘历的大手笔震惊了,虽然没有给全体绿营士兵配备火器,但至少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太多。
和珅喜道:“皇上,除了火器的配备,在性能上,也应当对火器进行改良,譬如那鸟铳,就应当在枪上配有刺刀,这样在近身肉搏战中,兵士才能更有胜算。像马嘎尔尼带上京的洋炮,也应当请专人对其进行研究,最好是能请洋人工匠在京师开设学堂,讲解造炮的原理。”
弘历被青年眼中迸发的神采震惊了,那种饱含希望的眼神,任谁见了也不忍心拒绝。
骄傲的帝王终究还是点了点头:“就照你说的去做吧。”
和珅心花怒放之际,并没有留意到帝王略显颓丧的背影。待到弘历走远了,和珅和阿桂还停留在原地讨论着相关的事宜,只有作为御前侍卫的海兰察,紧跟着弘历的脚步。
也不知走了多久,弘历一回头,见身后剩下了默不作声的海兰察。
“和珅不在了,你也不必一直低着头,和朕说说话吧。”在海兰察面前,弘历也很少有这样和颜悦色的时候。
“奴才嘴笨,怕会惹得皇上生气。”海兰察讷讷地应道。
弘历轻笑道:“你啊,也别怨和珅,他这是关心则乱,并不是有意针对你的。朕最清楚他的性子,表面上总是笑眯眯,像是什么都不计较,内里啊,记仇着呢。当年你跟朕告密,失了他的信任,一直到现在,他还是时常会拿话刺你一下吧。”
海兰察诧异地抬头看向皇帝,迟钝如他,也留意到了弘历说起和珅,那种打心眼里的骄傲和喜爱。
弘历似乎也没想让他答话,只是盯着那簇花丛,喃喃道:“朕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一天天老去,而他还是当年的模样,好像朕一个不留神,他就会从朕身边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