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我不是汉献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候,也只能将这个想法藏在心底。毕竟要不是江东跟荆南先后向朝廷议和,自己也未必会在此时来此。
诸葛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三家在未与朝廷开始正式谈判之前统一口径,以免之后叫朝廷各个击破。只是这个提议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施行起来却有些困难。不管是顾雍还是审配,亦或是诸葛亮,身背后所代表的都是自家的利益。为自家谋取最大的利益才是他们的职责,舍己为人这种事放在哪也不会放在这时。
为了达成协议,退让是必须的。谈判说白了就是谈判双方相互妥协从而达到一种平衡。说是为了和平,那纯粹就是唬人的,最关键的还是双方实力的对比。之所以会出现谈判,不过是因为自身力量无法彻底解决对手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折中的方式。通过谈判所能得到的,只是将冲突推后的那一段时间。
刘协不会放任袁熙、孙权、刘备长期割据地方,而袁熙、孙权、刘备也不会天真的认为可以通过谈判与朝廷和平共处。
谈判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河北袁熙需要重新调整部署,孙权需要稳固自己如今的地位,而刘备,则是需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退路。
四路诸侯与朝廷的战事随着曹操势力的战败而暂时中止,袁熙、孙权、刘备借助此次战事认清了自己与朝廷的差距,深知若是继续与朝廷开战,最终会失败的必是他们,为此他们需要时间。而朝廷此时为了应对凉州爆发的蝗灾,也无意“两线作战”。虽然即便真的继续打下去朝廷也不怕,但刘协不希望冒风险。以前冒险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济,不冒风险就获得不了巨大的利益回报,但如今已经没有必要再冒大的风险了,只需要按部就班,那这大汉的天下迟早还是会完成一统。
诸葛亮等人也十分清楚自家当前的处境,跟朝廷拼消耗那是自找苦吃。他们即便联合起来也耗不过刘协,一想到这事,诸葛亮等人就不约而同的埋怨董卓,为什么当初非要废长立幼?若是没有立刘协为天子,而是继续让性格怯懦的刘辨为帝,说不定如今的大汉就是另一番景象。
不过假如永远只是假如,时间不会倒转,抱怨过后诸葛亮等人还是需要商量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
大汉咄咄逼人,此时虽为救灾暂止兵戈,可谁敢断言大汉的军队就不会在日后再次发起统一战争。
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唯一让诸葛亮等人可以努力的,就是尽量推迟这个统一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诸葛亮曾经想过以攻代守,在演义中他也是这么干的,只是眼下的诸葛亮并不能代表刘备做如此重大的决定,而且顾雍、审配也不可能陪着诸葛亮来干如此疯狂的事情。所以诸葛亮的提议只是提了一下便被搁置到了一边。
眼见自己的提议不被别人接受,诸葛亮便想听听顾雍跟审配的意见。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既然对方不认可自己的办法,那就听听他们有什么高见。
还别说,顾雍、审配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否定了诸葛亮的提议后,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意见。审配提议暗中煽动大汉境内对朝廷感到不满的人,好使朝廷自顾不暇。而顾雍则更是提议派人暗中刺杀几名朝中的重臣,好使朝廷人心惶惶。
可诸葛亮听来听去,发现顾雍、审配二人都没说到重点,不管是煽动对朝廷不满的势力还是刺杀朝中重臣,最关键的大汉核心人物,当今天子刘协,顾雍、审配都是提都没提。
要说可以令大汉陷入混乱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当今天子刘协出个意外。那样一来,朝廷群龙无首,自然也就无暇他顾,去找刘备、孙权、袁熙的麻烦。
一开始诸葛亮没想明白,但仔细一想,便明白了原因。刘协不似以往那些高高在上的天子,他这个天子更接地气。虽然少了几分帝王的尊严,让人观之不似人君,可同样也让他拥有了更多的甘心为其去死的“死士”。
既然明知刺杀刘协的成功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自然也就没有提起的必要。不甘心的诸葛亮继续冥思苦想,顾雍、审配的提议留下备用,诸葛亮还是希望可以想出一个可以令刘协不得不小心应付的主意。
而诸葛亮不会想到,此时真正需要刘协小心应付的对象,已经不是此时还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是那些遍布大汉各地的世家大族。朝廷的科举,对大汉一朝自是有利,可对向来试图垄断权利上层分配权的世家大族来说,那就是催命符了。
荀彧的荀家,钟繇的钟家这类既得利益者对朝廷的科举之所以不抵触,并非他们深明大义,而是此时的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明白刘协要推行科举的决心。这才促使他们站在了刘协这边,以免成为刘协先下手对付的目标。
朝堂上的官职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占了别人就没位置。朝中有人好办事,本着这个朴素的动机,世家大族自然希望可以代代为官,世世显贵。九品中正制为何如此受世家推崇?关键就是这个制度符合世家的利益需求。不论能力,只看出身,只要你出身显宦之家,就算是个白痴也可以高人一等。可你要是出身下九流,那就完了,就算天纵奇才,那也是一辈子做人犬马的命。
刘协当然不会采纳九品中正制这个弊不大于利的制度,他来自后世,对九品中正制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比任何人都清楚。科举制虽也有利有弊,但却是利大于弊,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科举制,可以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为朝堂不断提供新鲜血液,更可以避免朝堂被世家控制,让皇帝变成他人手中的傀儡。
诸葛亮等人并不清楚大汉如今推行的科举对后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觉得有了这个科举以后,朝廷能够更方便的得到更多的人才,而他们各家的处境也变得愈发艰难。
诸葛亮发起的这次聚会历时不长,也没谈出多少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想做鹤蚌相争里的鹤蚌,而是都想做那个得利的渔翁,可谁都不是傻子,又有谁肯替他人做嫁衣。为了让盟友过几天太平日子就自己去拉朝廷的仇恨。谁都不傻,自然也就没人会干傻事。
不过除了这件事三方没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三方倒是达成了意见一致,决定在接下来与朝廷的谈判中,三家步调一致,共进共退。
送走了顾雍跟审配,诸葛亮独自回到房中消化今日从顾雍、审配口中共享到的情报,收获最大的就是确定了此次朝廷派出来谈判的代表。对于郭嘉,诸葛亮仰慕已久,只是可惜一直无缘一见,今日虽然立场不同,但好歹可以见上一面。对于与郭嘉的会面,诸葛亮还挺期待。
……
话分两头
顾雍回到自己暂居的东院,才刚坐下准备喝点茶,看看书,就见随从匆匆走了进来,附在顾雍耳边轻声禀报道:“老爷,大都督来了。”
“啊?”顾雍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随从口中的大都督,江东只有一位,就是之前已经对外宣布是江东叛臣的周瑜。只不过周瑜水军大都督的身份在江东深入人心,随从一时忘记了改口。
“他来此作甚?去告诉他,不见。”顾雍考虑了片刻,吩咐随从道。
过了一会,随从去而复返,交给顾雍一件东西,轻声说道:“老爷,大都督走了,走之前让小的将此物交给老爷。顾雍闻言拿起随从双手奉上的玉佩,仔细一端详,脸色不由微变。
时候,也只能将这个想法藏在心底。毕竟要不是江东跟荆南先后向朝廷议和,自己也未必会在此时来此。
诸葛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三家在未与朝廷开始正式谈判之前统一口径,以免之后叫朝廷各个击破。只是这个提议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施行起来却有些困难。不管是顾雍还是审配,亦或是诸葛亮,身背后所代表的都是自家的利益。为自家谋取最大的利益才是他们的职责,舍己为人这种事放在哪也不会放在这时。
为了达成协议,退让是必须的。谈判说白了就是谈判双方相互妥协从而达到一种平衡。说是为了和平,那纯粹就是唬人的,最关键的还是双方实力的对比。之所以会出现谈判,不过是因为自身力量无法彻底解决对手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折中的方式。通过谈判所能得到的,只是将冲突推后的那一段时间。
刘协不会放任袁熙、孙权、刘备长期割据地方,而袁熙、孙权、刘备也不会天真的认为可以通过谈判与朝廷和平共处。
谈判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河北袁熙需要重新调整部署,孙权需要稳固自己如今的地位,而刘备,则是需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退路。
四路诸侯与朝廷的战事随着曹操势力的战败而暂时中止,袁熙、孙权、刘备借助此次战事认清了自己与朝廷的差距,深知若是继续与朝廷开战,最终会失败的必是他们,为此他们需要时间。而朝廷此时为了应对凉州爆发的蝗灾,也无意“两线作战”。虽然即便真的继续打下去朝廷也不怕,但刘协不希望冒风险。以前冒险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济,不冒风险就获得不了巨大的利益回报,但如今已经没有必要再冒大的风险了,只需要按部就班,那这大汉的天下迟早还是会完成一统。
诸葛亮等人也十分清楚自家当前的处境,跟朝廷拼消耗那是自找苦吃。他们即便联合起来也耗不过刘协,一想到这事,诸葛亮等人就不约而同的埋怨董卓,为什么当初非要废长立幼?若是没有立刘协为天子,而是继续让性格怯懦的刘辨为帝,说不定如今的大汉就是另一番景象。
不过假如永远只是假如,时间不会倒转,抱怨过后诸葛亮等人还是需要商量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
大汉咄咄逼人,此时虽为救灾暂止兵戈,可谁敢断言大汉的军队就不会在日后再次发起统一战争。
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唯一让诸葛亮等人可以努力的,就是尽量推迟这个统一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诸葛亮曾经想过以攻代守,在演义中他也是这么干的,只是眼下的诸葛亮并不能代表刘备做如此重大的决定,而且顾雍、审配也不可能陪着诸葛亮来干如此疯狂的事情。所以诸葛亮的提议只是提了一下便被搁置到了一边。
眼见自己的提议不被别人接受,诸葛亮便想听听顾雍跟审配的意见。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既然对方不认可自己的办法,那就听听他们有什么高见。
还别说,顾雍、审配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否定了诸葛亮的提议后,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意见。审配提议暗中煽动大汉境内对朝廷感到不满的人,好使朝廷自顾不暇。而顾雍则更是提议派人暗中刺杀几名朝中的重臣,好使朝廷人心惶惶。
可诸葛亮听来听去,发现顾雍、审配二人都没说到重点,不管是煽动对朝廷不满的势力还是刺杀朝中重臣,最关键的大汉核心人物,当今天子刘协,顾雍、审配都是提都没提。
要说可以令大汉陷入混乱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当今天子刘协出个意外。那样一来,朝廷群龙无首,自然也就无暇他顾,去找刘备、孙权、袁熙的麻烦。
一开始诸葛亮没想明白,但仔细一想,便明白了原因。刘协不似以往那些高高在上的天子,他这个天子更接地气。虽然少了几分帝王的尊严,让人观之不似人君,可同样也让他拥有了更多的甘心为其去死的“死士”。
既然明知刺杀刘协的成功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自然也就没有提起的必要。不甘心的诸葛亮继续冥思苦想,顾雍、审配的提议留下备用,诸葛亮还是希望可以想出一个可以令刘协不得不小心应付的主意。
而诸葛亮不会想到,此时真正需要刘协小心应付的对象,已经不是此时还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是那些遍布大汉各地的世家大族。朝廷的科举,对大汉一朝自是有利,可对向来试图垄断权利上层分配权的世家大族来说,那就是催命符了。
荀彧的荀家,钟繇的钟家这类既得利益者对朝廷的科举之所以不抵触,并非他们深明大义,而是此时的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明白刘协要推行科举的决心。这才促使他们站在了刘协这边,以免成为刘协先下手对付的目标。
朝堂上的官职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占了别人就没位置。朝中有人好办事,本着这个朴素的动机,世家大族自然希望可以代代为官,世世显贵。九品中正制为何如此受世家推崇?关键就是这个制度符合世家的利益需求。不论能力,只看出身,只要你出身显宦之家,就算是个白痴也可以高人一等。可你要是出身下九流,那就完了,就算天纵奇才,那也是一辈子做人犬马的命。
刘协当然不会采纳九品中正制这个弊不大于利的制度,他来自后世,对九品中正制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比任何人都清楚。科举制虽也有利有弊,但却是利大于弊,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科举制,可以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为朝堂不断提供新鲜血液,更可以避免朝堂被世家控制,让皇帝变成他人手中的傀儡。
诸葛亮等人并不清楚大汉如今推行的科举对后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觉得有了这个科举以后,朝廷能够更方便的得到更多的人才,而他们各家的处境也变得愈发艰难。
诸葛亮发起的这次聚会历时不长,也没谈出多少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想做鹤蚌相争里的鹤蚌,而是都想做那个得利的渔翁,可谁都不是傻子,又有谁肯替他人做嫁衣。为了让盟友过几天太平日子就自己去拉朝廷的仇恨。谁都不傻,自然也就没人会干傻事。
不过除了这件事三方没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三方倒是达成了意见一致,决定在接下来与朝廷的谈判中,三家步调一致,共进共退。
送走了顾雍跟审配,诸葛亮独自回到房中消化今日从顾雍、审配口中共享到的情报,收获最大的就是确定了此次朝廷派出来谈判的代表。对于郭嘉,诸葛亮仰慕已久,只是可惜一直无缘一见,今日虽然立场不同,但好歹可以见上一面。对于与郭嘉的会面,诸葛亮还挺期待。
……
话分两头
顾雍回到自己暂居的东院,才刚坐下准备喝点茶,看看书,就见随从匆匆走了进来,附在顾雍耳边轻声禀报道:“老爷,大都督来了。”
“啊?”顾雍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随从口中的大都督,江东只有一位,就是之前已经对外宣布是江东叛臣的周瑜。只不过周瑜水军大都督的身份在江东深入人心,随从一时忘记了改口。
“他来此作甚?去告诉他,不见。”顾雍考虑了片刻,吩咐随从道。
过了一会,随从去而复返,交给顾雍一件东西,轻声说道:“老爷,大都督走了,走之前让小的将此物交给老爷。顾雍闻言拿起随从双手奉上的玉佩,仔细一端详,脸色不由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