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延伸的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有一种可能性,赵欣可能一早就知道陆家村这个地方,在我父亲留下来的地图上找到陆家村时,赵欣已经萌生了让我帮她找到这个地方的想法。可转念一想,赵欣这一路并没有害过自己,如果说单纯的想利用我找到陆家村这个地方,倒也没什么,可不管怎么样,我心里还是有些忌惮,但我暂时还不想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心里正琢磨,忽然发现,韩宁已经好长时间没说过话了,扭头一看,他正抓着手抄本,皱着眉头,看起来很专注的样子。如果是一般人,我不会觉得奇怪,可韩宁不一样,我知道他的性子,这种历史书他不会感兴趣,最多看几眼,然后给我扔回来,难不成是放风实在无聊,看着个打发时间?
可是接下来韩宁的举动却引起了我极大注意,只见他前后翻动书页,之后又将手抄本反复颠倒,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要掉出来一样。
我忍不住问道:“你咋了,犯病了?”
韩宁也不理我,依旧摆弄着手里的手抄本,我被韩宁的举动吓了一跳,不会是鬼上身吧!
“阿宁,你到底在看什么?”
韩宁嗯了一声,奇道:“我好像看到了‘郑和航海日志’几个字!”
“郑和航海日志?”我差点喊了出来。
我心里也是一惊,心说郑和航海日志不是已经被销毁了吗!?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关于郑和的不解之谜,首先就是郑和的航海日志是不是被销毁了?中国近代文献记录的郑和的航海记录并不多,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却至今没有找到。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是一团迷雾,甚至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销毁了这批档案,也说不清楚。
正史中没有记载,几种明人笔记上提到是刘大夏销毁了这批档案,但似乎还是证据不足,“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还不能定案。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这么几种。
首先是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一说,刘大夏“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烧毁的动机难以服人。陆树声《长水日抄》却是另一种说法,说刘大夏“已先检得,匿其籍”。但注意,这里只说是“匿”,未说是“毁”。再晚些时候,焦竑在《玉堂丛语》卷五中说:“刘先检得之,匿他处。”也是只说是藏匿,没有说是销毁。
文献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库中案卷,安得失去?”刘大夏微笑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无邪?”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只能说明刘大夏知道这批档案的去处,不能肯定是他销毁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说郑和远航的档案被销毁,毕竟找到了一个嫌疑人刘大夏,但郑和的那支庞大的“特混舰队”的下落呢?是谁藏匿起来了,还是被谁销毁了?是焚烧,凿沉还是拆解?那么多的庞然大物,藏匿或销毁都比档案资料更难掩人耳目。
另外一个不解之谜是,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
如果根据文献记载并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宝船的主桅杆高达72米,相当于24层楼房那么高(按每层高3米计算)。这些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木材能否制造成这么大的帆船?木质帆船能否承受洋面上的狂风巨浪?仅以风帆为动力能否推进这样的庞然大物?这需要多大的风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来操作?这样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有的学者则用他们的船舶专业知识结合历史文献肯定地说,9桅万吨级木质帆船,不仅在明代,即使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都是建造不出来的。以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造不出来,要完成下西洋的各项任务也不需要这么大的船舶,古今中外也没有过那么大的木帆船。另一部分学者则用船舶专业知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水下考古资料肯定地说,考古出土船舶文物、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木帆船建造工艺的调查研究可以证明,肯定可以造出44丈长、18丈宽的郑和宝船,并预言水下考古还会进一步给以直接的确证。
还有一个谜题是,郑和最远究竟到哪里也说不清楚,有人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最早发现了美洲大陆,比哥伦比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还有唐人街是郑和下西洋时形成的,另外,郑和所下的西洋,究竟是哪里?
; 有一种可能性,赵欣可能一早就知道陆家村这个地方,在我父亲留下来的地图上找到陆家村时,赵欣已经萌生了让我帮她找到这个地方的想法。可转念一想,赵欣这一路并没有害过自己,如果说单纯的想利用我找到陆家村这个地方,倒也没什么,可不管怎么样,我心里还是有些忌惮,但我暂时还不想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心里正琢磨,忽然发现,韩宁已经好长时间没说过话了,扭头一看,他正抓着手抄本,皱着眉头,看起来很专注的样子。如果是一般人,我不会觉得奇怪,可韩宁不一样,我知道他的性子,这种历史书他不会感兴趣,最多看几眼,然后给我扔回来,难不成是放风实在无聊,看着个打发时间?
可是接下来韩宁的举动却引起了我极大注意,只见他前后翻动书页,之后又将手抄本反复颠倒,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要掉出来一样。
我忍不住问道:“你咋了,犯病了?”
韩宁也不理我,依旧摆弄着手里的手抄本,我被韩宁的举动吓了一跳,不会是鬼上身吧!
“阿宁,你到底在看什么?”
韩宁嗯了一声,奇道:“我好像看到了‘郑和航海日志’几个字!”
“郑和航海日志?”我差点喊了出来。
我心里也是一惊,心说郑和航海日志不是已经被销毁了吗!?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关于郑和的不解之谜,首先就是郑和的航海日志是不是被销毁了?中国近代文献记录的郑和的航海记录并不多,明朝的历史档案,卷帙浩繁,但郑和船队的第一手资料《航海日志》却至今没有找到。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是一团迷雾,甚至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销毁了这批档案,也说不清楚。
正史中没有记载,几种明人笔记上提到是刘大夏销毁了这批档案,但似乎还是证据不足,“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还不能定案。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这么几种。
首先是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一说,刘大夏“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烧毁的动机难以服人。陆树声《长水日抄》却是另一种说法,说刘大夏“已先检得,匿其籍”。但注意,这里只说是“匿”,未说是“毁”。再晚些时候,焦竑在《玉堂丛语》卷五中说:“刘先检得之,匿他处。”也是只说是藏匿,没有说是销毁。
文献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库中案卷,安得失去?”刘大夏微笑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无邪?”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只能说明刘大夏知道这批档案的去处,不能肯定是他销毁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说郑和远航的档案被销毁,毕竟找到了一个嫌疑人刘大夏,但郑和的那支庞大的“特混舰队”的下落呢?是谁藏匿起来了,还是被谁销毁了?是焚烧,凿沉还是拆解?那么多的庞然大物,藏匿或销毁都比档案资料更难掩人耳目。
另外一个不解之谜是,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
如果根据文献记载并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宝船的主桅杆高达72米,相当于24层楼房那么高(按每层高3米计算)。这些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木材能否制造成这么大的帆船?木质帆船能否承受洋面上的狂风巨浪?仅以风帆为动力能否推进这样的庞然大物?这需要多大的风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来操作?这样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有的学者则用他们的船舶专业知识结合历史文献肯定地说,9桅万吨级木质帆船,不仅在明代,即使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都是建造不出来的。以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造不出来,要完成下西洋的各项任务也不需要这么大的船舶,古今中外也没有过那么大的木帆船。另一部分学者则用船舶专业知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水下考古资料肯定地说,考古出土船舶文物、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木帆船建造工艺的调查研究可以证明,肯定可以造出44丈长、18丈宽的郑和宝船,并预言水下考古还会进一步给以直接的确证。
还有一个谜题是,郑和最远究竟到哪里也说不清楚,有人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最早发现了美洲大陆,比哥伦比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还有唐人街是郑和下西洋时形成的,另外,郑和所下的西洋,究竟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