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情与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trong>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 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 m. 阅读最新内容。</strong>
因为地处偏远山区,1980年初的镇平县城,可以说没有什么像样建筑,全城最高的大楼便是四层高的镇平县人民银行大楼,这还是1969年军队“支左”时突击建成的。当时,为了突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风范,将整栋大楼的外墙,用灰蒙蒙的水泥色彩做基色,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坚固的碉堡。
县城也没有像样的街道,一条长约一公里、东西走向的道路穿城而过,这就是今天城中路的雏形。在城中路东端靠北一侧,由东向西至戏院岗再往下一字儿排着新旅社、人民银行、百货公司、中医院、农林水委、县一小、陶瓷门市、烈士亭岔口、水电所、照相店、镇平大饭店、文工团、经委、交管局、县政府大楼等机构和门店;而城中路的靠南一侧,由东向西至戏院岗则依次排列着:县农业银行筹建大楼、县财办、建设银行、外贸局、供销社、第二储蓄所、县汽车站、第二饭店、药品门市、食品公司、果菜门市、日杂门市、新华书店、大百货大楼、电影院、财政局、水厂、体育广场等单位。
可以说,城中路是中心镇商贸集市的主要地方,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是农户赶集的日子,这条街从早上七点钟开始便被挤得水泄不通,煞是热闹。
起初,镇平县城并不是现在这个中心镇。
镇平从1562年建县至1952年的390年间,县城一直设在豪居镇。1952年6月,镇平与蕉城合署办公,领导土地改革,8月,省人民政府行文“保留镇平县名”,县治设在蕉城镇;1954年3月,镇平与蕉城分县而治,镇平县治才迁往现在的中心镇;1958年11月,为适应当时“人民公社”、“大跃进”的需要,镇平并入兴城县,县治设在兴城镇;1961年1月,又分为两县,从此,镇平县治搬回镇平中心镇。
县城中心镇原名蟠龙圩,1950年前,无一家工厂,仅十几间低矮简陋的私营小商店和几家妓馆、赌场、鸦片烟馆,圩场中间那后来称为戏院岗的小土岗原本是乱葬岗。
真正让古老的蟠龙圩与现代生活接轨,是从1954年3月开始的。当时,蕉城、镇平两县分治后,一首高亢的《东方红》乐曲撩拨起人们建设新县城的热情,决策者干脆选定乱葬岗作为中心镇从“零”走向文明的突破点。他们将老车站、米行、干货店等危屋统统拆掉,将狭隘的马路扩展成公路和街道两用的宽阔大道,开挖下水沟,改变污水横流的旧貌。接着,以乱葬岗为中心,建设戏院、工人文化宫、百货商店、人民旅社、体育场、烈士纪念亭、图书馆,等等。
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县城的国家干部、军人、教师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信念,迅速投身到建设新县城的热潮中来。当年的建筑工地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硬是靠手提肩挑将乱葬岗平整出诺大一片的操场和戏院场地。
从此,戏院岗便成为镇平人眼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此后五十年间县里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
虽然中心镇作为县城是1954年和1961年才断断续续开始的,但是,镇平县却是个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宝地。
镇平县治始设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设4都2图,即义田都、义化都、长田都、石窟都,石窟一图、二图。明祟祯年间割石窟一图二图与镇平,仍有四都,后改划为15乡。当时以广东程乡县的豪居都为中心,并析福建的武平、上杭,江西的安远,广东惠州府的兴宁四县边地,以原设在豪居都林子管通判府馆址为基础,扩大筑城,罢馆置县。初隶江西赣州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调整县域,归还闽赣两省武平、上杭,安远三县原析之地,增析程乡的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及兴宁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组成镇平县,改隶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在豪居都。明崇帧七年(1634),析镇平的石窟一图、二图,及程乡部分地域,增置镇平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镇平改隶嘉应州,与程乡、兴宁、长乐,镇平4县并称嘉应并属。民国成立后,废除原有建制,省县之间另设道。民国3年 (1914),设潮循道,镇平为下属之一县。民国9年(1920),裁道,镇平直属于省。民国25年8月,两广还政中央,广东取消绥靖区,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镇平属第六区。民国30年(1941),实行新县制,调整为142保,1676甲。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陈毅和*率领红四军于1929年11月和1930年5月间先后三次到达镇平县城豪居镇,为拱卫*在寻乌开展农村调查和为红军筹粮筹款等重大任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在豪居镇,至今还保留很多当年工农红军留下的历史遗迹。
抗日战争后期,因为镇平南山乡通韩江水道,省国民政府整建制搬迁到以南山乡为中心的镇平县,作战略后方。从此全县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镇平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全县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 -->>
<strong>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 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 m. 阅读最新内容。</strong>
因为地处偏远山区,1980年初的镇平县城,可以说没有什么像样建筑,全城最高的大楼便是四层高的镇平县人民银行大楼,这还是1969年军队“支左”时突击建成的。当时,为了突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风范,将整栋大楼的外墙,用灰蒙蒙的水泥色彩做基色,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坚固的碉堡。
县城也没有像样的街道,一条长约一公里、东西走向的道路穿城而过,这就是今天城中路的雏形。在城中路东端靠北一侧,由东向西至戏院岗再往下一字儿排着新旅社、人民银行、百货公司、中医院、农林水委、县一小、陶瓷门市、烈士亭岔口、水电所、照相店、镇平大饭店、文工团、经委、交管局、县政府大楼等机构和门店;而城中路的靠南一侧,由东向西至戏院岗则依次排列着:县农业银行筹建大楼、县财办、建设银行、外贸局、供销社、第二储蓄所、县汽车站、第二饭店、药品门市、食品公司、果菜门市、日杂门市、新华书店、大百货大楼、电影院、财政局、水厂、体育广场等单位。
可以说,城中路是中心镇商贸集市的主要地方,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是农户赶集的日子,这条街从早上七点钟开始便被挤得水泄不通,煞是热闹。
起初,镇平县城并不是现在这个中心镇。
镇平从1562年建县至1952年的390年间,县城一直设在豪居镇。1952年6月,镇平与蕉城合署办公,领导土地改革,8月,省人民政府行文“保留镇平县名”,县治设在蕉城镇;1954年3月,镇平与蕉城分县而治,镇平县治才迁往现在的中心镇;1958年11月,为适应当时“人民公社”、“大跃进”的需要,镇平并入兴城县,县治设在兴城镇;1961年1月,又分为两县,从此,镇平县治搬回镇平中心镇。
县城中心镇原名蟠龙圩,1950年前,无一家工厂,仅十几间低矮简陋的私营小商店和几家妓馆、赌场、鸦片烟馆,圩场中间那后来称为戏院岗的小土岗原本是乱葬岗。
真正让古老的蟠龙圩与现代生活接轨,是从1954年3月开始的。当时,蕉城、镇平两县分治后,一首高亢的《东方红》乐曲撩拨起人们建设新县城的热情,决策者干脆选定乱葬岗作为中心镇从“零”走向文明的突破点。他们将老车站、米行、干货店等危屋统统拆掉,将狭隘的马路扩展成公路和街道两用的宽阔大道,开挖下水沟,改变污水横流的旧貌。接着,以乱葬岗为中心,建设戏院、工人文化宫、百货商店、人民旅社、体育场、烈士纪念亭、图书馆,等等。
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县城的国家干部、军人、教师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信念,迅速投身到建设新县城的热潮中来。当年的建筑工地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硬是靠手提肩挑将乱葬岗平整出诺大一片的操场和戏院场地。
从此,戏院岗便成为镇平人眼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此后五十年间县里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
虽然中心镇作为县城是1954年和1961年才断断续续开始的,但是,镇平县却是个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宝地。
镇平县治始设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设4都2图,即义田都、义化都、长田都、石窟都,石窟一图、二图。明祟祯年间割石窟一图二图与镇平,仍有四都,后改划为15乡。当时以广东程乡县的豪居都为中心,并析福建的武平、上杭,江西的安远,广东惠州府的兴宁四县边地,以原设在豪居都林子管通判府馆址为基础,扩大筑城,罢馆置县。初隶江西赣州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调整县域,归还闽赣两省武平、上杭,安远三县原析之地,增析程乡的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及兴宁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组成镇平县,改隶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在豪居都。明崇帧七年(1634),析镇平的石窟一图、二图,及程乡部分地域,增置镇平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镇平改隶嘉应州,与程乡、兴宁、长乐,镇平4县并称嘉应并属。民国成立后,废除原有建制,省县之间另设道。民国3年 (1914),设潮循道,镇平为下属之一县。民国9年(1920),裁道,镇平直属于省。民国25年8月,两广还政中央,广东取消绥靖区,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镇平属第六区。民国30年(1941),实行新县制,调整为142保,1676甲。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陈毅和*率领红四军于1929年11月和1930年5月间先后三次到达镇平县城豪居镇,为拱卫*在寻乌开展农村调查和为红军筹粮筹款等重大任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在豪居镇,至今还保留很多当年工农红军留下的历史遗迹。
抗日战争后期,因为镇平南山乡通韩江水道,省国民政府整建制搬迁到以南山乡为中心的镇平县,作战略后方。从此全县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镇平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全县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