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唐朝小闲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武媚娘道:“韩艺,还是你来说吧。”
韩艺道:“回禀陛下,是这样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钱,建办学院,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但是天下间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钱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个办法,就是让商人参与进来,因为商人有钱。根据我朝规定,商人的后代是不能够参加科举的,因此微臣就想让商人捐款这个教育慈善基金,从而获得子孙可以参与科举的资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为如何?”
李治稍稍点头,道:“你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说捐了钱就可以参与科考,那样的话,每个人商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后代获得科考的机会,这会招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所以必须要捐一定数目的钱才行,而且不能作为长久的政策。”
这年头商人不讨喜,读书人都不喜欢商人,而且为了让百姓都去务农,必须限制商人,这样才会体现农夫的优越性。
韩艺笑道:“这是当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学员为标准。”
李治点头道:“这倒是可行。”
武媚娘见李治答应了下来,眼中不禁闪过一抹喜色。
其实这是武媚娘与韩艺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计划是趁着武媚娘称后那股风,就将这事给定下来,但是那一场火,就将此事给耽搁了,立刻又是韩艺和萧无衣的事,因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事故,导致一直没有落实。
但是武媚娘也是见缝插针的高手,如果能够借用科举这一股风潮,将武皇后教育慈善基金给定下来,那武媚娘在寒门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涨,这可是获取民心的大好机会,武媚娘如何会愿意错过。
......
......
在跟中枢大臣商议过后,李治就再将科举拿到朝堂上议论,因为中枢大臣都点头了,大致方针是不可能改变了,只是有些大臣对于一些细节感到不满,讨论下来还是非常顺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极力推动,这很快便定下来了。
然而,这刚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将科举改革的消息公布天下。
还是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包括进士科、明法科,杂文科,军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学毕业科目,这个不能废弃,这制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贤者六学。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举行,而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可是这样一来的,韩艺当然不会答应,他强烈要求,制科也要分期举行,你皇帝下诏考,万一你不下诏,那总不会考,那人家也不会学啊。
制科就定为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为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进士及第,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当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荐,才能入仕,从这一方面来说,进士其实是一个动词,进入仕途,进士不是官员。所以,一年一考,韩艺觉得频率太高了,关键是你用不着这么多官员,改为三年一大考,这样的话,进士及第之后,就有可能立刻录用,不会让人家在家等。
如果说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开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减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还可以用皇恩浩荡的名义开,这当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个科举流程主要是分三级考,乡试,说是乡试,其实是县试,可不是一个乡一个乡的考,州试,省试,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称,也就是京城大考。
乡试和州试是年年考,只是说乡试早一轮,今日考乡试,明年才去考州试。
每个州的录取名额是一样的。
这也是韩艺建议的,因为唐朝做梦都希望狭乡的百姓迁往宽乡,让更多的土地可以开发,名额一样,那么宽乡肯定轻松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转去宽乡,这也是对宽乡一种福利政策。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乡贡制度,以前的乡贡,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荐上来的,现在废除了推荐制度,必须要考,但却保留了乡贡,贡不是推荐,而是朝廷负担一些家境贫苦但成绩优异的考生上京赶考的路费。这当然也是韩艺提出来的。
这个政策是整个新科举中非常明确信号,砍掉推荐制,因为推荐的人才全都是贵族子弟,不会是寒门子弟,现在都得经过考试,这乡贡本来是有利于贵族子弟,现在就是有利于寒门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试的考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这就是促使各地官员必须将优秀的考生送到长安,你弄一些有纨绔子弟来,结果全军覆没,那你这官可能都当不久了。
而科举考试内容是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进士科,省试分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全都是以时政政论为主,但是乡试和州试,就是经义和帖墨、策问各占三分之一,该读得你还是要读,最后一关就是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
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从未有过的,就是综合考核,就是你平时的表现,乡试、州试不设,只有省试才设有综合考核,因为这成绩直接地方官政绩挂钩,而综合考核又直接影响大考的成绩,这就逼的州试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来,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时成绩,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让地方上派人考核。
试卷是全国统一的。
这一次的科举改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未完待续。)
; 武媚娘道:“韩艺,还是你来说吧。”
韩艺道:“回禀陛下,是这样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钱,建办学院,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但是天下间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钱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个办法,就是让商人参与进来,因为商人有钱。根据我朝规定,商人的后代是不能够参加科举的,因此微臣就想让商人捐款这个教育慈善基金,从而获得子孙可以参与科举的资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为如何?”
李治稍稍点头,道:“你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说捐了钱就可以参与科考,那样的话,每个人商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后代获得科考的机会,这会招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所以必须要捐一定数目的钱才行,而且不能作为长久的政策。”
这年头商人不讨喜,读书人都不喜欢商人,而且为了让百姓都去务农,必须限制商人,这样才会体现农夫的优越性。
韩艺笑道:“这是当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学员为标准。”
李治点头道:“这倒是可行。”
武媚娘见李治答应了下来,眼中不禁闪过一抹喜色。
其实这是武媚娘与韩艺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计划是趁着武媚娘称后那股风,就将这事给定下来,但是那一场火,就将此事给耽搁了,立刻又是韩艺和萧无衣的事,因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事故,导致一直没有落实。
但是武媚娘也是见缝插针的高手,如果能够借用科举这一股风潮,将武皇后教育慈善基金给定下来,那武媚娘在寒门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涨,这可是获取民心的大好机会,武媚娘如何会愿意错过。
......
......
在跟中枢大臣商议过后,李治就再将科举拿到朝堂上议论,因为中枢大臣都点头了,大致方针是不可能改变了,只是有些大臣对于一些细节感到不满,讨论下来还是非常顺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极力推动,这很快便定下来了。
然而,这刚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将科举改革的消息公布天下。
还是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包括进士科、明法科,杂文科,军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学毕业科目,这个不能废弃,这制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贤者六学。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举行,而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可是这样一来的,韩艺当然不会答应,他强烈要求,制科也要分期举行,你皇帝下诏考,万一你不下诏,那总不会考,那人家也不会学啊。
制科就定为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为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进士及第,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当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荐,才能入仕,从这一方面来说,进士其实是一个动词,进入仕途,进士不是官员。所以,一年一考,韩艺觉得频率太高了,关键是你用不着这么多官员,改为三年一大考,这样的话,进士及第之后,就有可能立刻录用,不会让人家在家等。
如果说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开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减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还可以用皇恩浩荡的名义开,这当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个科举流程主要是分三级考,乡试,说是乡试,其实是县试,可不是一个乡一个乡的考,州试,省试,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称,也就是京城大考。
乡试和州试是年年考,只是说乡试早一轮,今日考乡试,明年才去考州试。
每个州的录取名额是一样的。
这也是韩艺建议的,因为唐朝做梦都希望狭乡的百姓迁往宽乡,让更多的土地可以开发,名额一样,那么宽乡肯定轻松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转去宽乡,这也是对宽乡一种福利政策。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乡贡制度,以前的乡贡,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荐上来的,现在废除了推荐制度,必须要考,但却保留了乡贡,贡不是推荐,而是朝廷负担一些家境贫苦但成绩优异的考生上京赶考的路费。这当然也是韩艺提出来的。
这个政策是整个新科举中非常明确信号,砍掉推荐制,因为推荐的人才全都是贵族子弟,不会是寒门子弟,现在都得经过考试,这乡贡本来是有利于贵族子弟,现在就是有利于寒门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试的考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这就是促使各地官员必须将优秀的考生送到长安,你弄一些有纨绔子弟来,结果全军覆没,那你这官可能都当不久了。
而科举考试内容是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进士科,省试分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全都是以时政政论为主,但是乡试和州试,就是经义和帖墨、策问各占三分之一,该读得你还是要读,最后一关就是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
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从未有过的,就是综合考核,就是你平时的表现,乡试、州试不设,只有省试才设有综合考核,因为这成绩直接地方官政绩挂钩,而综合考核又直接影响大考的成绩,这就逼的州试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来,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时成绩,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让地方上派人考核。
试卷是全国统一的。
这一次的科举改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