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碧血剑(下卷)(新修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说他们是“汉奸兵”,当然也就掉头而回。
中国历史上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敌军兵临城下而将城防总司令下狱,却是第一次发生。
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务,这一下可急起来了,忙派了内阁全体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说道:“皇上如有诏书,要我写信,我当然奉旨。再说,我本来是督师,祖大寿听我命令。现今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信,祖大寿也不会重视。”但崇祯不肯低头,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写信,只是不断派太监出来催促。后来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劝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家为重。”袁崇焕想到了“以国家为重”五字,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倔强脾气,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要祖大寿回兵防守北京。
这时候祖大寿已冲出山海关北去,崇祯派人飞骑追去送信。追到军前,祖大寿军中喝令放箭,这时袁部将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祯当敌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师之命,送信来给祖总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寿骑在马上,等他过来。使者递过信去。祖大寿读了信后,下马捧信大哭,一军都大哭。祖大寿对母亲很孝顺,他母亲又很勇敢,儿子行军打仗,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常常跟着部队。这时她劝儿子说:“本来以为督师已经死了,咱们才反出关来,谢天谢地,原来督师并没有死。你打几个胜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师,皇上就会答允。现今这样反了出去,只有加重督师的罪名。”
祖大寿觉得母亲的话很对,当即回师入关,和清兵接战,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也即是切断了清兵的两条重要退路。[13]
祖大寿的母亲,这位八十多岁老太太很勇敢,有传统的忠心,说得好,她是忠勇兼全,但失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说得不好,是老胡涂了,以妇人之见,误了大事,只求儿子不失忠孝之名,却未考虑到袁崇焕的安危和国家大事。在当时处境下,崇祯唯一害怕的是清兵攻入北京,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关辽部队。祖大寿接到信后,对母亲的话必须当作耳边风,回奏皇帝:
“启奏皇上:臣所统带兵将得知督师袁崇焕入狱未释,听臣宣读督师信函后,均言以督师此时处境,只须一狱吏以拷打、火烙等酷刑,即可迫使督师书写此信,众人不信此为督师真意,决不奉命。若督师亲临军中指挥,则不仅臣所率数万兵马立即回师,而督师属下未曾南下之数万大军,亦即星夜赶来京师,共报皇恩,出死力保社稷于万全,为皇上粉身碎骨。否则众军心寒,旦夕间一哄而散,关辽锦宁京津宣遵,防守俱溃,臣祖大寿纵自刎军前,以死报君,亦无济于事矣,至袁崇焕罪行轻重,尽可于退敌之后再行查究,请圣意卓裁”云云。
以此要挟,或有可能迫使崇祯及众大臣释放袁崇焕,由他率兵抗敌。崇祯及朝中众大臣是卑鄙而胆怯之小人,便须以对付小人之道对付之。等到敌兵既去,威胁解除,只有真正君子才会感恩而释放袁崇焕。但须知崇祯决非君子!
乘对方心有所惧、有求于我之时提出条件,对方迫于形势才有可能接受。好比绑架了对方亲人,对方怕撕票,就有可能付赎金;好比骑劫飞机,当局怕杀害人质、炸毁飞机,才有可能接受劫机者的要求。祖老太太的主张,等于是绑架者先放归绑架之人,再请求对方看在我们善待你亲人的份上,如数支付赎金;又如劫机者先尽释机上人质,再离开飞机,然后要求当局看在劫机者并未杀害人质、并未炸毁飞机的份上,答允各种条件。祖老太太固然蠢,祖大寿也同样蠢,无怪他后来不降又降,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如果这时崇祯立刻悔悟,放袁崇焕出来重行带兵,仍然大有击破清兵的机会。但崇祯只是一味急躁求战,下旨分设文武两经略。这又是事权不统一的大错误,大概他以为文武分权,总不能两个经略一起造反。文经略是兵部尚书梁廷栋,武经略是满桂。
清兵于十二月初一攻克良乡,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
申甫的所谓“车营”,是崇祯在惶急中所做的许多可笑事情之一。申甫本来是个和尚,异想天开的“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包括独轮火车、兽车、木制西式枪炮等等,自吹效力宏大。崇祯信以为真,立即升他为副总兵,发钱给他在北京城里招募了数千名市井流氓,成立新式武器的战车部队。大学士成基命去检阅新军,认为决不可用,崇祯不听。皇太极回师攻来时,这个战车部队出城交锋,一触即溃,木制大炮自行爆炸,和尚发明家阵亡。
满桂身经百战,深知应当持重,不可冒险求战,但皇帝催得急迫之至,若不出战,势必与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等集骑兵、步兵四万列阵。皇太极令部属冒穿明兵服装,拿了明军旗帜,黎明时分突然攻近。明军不分友敌,登时大乱,满桂、孙祖寿都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京师大震。
这时祖大寿、何可纲等得到袁崇焕狱中手书,又还兵来救。皇太极对袁部终是忌惮,感到后路所受到的威胁严重,于是并不进攻北京,写了两封议和的信,放在安定门和德胜门城门口,取道冷口而还辽东。
皇太极匆忙退兵时,给明朝另一名将孙承宗抄后路,克复了清军退路上的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马世龙、祖大寿等率兵攻来,清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兵败。皇太极既惊且怒,乘机追究阿敏的败阵,革了他的贝勒头衔,监禁至死,除了一个重要政敌。皇太极觉得崇祯既杀袁崇焕,又有了议和的机会,于是致书崇祯:
“迩者师旅频兴,互相诛戮,生民罹祸实甚。上天好生之德,我两国当共体之。即我两国之主,以战争之故,不遑暇逸,亦非所以自安也。言念及此,欲盟诸天地,共结和好,永息干戈,使一国子孙臣庶,奕世获享太平。不然,战争何时止息?两国何由得臻治安耶?故遣使致书议和,惟熟计而明示之。”
又致锦州的守军统帅:
“……今我两国之事,惟和与战,别无他计。和则尔国速受其福,战则尔国被祸,何时可已?尔锦州官员,其传语众官,共相商榷,启迪尔主,急定和议可也。”
清军攻至北京城下,无功而返,皇太极知道这次全军而退,实在侥幸,久战不利,又谋议和,崇祯仍是一贯的傲慢自大,置之不理。
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说他们是“汉奸兵”,当然也就掉头而回。
中国历史上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敌军兵临城下而将城防总司令下狱,却是第一次发生。
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务,这一下可急起来了,忙派了内阁全体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说道:“皇上如有诏书,要我写信,我当然奉旨。再说,我本来是督师,祖大寿听我命令。现今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信,祖大寿也不会重视。”但崇祯不肯低头,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写信,只是不断派太监出来催促。后来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劝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家为重。”袁崇焕想到了“以国家为重”五字,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倔强脾气,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要祖大寿回兵防守北京。
这时候祖大寿已冲出山海关北去,崇祯派人飞骑追去送信。追到军前,祖大寿军中喝令放箭,这时袁部将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祯当敌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师之命,送信来给祖总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寿骑在马上,等他过来。使者递过信去。祖大寿读了信后,下马捧信大哭,一军都大哭。祖大寿对母亲很孝顺,他母亲又很勇敢,儿子行军打仗,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常常跟着部队。这时她劝儿子说:“本来以为督师已经死了,咱们才反出关来,谢天谢地,原来督师并没有死。你打几个胜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师,皇上就会答允。现今这样反了出去,只有加重督师的罪名。”
祖大寿觉得母亲的话很对,当即回师入关,和清兵接战,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也即是切断了清兵的两条重要退路。[13]
祖大寿的母亲,这位八十多岁老太太很勇敢,有传统的忠心,说得好,她是忠勇兼全,但失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说得不好,是老胡涂了,以妇人之见,误了大事,只求儿子不失忠孝之名,却未考虑到袁崇焕的安危和国家大事。在当时处境下,崇祯唯一害怕的是清兵攻入北京,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关辽部队。祖大寿接到信后,对母亲的话必须当作耳边风,回奏皇帝:
“启奏皇上:臣所统带兵将得知督师袁崇焕入狱未释,听臣宣读督师信函后,均言以督师此时处境,只须一狱吏以拷打、火烙等酷刑,即可迫使督师书写此信,众人不信此为督师真意,决不奉命。若督师亲临军中指挥,则不仅臣所率数万兵马立即回师,而督师属下未曾南下之数万大军,亦即星夜赶来京师,共报皇恩,出死力保社稷于万全,为皇上粉身碎骨。否则众军心寒,旦夕间一哄而散,关辽锦宁京津宣遵,防守俱溃,臣祖大寿纵自刎军前,以死报君,亦无济于事矣,至袁崇焕罪行轻重,尽可于退敌之后再行查究,请圣意卓裁”云云。
以此要挟,或有可能迫使崇祯及众大臣释放袁崇焕,由他率兵抗敌。崇祯及朝中众大臣是卑鄙而胆怯之小人,便须以对付小人之道对付之。等到敌兵既去,威胁解除,只有真正君子才会感恩而释放袁崇焕。但须知崇祯决非君子!
乘对方心有所惧、有求于我之时提出条件,对方迫于形势才有可能接受。好比绑架了对方亲人,对方怕撕票,就有可能付赎金;好比骑劫飞机,当局怕杀害人质、炸毁飞机,才有可能接受劫机者的要求。祖老太太的主张,等于是绑架者先放归绑架之人,再请求对方看在我们善待你亲人的份上,如数支付赎金;又如劫机者先尽释机上人质,再离开飞机,然后要求当局看在劫机者并未杀害人质、并未炸毁飞机的份上,答允各种条件。祖老太太固然蠢,祖大寿也同样蠢,无怪他后来不降又降,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如果这时崇祯立刻悔悟,放袁崇焕出来重行带兵,仍然大有击破清兵的机会。但崇祯只是一味急躁求战,下旨分设文武两经略。这又是事权不统一的大错误,大概他以为文武分权,总不能两个经略一起造反。文经略是兵部尚书梁廷栋,武经略是满桂。
清兵于十二月初一攻克良乡,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
申甫的所谓“车营”,是崇祯在惶急中所做的许多可笑事情之一。申甫本来是个和尚,异想天开的“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包括独轮火车、兽车、木制西式枪炮等等,自吹效力宏大。崇祯信以为真,立即升他为副总兵,发钱给他在北京城里招募了数千名市井流氓,成立新式武器的战车部队。大学士成基命去检阅新军,认为决不可用,崇祯不听。皇太极回师攻来时,这个战车部队出城交锋,一触即溃,木制大炮自行爆炸,和尚发明家阵亡。
满桂身经百战,深知应当持重,不可冒险求战,但皇帝催得急迫之至,若不出战,势必与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等集骑兵、步兵四万列阵。皇太极令部属冒穿明兵服装,拿了明军旗帜,黎明时分突然攻近。明军不分友敌,登时大乱,满桂、孙祖寿都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京师大震。
这时祖大寿、何可纲等得到袁崇焕狱中手书,又还兵来救。皇太极对袁部终是忌惮,感到后路所受到的威胁严重,于是并不进攻北京,写了两封议和的信,放在安定门和德胜门城门口,取道冷口而还辽东。
皇太极匆忙退兵时,给明朝另一名将孙承宗抄后路,克复了清军退路上的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马世龙、祖大寿等率兵攻来,清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兵败。皇太极既惊且怒,乘机追究阿敏的败阵,革了他的贝勒头衔,监禁至死,除了一个重要政敌。皇太极觉得崇祯既杀袁崇焕,又有了议和的机会,于是致书崇祯:
“迩者师旅频兴,互相诛戮,生民罹祸实甚。上天好生之德,我两国当共体之。即我两国之主,以战争之故,不遑暇逸,亦非所以自安也。言念及此,欲盟诸天地,共结和好,永息干戈,使一国子孙臣庶,奕世获享太平。不然,战争何时止息?两国何由得臻治安耶?故遣使致书议和,惟熟计而明示之。”
又致锦州的守军统帅:
“……今我两国之事,惟和与战,别无他计。和则尔国速受其福,战则尔国被祸,何时可已?尔锦州官员,其传语众官,共相商榷,启迪尔主,急定和议可也。”
清军攻至北京城下,无功而返,皇太极知道这次全军而退,实在侥幸,久战不利,又谋议和,崇祯仍是一贯的傲慢自大,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