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插曲和演变 (2/2)
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蒙山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冲淡。当然,美国政府的宣战决定更加促使了协约国在美发行的战争债券的上涨。美国人坚信德国人完蛋了。从1916年初,有关政府将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消息不断,但议会中反战势力很强,孤立主义仍是主流,使得决心站在协约国一方捞取战争红利的威尔逊政府始终通不过国会那一关。而且,威尔逊当时身处一场不知输赢的总统大选中,公然将美国拉入一场血流成河的大战并不符合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态。所以,立场早已站在协约一方的威尔逊不惜以重大经济利益的输送诱使中国对德宣战并且派遣军队直接援助俄国。
1916年10月。就在德国刚取得罗马尼亚的速胜,中国人尚未发起他们令人惊叹的反击时,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即向美国及欧洲未卷入大战的中立国发出了和平谈判结束战争的建议。德国冷静分析了战争局势,认为在凡尔登战役失败后取胜的希望已极其渺茫了,还不如就此寻找终结战争的途径呢。反正德国光在西欧就占领了约16000平方英里的领土,将法国大半的矿产资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但德国人的建议被这些中立国所拒绝,而且还遭到了协约国的讥笑,当时仍自信满满的尼古拉二世甚至说这是德国绝望的证据。1917年,威尔逊总统连任了,他的竞选口号是“他是一个能让我们远离战争的人”。实际上。威尔逊渴望成为世界的调停人。他在连任后发出一个外教照会,建议召开一个国际和平会议。为了形成讨论的基础,他请交战国说明战争的理由——解释清楚为什么打仗。这是做不到的,首先中国和日本就无法说明这个问题。
德国倒是做出了反应。他们愿意谈判终止战争并且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以防止战争。但德国却提出了战争赔偿的问题。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了英法俄头上。协约国叫嚣重组欧洲才是战争的根源,他们不仅要德国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而且还要肢解奥匈和奥斯曼帝国。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协约国则指出德国及其帮凶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实现和平的前提是德国撤出比利时和法国,而且应当恢复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原状。
双方的立场相距甚远。于是,威尔逊的建议成了一纸空文。
于是,双方的注意力仍转到了战争上了。德国军事力量的最高决策权现在是鲁登道夫掌控着,他对东线和西线的局势都不满意,由于中国人的参加,罗马尼亚得而复失,波兰战役也未取得预想的结果。而西线更糟糕,鲁登道夫尖锐批评早已下台的法金汉为了固守一些不重要的阵地,过多地损失了德国人宝贵的生命。他指示总参谋部寻找新的作战方法,核心是两个,第一是找到代价较低的防御方式,第二是努力将战场推到敌占区。于是,长期困扰德国的潜艇战再次浮出水面。
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各交战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法国虽然失去了北部大片的领土,但国民的生活水平却基本没有降低,物价上涨的极其有限,奶酪和黄油敞开供应着。其原因主要是法国的海上航路一直畅通无阻,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可以自由进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法国港口,给法国人带来他们所需的一切物资。而且,为了避免民众的抗议,法国政府一直将食品进口置于最优先的地步。
英国的情况不如法国。由于德国潜艇的打击,在1916年,英国已经出现了食品危机,乔治.劳合的新政府尝试实行食品配给但失败了。由于大批医生被征召入伍去了法国,肺结核死亡率上升了25%,婴儿的死亡率也提升了。
俄国的情况就更差了。这方面已有很多的介绍,就不赘述了。俄国本来不缺粮食,资源之丰富更是令人羡慕。但他们糟糕的运输系统使得大城市的粮食供应极度紧张,其他物资的供应和调配也一样。这是爆发彼得堡事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国和奥匈的情况也很糟糕。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物资短缺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导致大批的牲畜被杀,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大批农民被征入伍,德国和奥地利的谷物产量在1914年至1917年下降了一半,为了保证军队的供应,必须牺牲平民了。柏林的食品价格比战争前上涨了130%,而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但即使是在军工厂(政府重点保证的部门)的工人,战争爆发以来的工资仅上涨了78%。各种投机和囤积物资的行为大量涌现,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的怨恨进一步增加。虽然局势远比俄国正常,还谈不到爆发革命的危险。但这种苗头已经出现了。
日本是最早加入战争的国家。他们除了用他们强大的海军从德国人手里抢到了太平洋一些重要的岛屿外一无所获。他们在山东遭到了严重的失败,陆军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也无意将部队投放到欧洲。在中国加入欧战后,协约国已经不需要日本了,因为中国完全可以代替日本的作用。
如果说有发了战争财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就是中国了。美国不必说了,从战争开始,英法的订单就雪片般地飞来。英国这个老牌的世界第一几百年来积蓄的财富正飞速流向了美国,让美国人感觉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中国的情况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却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大战爆发后。出口即激增。给南方数省带来了一片繁荣。随着波士顿协议的签署,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到处是新建设的工厂,到处在修路。一个新的工业化浪潮正在中国涌现。农民大批涌入城市。进入了各色各类的工厂。因政府强力推行新的土地税和土地流转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很多,随着交通问题的明显改善。中国终于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并可以出口了。以北京为例,城市建设随着欧战爆发与日俱新,失业人口彻底消除,城市人口至少增加了40万,物价平稳,供应日益繁荣,电器化正在普及,在市区,基本告别了油灯照明的历史,居民电话突破了3000门。公共汽车路线基本形成了网络,使得在1917年初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年轻学者胡适撰文说,北京正在飞速向世界一流城市迈进,只要用心,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现这个古都的变化。
回到正题吧。在和平无望后,德国只剩了军事解决一条路了。1917年1月9日,在波兰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柏林召开了一次关于潜艇战的绝密会议,德皇威廉也参加了。海军总参谋长霍尔岑多夫将军提出了一个计划,只要取消对潜艇的限制(即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最多六个月即可让英国屈服!
无限制潜艇战会受到中立国特别是美国的强烈反对。德国的军政领袖们对此一清二楚。但鲁登道夫却支持海军的意见,认为这是取胜战争的唯一方法,“要让英国人尝到挨饿的滋味,他们的忍耐力绝对不如德国”。
于是,无限制潜艇战开始了。1月份,德国潜艇的成绩单是30万吨。其中没有一艘是美国船只,尽管美国人肆无忌惮地将粮食、钢铁、石油等运往了英国。2月份,这个数字即翻了一番,潜艇部队击沉了50余万吨物资。其中美国的两艘货轮被击沉。到了3月份,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9万吨。德国的军事领袖们醉心于无限制潜艇战带来的战果,屈指计算着英国的承受能力,但他们却低估了大洋彼岸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那就是美国。如果认为兴登堡鲁登道夫等人完全忽略掉美国,那是对德国一流军事家的侮辱。德国人当然估计到了美国的反应,他们也明白美国已雄踞世界第一的工业实力。但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鲁登道夫估算,即便美国因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加入协约一方,从宣战之日到派遣第一支部队登陆欧洲,至少需要六个月。而鲁登道夫认为,在俄国发生内乱,东线局势已经大为缓和的前提下,德国在死死扼住英国海上交通线并加强西线力量后,六个月的时间足以让英法屈服了。
如果历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犯的错误,没有比贸然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更为严重的了。当然,即使没有无限制潜艇战,美国也会找到别的借口,但威尔逊总统将美国带入战争确实要困难的多,而且时间一定往后推了。另外,德国人没有抓住俄国巨变带来的机遇也是不可饶恕的。后人评价历史总是难以体会当事人的困难,说难行易就是这个道理。
无限制潜艇战说服了美国反战的议员们。德国人不加限制地封锁大西洋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美国大资本家们的利益。终于,美国人在4月初向德国宣战了。
。
,
所冲淡。当然,美国政府的宣战决定更加促使了协约国在美发行的战争债券的上涨。美国人坚信德国人完蛋了。从1916年初,有关政府将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消息不断,但议会中反战势力很强,孤立主义仍是主流,使得决心站在协约国一方捞取战争红利的威尔逊政府始终通不过国会那一关。而且,威尔逊当时身处一场不知输赢的总统大选中,公然将美国拉入一场血流成河的大战并不符合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态。所以,立场早已站在协约一方的威尔逊不惜以重大经济利益的输送诱使中国对德宣战并且派遣军队直接援助俄国。
1916年10月。就在德国刚取得罗马尼亚的速胜,中国人尚未发起他们令人惊叹的反击时,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即向美国及欧洲未卷入大战的中立国发出了和平谈判结束战争的建议。德国冷静分析了战争局势,认为在凡尔登战役失败后取胜的希望已极其渺茫了,还不如就此寻找终结战争的途径呢。反正德国光在西欧就占领了约16000平方英里的领土,将法国大半的矿产资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但德国人的建议被这些中立国所拒绝,而且还遭到了协约国的讥笑,当时仍自信满满的尼古拉二世甚至说这是德国绝望的证据。1917年,威尔逊总统连任了,他的竞选口号是“他是一个能让我们远离战争的人”。实际上。威尔逊渴望成为世界的调停人。他在连任后发出一个外教照会,建议召开一个国际和平会议。为了形成讨论的基础,他请交战国说明战争的理由——解释清楚为什么打仗。这是做不到的,首先中国和日本就无法说明这个问题。
德国倒是做出了反应。他们愿意谈判终止战争并且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以防止战争。但德国却提出了战争赔偿的问题。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了英法俄头上。协约国叫嚣重组欧洲才是战争的根源,他们不仅要德国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而且还要肢解奥匈和奥斯曼帝国。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协约国则指出德国及其帮凶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实现和平的前提是德国撤出比利时和法国,而且应当恢复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原状。
双方的立场相距甚远。于是,威尔逊的建议成了一纸空文。
于是,双方的注意力仍转到了战争上了。德国军事力量的最高决策权现在是鲁登道夫掌控着,他对东线和西线的局势都不满意,由于中国人的参加,罗马尼亚得而复失,波兰战役也未取得预想的结果。而西线更糟糕,鲁登道夫尖锐批评早已下台的法金汉为了固守一些不重要的阵地,过多地损失了德国人宝贵的生命。他指示总参谋部寻找新的作战方法,核心是两个,第一是找到代价较低的防御方式,第二是努力将战场推到敌占区。于是,长期困扰德国的潜艇战再次浮出水面。
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各交战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法国虽然失去了北部大片的领土,但国民的生活水平却基本没有降低,物价上涨的极其有限,奶酪和黄油敞开供应着。其原因主要是法国的海上航路一直畅通无阻,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可以自由进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法国港口,给法国人带来他们所需的一切物资。而且,为了避免民众的抗议,法国政府一直将食品进口置于最优先的地步。
英国的情况不如法国。由于德国潜艇的打击,在1916年,英国已经出现了食品危机,乔治.劳合的新政府尝试实行食品配给但失败了。由于大批医生被征召入伍去了法国,肺结核死亡率上升了25%,婴儿的死亡率也提升了。
俄国的情况就更差了。这方面已有很多的介绍,就不赘述了。俄国本来不缺粮食,资源之丰富更是令人羡慕。但他们糟糕的运输系统使得大城市的粮食供应极度紧张,其他物资的供应和调配也一样。这是爆发彼得堡事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国和奥匈的情况也很糟糕。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物资短缺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导致大批的牲畜被杀,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大批农民被征入伍,德国和奥地利的谷物产量在1914年至1917年下降了一半,为了保证军队的供应,必须牺牲平民了。柏林的食品价格比战争前上涨了130%,而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但即使是在军工厂(政府重点保证的部门)的工人,战争爆发以来的工资仅上涨了78%。各种投机和囤积物资的行为大量涌现,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的怨恨进一步增加。虽然局势远比俄国正常,还谈不到爆发革命的危险。但这种苗头已经出现了。
日本是最早加入战争的国家。他们除了用他们强大的海军从德国人手里抢到了太平洋一些重要的岛屿外一无所获。他们在山东遭到了严重的失败,陆军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也无意将部队投放到欧洲。在中国加入欧战后,协约国已经不需要日本了,因为中国完全可以代替日本的作用。
如果说有发了战争财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就是中国了。美国不必说了,从战争开始,英法的订单就雪片般地飞来。英国这个老牌的世界第一几百年来积蓄的财富正飞速流向了美国,让美国人感觉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中国的情况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却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大战爆发后。出口即激增。给南方数省带来了一片繁荣。随着波士顿协议的签署,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到处是新建设的工厂,到处在修路。一个新的工业化浪潮正在中国涌现。农民大批涌入城市。进入了各色各类的工厂。因政府强力推行新的土地税和土地流转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很多,随着交通问题的明显改善。中国终于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并可以出口了。以北京为例,城市建设随着欧战爆发与日俱新,失业人口彻底消除,城市人口至少增加了40万,物价平稳,供应日益繁荣,电器化正在普及,在市区,基本告别了油灯照明的历史,居民电话突破了3000门。公共汽车路线基本形成了网络,使得在1917年初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年轻学者胡适撰文说,北京正在飞速向世界一流城市迈进,只要用心,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现这个古都的变化。
回到正题吧。在和平无望后,德国只剩了军事解决一条路了。1917年1月9日,在波兰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柏林召开了一次关于潜艇战的绝密会议,德皇威廉也参加了。海军总参谋长霍尔岑多夫将军提出了一个计划,只要取消对潜艇的限制(即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最多六个月即可让英国屈服!
无限制潜艇战会受到中立国特别是美国的强烈反对。德国的军政领袖们对此一清二楚。但鲁登道夫却支持海军的意见,认为这是取胜战争的唯一方法,“要让英国人尝到挨饿的滋味,他们的忍耐力绝对不如德国”。
于是,无限制潜艇战开始了。1月份,德国潜艇的成绩单是30万吨。其中没有一艘是美国船只,尽管美国人肆无忌惮地将粮食、钢铁、石油等运往了英国。2月份,这个数字即翻了一番,潜艇部队击沉了50余万吨物资。其中美国的两艘货轮被击沉。到了3月份,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9万吨。德国的军事领袖们醉心于无限制潜艇战带来的战果,屈指计算着英国的承受能力,但他们却低估了大洋彼岸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那就是美国。如果认为兴登堡鲁登道夫等人完全忽略掉美国,那是对德国一流军事家的侮辱。德国人当然估计到了美国的反应,他们也明白美国已雄踞世界第一的工业实力。但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鲁登道夫估算,即便美国因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加入协约一方,从宣战之日到派遣第一支部队登陆欧洲,至少需要六个月。而鲁登道夫认为,在俄国发生内乱,东线局势已经大为缓和的前提下,德国在死死扼住英国海上交通线并加强西线力量后,六个月的时间足以让英法屈服了。
如果历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犯的错误,没有比贸然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更为严重的了。当然,即使没有无限制潜艇战,美国也会找到别的借口,但威尔逊总统将美国带入战争确实要困难的多,而且时间一定往后推了。另外,德国人没有抓住俄国巨变带来的机遇也是不可饶恕的。后人评价历史总是难以体会当事人的困难,说难行易就是这个道理。
无限制潜艇战说服了美国反战的议员们。德国人不加限制地封锁大西洋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美国大资本家们的利益。终于,美国人在4月初向德国宣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