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 www.liujiubook.com,边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知之
对我这个在喀什工作、生活了快30年的人来说,喀什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喀什的模样在我眼中,心中始终是那么的熟悉又陌生,那么的亲近又旷远,那么的深沉又思索,那么的神奇又梦幻。
感受着喀什的四季轮回,感受着喀什的日月变迁,感受着喀什的风土人情,感受着喀什热情明朗的生活,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全新的,看那清澈流淌的吐曼河恰似喀什的衣裙飘带,那镶嵌一弯新月的艾提尕清真寺恰似唤醒喀什的晨钟,那陡峭如刀劈的高台土崖恰似喀什的骨骼,那弯曲层叠似迷宫般的小巷恰似喀什的经络,那杂货琳琅纷呈的巴扎恰似喀什的五脏六腑。更有那一双双善于传神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眼睛,无疑说是从其母性基因里增益着朴素的欢悦和幸福。
喀什的景观总是品不完、数不尽、看不透,风情万种,让人有种倾城之恋。喀什的美女也让人十分艳慕。行进在喀什街巷总能看到金色头发、深邃眼睛、白皙皮肤,饱满胸脯的窈窕超拨、身姿曼妙的维吾尔族美女,那双灼光、温情、含羞、惊喜的眼神,最具异域风情而闻名于世。在历代女性中,美女当属香妃---伊帕尔罕。传说香妃“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这样一个美艳绝伦、体有异香的女子,这样一个扑朔迷离、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妃,不论是历史真实的存在,还是民间演绎的流传,千重宫阙,百载故事,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疑问。
带着迷惑,我查找了各种书籍、资料,想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可是对于香妃倒底安葬何处始终是个谜。据书中介绍:1979年10月河北省遵化县文物部门对清东陵墓穴进行抢救维修时,发现漏雨坍塌的墓穴只有遗骨,有伊斯兰印记,却没有头颅,考古学家认定墓穴埋葬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许多人也把她称作“香妃”容妃就是香妃,因为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乾隆只有一位维吾尔族妃子。文物专家猜想,是不是她的头颅葬到新疆喀什了呢?因为喀什有座香妃墓。围绕着是香妃还是容妃?是葬在清东陵还是新疆喀什?近百年来有种种的假设、猜想。
阿帕克霍加墓亦称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式的古建筑群。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占地约30亩。陵园正门朝南,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古杨婆娑,绿瓦圆穹。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伯孜)四大部分组成。与门楼紧连的一座小型清真寺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之用。陵园西部的大型礼拜寺,为三合院形式,有正面敞廊15间,后部砖殿8间。逢宗教节日,南疆各地穆斯林们在朝拜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礼拜仪式。陵园正北有一穹顶教经堂,圆顶中空,自成一组,造型极别致,这里是当年阿帕克霍加与其父讲经习典之所。主墓室为陵园主体,位于陵园东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四周为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1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底圆直径达3.5米,柱顶各有一小“邦克楼”(即召唤礼拜的小楼)。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墙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米,其顶部亦有一“邦克楼”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参错环抱,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墓室门朝南,内中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者为女坟,传说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包。墓室内该家族的第一个埋葬者是阿帕克霍加之父玉素甫霍加,1640年由阿帕克霍加筑墓安葬。阿帕克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成为17世纪“依禅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名望远远超过传教大师的父亲,故陵墓冠以阿帕克霍加名字而被后人神化,也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760年(清乾隆25年),清高宗曾颁旨对该墓室作出了管理及修缮的规定,加以保护。1874年阿古柏也曾花费巨款扩建修缮该墓,使其达到今日规模,成为天山以南及至中亚朝拜纪念所谓“圣人后裔”的重要圣地。
香妃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香妃”这个名字何时出现还不清楚,清朝官史中没有这个名字。但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书籍中,已经出现“香妃”这个名字。之所以叫“香妃”据说是因为她一生下来身上就飘溢着沙枣花香,因而为世人所关注。十八世纪中叶,新疆准噶尔部发生了内乱,清朝乾隆皇帝发兵征讨。清军抵达伊犁时,阿帕克家族(香妃的叔叔、哥哥)帮助清军平息了叛乱。1759年... -->>
知之
对我这个在喀什工作、生活了快30年的人来说,喀什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喀什的模样在我眼中,心中始终是那么的熟悉又陌生,那么的亲近又旷远,那么的深沉又思索,那么的神奇又梦幻。
感受着喀什的四季轮回,感受着喀什的日月变迁,感受着喀什的风土人情,感受着喀什热情明朗的生活,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全新的,看那清澈流淌的吐曼河恰似喀什的衣裙飘带,那镶嵌一弯新月的艾提尕清真寺恰似唤醒喀什的晨钟,那陡峭如刀劈的高台土崖恰似喀什的骨骼,那弯曲层叠似迷宫般的小巷恰似喀什的经络,那杂货琳琅纷呈的巴扎恰似喀什的五脏六腑。更有那一双双善于传神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眼睛,无疑说是从其母性基因里增益着朴素的欢悦和幸福。
喀什的景观总是品不完、数不尽、看不透,风情万种,让人有种倾城之恋。喀什的美女也让人十分艳慕。行进在喀什街巷总能看到金色头发、深邃眼睛、白皙皮肤,饱满胸脯的窈窕超拨、身姿曼妙的维吾尔族美女,那双灼光、温情、含羞、惊喜的眼神,最具异域风情而闻名于世。在历代女性中,美女当属香妃---伊帕尔罕。传说香妃“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这样一个美艳绝伦、体有异香的女子,这样一个扑朔迷离、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妃,不论是历史真实的存在,还是民间演绎的流传,千重宫阙,百载故事,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疑问。
带着迷惑,我查找了各种书籍、资料,想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可是对于香妃倒底安葬何处始终是个谜。据书中介绍:1979年10月河北省遵化县文物部门对清东陵墓穴进行抢救维修时,发现漏雨坍塌的墓穴只有遗骨,有伊斯兰印记,却没有头颅,考古学家认定墓穴埋葬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许多人也把她称作“香妃”容妃就是香妃,因为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乾隆只有一位维吾尔族妃子。文物专家猜想,是不是她的头颅葬到新疆喀什了呢?因为喀什有座香妃墓。围绕着是香妃还是容妃?是葬在清东陵还是新疆喀什?近百年来有种种的假设、猜想。
阿帕克霍加墓亦称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式的古建筑群。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占地约30亩。陵园正门朝南,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古杨婆娑,绿瓦圆穹。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伯孜)四大部分组成。与门楼紧连的一座小型清真寺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之用。陵园西部的大型礼拜寺,为三合院形式,有正面敞廊15间,后部砖殿8间。逢宗教节日,南疆各地穆斯林们在朝拜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礼拜仪式。陵园正北有一穹顶教经堂,圆顶中空,自成一组,造型极别致,这里是当年阿帕克霍加与其父讲经习典之所。主墓室为陵园主体,位于陵园东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四周为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1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底圆直径达3.5米,柱顶各有一小“邦克楼”(即召唤礼拜的小楼)。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墙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米,其顶部亦有一“邦克楼”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参错环抱,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墓室门朝南,内中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者为女坟,传说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包。墓室内该家族的第一个埋葬者是阿帕克霍加之父玉素甫霍加,1640年由阿帕克霍加筑墓安葬。阿帕克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成为17世纪“依禅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名望远远超过传教大师的父亲,故陵墓冠以阿帕克霍加名字而被后人神化,也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760年(清乾隆25年),清高宗曾颁旨对该墓室作出了管理及修缮的规定,加以保护。1874年阿古柏也曾花费巨款扩建修缮该墓,使其达到今日规模,成为天山以南及至中亚朝拜纪念所谓“圣人后裔”的重要圣地。
香妃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香妃”这个名字何时出现还不清楚,清朝官史中没有这个名字。但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书籍中,已经出现“香妃”这个名字。之所以叫“香妃”据说是因为她一生下来身上就飘溢着沙枣花香,因而为世人所关注。十八世纪中叶,新疆准噶尔部发生了内乱,清朝乾隆皇帝发兵征讨。清军抵达伊犁时,阿帕克家族(香妃的叔叔、哥哥)帮助清军平息了叛乱。1759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